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4篇
  21篇
综合类   105篇
农作物   37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75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正>据《北方园艺》2014年第6期《灌溉定额对酿酒葡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作者王正义等)报道,以"梅鹿辄"葡萄品种为试材,试验于2012年5—10月进行,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共设5个处理,3次重复,其中膜下滴灌灌溉定额处理分别为2 400、3 000、3 600、4 200 m3/hm2,无覆膜处理灌溉定额为3 600 m3/hm2。试验采用单沟单行的种  相似文献   
102.
针对目前播种机施肥工作环境条件恶劣、人员监测难度大及施肥监测装置较少等问题,以嵌入式微处理器为核心,采用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了施肥量计量及工况监测系统,该系统已进行田间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肥计量误差6.3%,肥箱空、肥管堵、肥管空误报警率为0,报警延迟时间0.5s,具有较好的全天候作业能力,能够满足实际田间作业中肥量监测及肥量施肥状态预警等任务。  相似文献   
103.
基因拷贝数变异(CNVs)是引起大豆品种对胞囊线虫抗性差异的因素之一,以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种质东农L~(-1)0以及感病种质黑农37、绥农10和绥农14为试验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性QTL位点qscn3-3内27个编码基因进行拷贝数变异分析,F测验表明15个目的基因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拷贝数变异;抗感病品种PCR产物丰度相对值分析结果表明9个目的基因拷贝数在抗感病种质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推测其功能是通过编码抗病蛋白和富亮氨酸蛋白来实现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相关抗性。  相似文献   
104.
段筱杉  张朝辉  应锐  赵腾飞  刘奥  李八方  赵雪  侯虎 《水产学报》2017,41(12):1946-1955
为深入探究海芦笋黄酮的活性作用,研究海芦笋黄酮在体外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对CCl_4导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通过分析海芦笋黄酮对4种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反映海芦笋黄酮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将海芦笋黄酮分为低、中、高3个剂量[75、150、300 mg/(kg·d)]对小鼠连续灌胃8 d,通过腹腔注射CCl_4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海芦笋黄酮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以及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水平的影响,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显示,在体外抗氧化实验中,海芦笋黄酮对4种自由基都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在CCl_4急性肝损伤模型中,与模型组对比,各剂量海芦笋黄酮均能使血清中ALT、AST、ALP酶活性、肝脏MDA含量显著降低;使肝脏SOD活性、GSH含量显著增加。海芦笋黄酮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肝脏CAT活性显著升高。肝脏切片结果显示各剂量组肝组织损伤情况有不同程度改善。海芦笋黄酮对由CCl_4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预防保护作用,其急性肝损伤保护机制可能与黄酮对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削弱、机体抗氧化能力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5.
河北坝缘简育干润均腐土耕种过程中的退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洪浪  赵雪  赵文智 《土壤学报》1998,35(1):129-134
研究区位于中国干草原干润均腐土的东南缘,农牧交错带,荒漠化严重发区。农业的大发展仅数十年历史,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形式下,土壤资源过度利用导致了耕种简育干润均腐土成为区内严重退化的类型、并集中地表现在养分,质地和保水性三方面。在肥力退化过程中,养分剖面构型向干旱土类演替;表土粗化,平耕地粒度向风沙沉积特征发展;随耕种年限的增加,耕地在养分,质地以及容量退化的同时保水保肥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06.
以牛基因组DNA为模板,在一对特异性引物的引导下,利用PCR技术成功地扩增了牛SRY基因。纯化回收目的片段,克隆到pMD 18-T载体上,筛选阳性克隆测序,得到SRY基因两端的序列(5′端641 bp,3′端786bp)。与网上公布的牛SRY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牛SRY基因长度为2 713 bp,克隆的5′和3′端2个片段与网上公布的牛SRY基因序列对应片断的同源性分别为98.7%和98.1%。  相似文献   
107.
为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区的土地生产力,对生态服务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怀来县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类型图以及野外调查结果为基本数据,以土壤类型区为评价单元,利用怀来县2012年各土壤类型区的粮食基准单产对谢高地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进行了区位修正,定量分析了怀来县1992—2012年各土壤类型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同时重点开展了不同区位的土地生产力差异分析以及各地类在土壤类型区上的生态服务价值和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结构信息熵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区位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林地、建设用地、园地缓慢增加,耕地、未利用地缓慢减少为总体特征;粮食产量分布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各区位土地生产力大小依次为灌淤土潮土水稻土褐土粗骨土风沙土棕壤;生态服务价值总体上由南北山地丘陵区向中间盆地依次递减,褐土区最大为126 013.93万元/a,水稻土区最小56.15万元/a,主要由林地和园地支撑;棕壤区、粗骨土区、灌淤土区、风沙土区、水稻土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结构信息熵指标Hf分别为0.32,0.65,0.34,0.82,0.86,说明此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较为有序,结构性较强,有利于生产活动的开展;褐土区、潮土区的Hf分别为1.04,1.68,说明此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有序性较差,结构稳定性较弱,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低,不利于生产活动的展开。该区域整体上土地利用程度保持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8.
