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38篇
  免费   428篇
  国内免费   830篇
林业   1870篇
农学   1491篇
基础科学   1409篇
  1112篇
综合类   8161篇
农作物   1071篇
水产渔业   686篇
畜牧兽医   4497篇
园艺   1707篇
植物保护   592篇
  2024年   150篇
  2023年   491篇
  2022年   618篇
  2021年   515篇
  2020年   515篇
  2019年   793篇
  2018年   764篇
  2017年   403篇
  2016年   479篇
  2015年   509篇
  2014年   1212篇
  2013年   993篇
  2012年   1126篇
  2011年   1164篇
  2010年   1018篇
  2009年   1081篇
  2008年   1039篇
  2007年   962篇
  2006年   874篇
  2005年   876篇
  2004年   664篇
  2003年   701篇
  2002年   545篇
  2001年   510篇
  2000年   495篇
  1999年   392篇
  1998年   368篇
  1997年   319篇
  1996年   341篇
  1995年   369篇
  1994年   317篇
  1993年   311篇
  1992年   253篇
  1991年   255篇
  1990年   212篇
  1989年   182篇
  1988年   122篇
  1987年   110篇
  1986年   82篇
  1985年   79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73篇
  1982年   63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38篇
  1979年   12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15篇
  1957年   8篇
  195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41.
为筛选出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有效药剂,进行了种子包衣处理和返青期喷雾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2%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在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的防效分别为59.05%和77.26%,显著优于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返青期喷施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和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分别达到58.82%和45.61%,对小麦纹枯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42.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养分与化学计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定量评价各影响因子对其的解释程度,阐明群落演替与土壤性状演变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旨在为该区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草本群落、灌木灌丛群落、乔林群落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等演替阶段为研究对象,每个演替阶段各设置3个固定样地,样地内根据不同小生境随机布设12个土壤剖面,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研究区土壤的SOC、TN、TP和TK含量均值分别为54.72、4.67、0.73和8.53 g/kg,且SOC、TP和TN含量相互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C:N、C:P、C:K、N:P、N:K和P:K分别为11.95、79.16、6.50、6.64、0.550 1和0.085 2;从变异系数来看,除TK含量和C:N属弱变异性以外,其余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属中等变异性。随植被的正向演替,不同演替阶段的SOC、TN和TP含量基本上均呈上升趋势,而TK含量则呈倒“V”字型变化,表现为:乔林阶段 > 顶极阶段 > 灌木灌丛阶段 > 草本阶段;各演替阶段不同土层深度的SOC、TN和TP含量均表现为0 ~ 10 cm要高于10 ~ 20 cm,而TK含量则无明显变化。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随演替的进展其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在土壤剖面层次上,各演替阶段除C:N不同土层深度间无显著差异以外,其余也均表现为0 ~ 10 cm要高于10 ~ 20 cm。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层深度和群落演替是调控该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素,对其解释程度分别为32.82%和32.19%。结论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氮、磷养分含量丰富,植物生长受氮(或磷)素限制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养分含量的有效性偏低所致;减少人为干扰、加之适当的保护,促进群落的正向演替,提高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研究初步揭示了众多影响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解释程度,对喀斯特森林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43.
[目的]探究混合型卷烟烟气主要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的关系,为混合型卷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4—2016年55份混合型卷烟标准样品的烟气主要化学成分和感官评吸得分为研究对象,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简单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混合型卷烟样品焦油量、一氧化碳量和烟气烟碱量均值分别为9.52、10.53和0.78 mg/支,52.73%的卷烟样品焦油量≤10 mg/支.焦油量较高的混合型卷烟样品,其烟气烟碱量和一氧化碳量相对较高,卷烟焦油量、烟气烟碱量和一氧化碳量任意两者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卷烟烟气一氧化碳量与香气、谐调、杂气、刺激性和余味得分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混合型卷烟样品的香气、谐调、杂气、刺激性和余味得分均与烟气一氧化碳量有显著回归关系(P<0.05),与焦油量和一氧化碳量有多重回归关系.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2组典型变量达极显著水平;第Ⅰ组典型变量中烟气一氧化碳量对卷烟感官质量指标的影响载荷绝对值依次为:香气>刺激性>杂气>余味>谐调,第Ⅱ组典型变量中烟气焦油量对卷烟感官质量指标的影响载荷绝对值依次为:余味>香气>谐调>刺激性>杂气.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烟气烟碱量与卷烟香气、谐调和余味得分的关联度较高,焦油量与卷烟杂气和刺激性得分的关联度较高.[结论]卷烟烟气主要化学成分一氧化碳量与感官质量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混合型卷烟生产中应适当降低卷烟烟气一氧化碳量,协调好减害降焦与感官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4.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甲酸、纤维素酶和乳酸菌对水稻秸秆青贮发酵品质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降解的影响。[方法]试验设无添加对照组(CK)、甲酸添加(6 m L·kg~(-1))组(F)、纤维素酶添加(0.5 g·kg~(-1))组(C)、乳酸菌添加1×106CFU·g~(-1)组(L)和乳酸菌+纤维素酶组合添加组(CL),添加量以鲜质量计。水稻秸秆青贮6、15、30和60 d后采集样品,分析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组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甲酸(F组)显著提高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降低氨态氮/总氮值,但一定程度上抑制乳酸发酵;纤维素酶组对水稻秸秆青贮发酵品质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添加乳酸菌L组显著提高乳酸含量和乳酸/乙酸值(P0.05),显著降低pH值、氨态氮/总氮值和乙酸含量(P0.05),明显改善水稻秸秆青贮发酵品质;相对于L组,CL组并没有进一步改善青贮发酵品质。整个青贮过程中,F组始终显示最低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P0.05),C组和CL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L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又低于C组(P0.05)。[结论]甲酸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作用最为明显,乳酸菌和纤维素酶组合添加不但提高了发酵品质,还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具有较为明显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945.
