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12篇
综合类   24篇
畜牧兽医   134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通过对三江源农牧交错区常见一年生牧草(小黑麦、燕麦和箭筈豌豆)进行不同种植处理,于当年收获后测定耕层0~20 cm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学性质,来研究牧草种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黑麦单播下的MBC及MBC/SOC%高于其他处理,且显著高于箭筈豌豆单播及箭筈豌豆与燕麦双优(1∶2∶2)处理(P<0.05);研究区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碳源类型为羧酸类、酚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聚类分析发现小黑麦单播和种植燕麦单优势种(1∶3∶1)、箭筈豌豆单优势种(1∶1∶3)及小黑麦+燕麦双优势种(2∶2∶1),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相似。小黑麦单播会加快土壤有机质周转,燕麦和箭筈豌豆双优势种混播有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潜力;作为土壤质量的指示因子,MBC比MBN更敏感;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对碳的利用强度和类型相似。综合考虑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生产特性,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不适宜箭筈豌豆单播。  相似文献   
92.
5年模拟增温后矮蒿草草甸群落结构及生产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5年模拟增温后观察表明,植物生长期4~9月暖室内10 cm、20 cm地下土壤平均增温1.86℃,10 cm、20 cm地上空气平均增温1.15 ℃,地表0 cm平均增温1.87 ℃,且增温在植物生长初期大于生长末期及枯黄期.在模拟增温初期年生物量比对照高,增温5年后生物量反而有所下降.增温使禾草类植物种增加,杂草减少.从表面来看,增温可使植物生长期延长,利于增大生物量,实际受热效应作用,植物发育生长速率加快,植物成熟过程提早,生长期反而缩短,加之玻璃纤维的存在使暖室内外温度交换减缓,减少了温度日变化,限制干物质积累,终久导致生物量减少.这说明小气候的作用,环境条件诱发土壤结构变化,植被的种群结构也随之改变,甚至出现演替的过程,全球变暖不仅对植物的生物生产力影响较大,而且对植被类型的演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用盐酸不溶灰分(AIA)作内源指示剂,对不同放牧强度下藏系绵羊的牧草干物质、有机物质和粗灰分的消化率动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藏系绵羊对牧草的消化率以草盛期最高,返青期最低;在草盛期,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牧草消化率降低;放牧草场植物群落中禾本科牧草增加使牧草的消化率提高。这对了解藏系绵羊生产转化效率、营养需要和高寒草甸草场合理的放牧强度,以及实行季节性畜牧业生产等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4.
草场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由于高寒气候的影响,天然草场生产力低,季节不平衡,加之缺乏科学管理,过牧引起草场退化,影响畜牧业发展。所以,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生产力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最佳放牧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放牧强度的研究,国外已有不少报导。Mcneekam(1960)和Wheelen(1962)指出,放牧强度要比放牧制度重要得多。Brodent(1964)对羊的实验证明,在肥育羔羊的生产中,放牧强度是个重要的因素。以后,Jones和Sandland(1974);Journet和Demarguilly(1979)等人进一步研究征实了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每头家畜产量和单位  相似文献   
95.
放牧干扰对高寒草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述评了放牧干扰对高寒草场动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活动及草场退化等的影响,指出了合理利用高寒草场的优化放牧策略,只有确定适宜的放牧强度、科学施加放牧干扰,才能保证高寒草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6.
草地生态系统不但为人类提供食物、饲料、药物等重要资源,而且还为人类提供许多工业技术难以替代的公益,包括空气和水体的净化、缓解洪涝和干旱、土壤的产生及其肥力的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气候的调节等.草地生态系统是中国西部分布最广的自然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经营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不合理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已经严重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能力.如果继续当前的不合理生产方式,以草地为发展基础的畜牧业经济将受到极大限制,西部经济繁荣也将失去其重要优势,同时严重威胁到西部甚至全国生态环境稳定和居民生活安全.采取合理高效的发展策略,保护和科学利用草地生态系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7.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混播草地3个放牧季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放牧区每公顷草地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放牧季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且各放牧季牦牛的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2003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2004和2005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与放牧强度呈二次回归关系;通过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到:牧草生长季牦牛最佳放牧强度为7.23头/hm2.  相似文献   
98.
本研究比较了青藏高原传统天然草场放牧系统、短期放牧系统以及放牧加舍饲系统三种生产系统的补贴能转化效率。传统放牧系统牦牛和高山细毛羊每消耗1MJ的补贴能将分别生产2.32MJ和0.81MJ的体能量,而放牧加舍饲系统的相应数值则分别为0.177MJ和0.175MJ。三种生产系统中,放牧加舍饲生产系统补贴能转化效率最低,传统放牧系统最高,表明集约化越高的生产系统,其补贴能转化效率越低。  相似文献   
99.
青藏高原两种草甸地表通量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3年1月-2004年7月运用涡度相关法技术研究青藏高原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草甸(SWM)和藏嵩草(Kobresia humilis)沼泽化草甸(SRM)的地表通量。结果表明:二者地表湍流通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其中感热通量以4月最大,1月最小,而潜热通量则以5月最大;感热通量随着季节的变动而显著变化,在相同月份中沼泽化草甸白天最大值大于灌丛草甸,日变化振幅比灌丛草甸强;白天潜热通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和波动强度因季节不同而各异,在非生长季节白天最大值在13-15h,日波动较弱,生长季节最大值在12h,日波动较强;高寒草甸地表湍流通量与温度间存在着线性关系;不同季节感热通量:沼泽化草甸>灌丛草甸,而潜热通量与感热通量各异,在1月沼泽化草甸>灌丛草甸,在4和10月,沼泽化草甸<灌丛草甸,在7月二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0.
牦牛放牧强度对小嵩草高寒草甸草场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依据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年的牦牛放牧试验数据,构建了牦牛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的简单数学模型,Y=a-bX(b〉0),单位面积小嵩草高寒草甸牦牛生产力与放牧强度的数学模型,Y=ax-bX^2(b〉0);确定了暖季草场、冷季草场和年度每公顷草地牦牛最大生产力放牧强度和草地最大负载能力分另q为2.52头/hm^2、1.68头/hm^2和1.47头/hm^2,5.03头/hm^2、3.36头/hm^2和2.94头/hm^2,相应的最大牦牛生产力分别为60.96kg/hm^2、19.41kg/hm^2和36.55kg/hm^2;确定了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季轮牧草场放牧强度的最佳配置:暖季草场为1.81头/hm^2,冷季草场为1.08头/hm^2,探讨了限制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季草场最大负载能力的因素以及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小嵩草高寒草甸的时空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