探究高温-蚯蚓堆肥联合处理制备餐厨垃圾有机肥的效果及其农用可行性。试验设置餐厨垃圾、牛粪和麦秸分别以干质量比3∶1∶1和2∶2∶1作为堆肥基质,采用高温堆肥和高温-蚯蚓联合堆肥两种堆肥方式进行处理,通过监测堆肥过程中的堆体温度和理化指标来评估不同处理的堆肥效果。堆肥结束后,以小白菜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以化肥处理为对照,化肥减量20%基础上配施0%、0.5%、1.0%、2.5%和 5.0%(蚯蚓粪肥与土壤质量比)的最佳蚯蚓粪肥为处理,调查不同处理小白菜的生物量和生长指标。结果表明:两种基质的高温堆肥处理均可达到无害化温度标准,但堆肥产品腐熟度较低。与高温堆肥处理相比,高温-蚯蚓堆肥联合处理的堆肥产品pH趋于中性,NH+4-N/NO-3-N、C/N比和总氮含量显著降低,NO-3-N、总磷、总钾含量显著增加,种子发芽指数和总养分的质量分数显著提高至76.8%~87.5%和7.57%~7.68%(P<0.05)。隶属函数分析法综合评价表明,高温-蚯蚓联合堆肥产品品质优于高温堆肥,且餐厨垃圾∶牛粪∶麦秸=2∶2∶1基质的堆肥效果始终优于餐厨垃圾∶牛粪∶麦秸=3∶1∶1基质。蚯蚓粪肥配施效果随配施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化肥减量20%并配施1.0%蚯蚓粪肥处理的小白菜长势最好,小白菜出苗率、株高、最大叶宽、有效叶数、鲜根质量及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8.5%、5.8%、6.2%、12.5%、 64.0%和14.7%。综上,高温-蚯蚓联合处理能有效提高餐厨垃圾的堆肥品质,堆肥产品符合农业有机肥料标准。推荐餐厨垃圾∶牛粪∶麦秸=2∶2∶1(干质量比)的原料配比进行高温-蚯蚓联合堆肥,并采用化肥减量20%配施1.0%蚯蚓粪肥用于小白菜生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碱性几丁质酶基因PR3b在低烟碱突变体(nic1和nic2)中存在转录后mRNA可变剪切现象,但其可变剪切的发生机制仍不清楚。将PR3b的可变剪切元件NRSE1(nicotinesynthesis related splicing element 1)与GUS融合表达,分析NRSE1元件的独立可变剪切特性,以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PCR扩增方法获得PR3b cDNA序列中的NRSE1元件片段,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烟草PR3b可变剪切元件NRSE1与GUS的融合表达载体。将融合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LBA4404后,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培育了表达NRSE1与GUS融合子的低烟碱突变体nic1和nic2及野生型烟草转基因植株;通过RT-PCR检测及GUS染色鉴定出阳性植株后,利用RT-PCR分析NRSE1与GUS融合表达后在低烟碱突变体和野生型烟草中的可变剪切特性;对转基因植株的幼苗进行乙烯(ET)和茉莉酸(JA)处理,通过GUS染色方法分析ET和JA处理对转基因植株中GUS活性的影响,并通过RT-PCR方法分析ET和JA...  相似文献   
110.
以保定地区‘107杨’为研究对象,调查统计了2~6a生‘107杨’叶片形态特征数据;通过幂函数、二项式、标准S曲线等7种形式16个模型构建了‘107杨’单叶面积静态模型、单叶面积增长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利用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判定系数R2及其模型精度等指标来验证模型的预估能力,并主要分析了2a生‘107杨’全株叶片大小在空间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以长、宽乘积为自变量的单叶面积静态模型精确度最高,公式为:S=-0.000 6 X^2+0.780 7 X^(-1)0.673;距萌芽期74d、106d、138d、154d的不同发育时日,三级叶片分布较多,单叶面积为40cm^2左右;在距萌芽期74d、106d发育时日,一级叶片数量稳定,占总叶片比重3.9%;出叶速率在前期基本保持快速稳定,后期逐渐减退;以距芽萌动期的发育时日为自变量、叶面积为因变量,构建的单叶面积增长模型为:S=0.981t0.726 1。叶面积模型的构建为准确模拟冠层内光辐射传输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也为提高植物的生物产量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