2株耐镉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对镉的吸附钝化差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镉污染土壤中筛选2株耐镉微生物,并对其吸附钝化特征进行初步探究。[方法]选用系列梯度含镉固体培养基,进行耐镉微生物的筛选,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进行初步鉴定。将2株耐镉菌在含50 mg·L~(-1)镉离子的L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通过实时监测菌液D_(600)值、p H值及胞外聚合物的变化,明确其在镉胁迫下对镉的吸附钝化差异机制。[结果]筛选获得2株具有较强耐镉能力的菌株(ZXH21和ZXH23),在镉质量浓度为600 mg·L~(-1)的固体LB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经16S rRNA鉴定,分别为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sp.ZXH21)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ZXH23)。2株菌在镉质量浓度为50 mg·L~(-1)的液体培养基培养过程中,对镉离子均有一定的吸附钝化能力,2株菌对镉的去除效果相近,菌株ZXH21和菌株ZXH23对镉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36.5%和33.7%。2株菌对镉的去除机制均以胞外吸附为主,吸收为辅,但吸附率和吸收率不同。在72 h时,菌株ZXH21的吸附率和吸收率分别为25.3%和0.6%,菌株ZXH23的吸附率和吸收率分别为30.6%和0.1%,菌株ZXH21吸收率为菌株ZXH23的6倍。[结论]菌株ZXH21比菌株ZXH23有更强的耐镉生长能力及稳定的去除潜力,菌株ZXH21去除镉的主要机制是生物量的增加以及分泌可溶性多糖。菌株ZXH23去除镉的主要机制可能是表面吸附以及分泌不可溶性蛋白和不可溶性多糖。  相似文献   
946.
基于PVAR的农民收入结构对耕地非粮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放活促使了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加剧。利用PVAR模型,分析了农民收入与耕地非粮化的动态关系,探讨了农民收入结构对耕地非粮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17年,耕地非粮化面积和非粮化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不同阶段受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的影响展现出不同的特点。耕地非粮化主要受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非粮化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非粮化的长期贡献率较小。  相似文献   
947.
<正>依托文化底蕴、资源禀赋,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大力发展产业观光型、民俗文化型、山水游乐型、乡愁体验型、红色基地型乡村旅游项目,成功打造少数民族运动会、农民开镰节、农耕文化体验节等多个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风情画卷,被国家  相似文献   
948.
分别在培养基中添加2 g/Lε-聚赖氨酸(ε-PL)和复合抗生素抑菌剂,结合ε-聚赖氨酸与亚甲基蓝形成透明圈的现象初筛产ε-PL的菌株,根据ε-聚赖氨酸与道夫根试剂的特殊沉淀反应现象复筛获得5株菌株,经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分析鉴定,5株菌株中包括1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1株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1株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未鉴定到种)菌株,1株糖多孢属(Saccharopolyspora sp)菌株,1株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其摇瓶发酵ε-聚赖氨酸产量分别为0.06、0.08、0.70、0.82、1.56 g/L;采用2阶段法对wzj4、wzj5进行5 L发酵罐发酵,结果发现,其ε-聚赖氨酸最大产量分别为2.54、6.99 g/L。凝胶色谱分析表明wzj5发酵液中ε-聚赖氨酸分子量大小与对照品相近,最小抑菌浓度为250μg/mL,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49.
囤玉3318是河南省金囤种业有限公司于2010年用自选系J9078作母本、自选系J12Q008作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并于2018年通过山西省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病、广适、活秆成熟等特点。适宜在山西省南部复播区种植,适宜密度4 500~4 800株/亩。  相似文献   
950.
分析星子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推动星子县蔬菜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