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农学   7篇
  4篇
综合类   26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2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61.
为掌握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对比分析耐药性情况。对来自不同动物和不同年代分离的4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其对头孢类和喹诺酮类等部分药物敏感,并出现了耐受3种甚至更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耐药性与菌株分离的时间早晚和分离动物的品种无关。临床上最好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及重复性好等优点,多种临床样品均可用PCR进行检测,现已开发出多种PCR新技术,用于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本文对PCR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动物疫病尤其是对虾病毒病的检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对虾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3.
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农民为了追求高产,过量施用化肥的弊端日益凸显。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有机养分循环再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不同外源有机物料对土壤氮素和氨基糖在不同粒级土壤库中分布的影响研究,为阐释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土壤氮素的物理保护机制和生物保护机制提供依据。定位试验设6个处理:无肥无秸秆处理(对照,CK)、单施猪圈肥(M)、单施化肥(NPK)、单施秸秆(SCK)、化肥配施猪圈肥(MNPK)和化肥配施秸秆(SNPK)。通过超声波分散-离心分离得到3种粒径土壤——砂粒级(2 000~53 μm)、粉粒级(53~2 μm)和黏粒级(<2 μm),分析全土及各粒级土壤中全氮和3种土壤氨基糖(氨基葡萄糖、胞壁酸和氨基半乳糖)的含量及变化;基于这3种土壤氨基糖的稳定性和异源性,以氨基糖作为微生物残留物标识物,了解真菌和细菌残留物的积累和转化,阐释真菌和细菌在养分转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物料(秸秆、猪圈肥)明显提升了土壤全氮和氨基糖含量,粒级间土壤氮素和氨基糖含量顺序均为黏粒级>砂粒级>粉粒级。添加有机物料对砂粒级土壤氮素影响最大,长期化肥配施猪圈肥中氮素主要在砂粒级中富集,长期化肥配施秸秆的氮素主要在黏粒级中富集。添加秸秆主要提高了真菌来源的氨基葡萄糖的含量,而添加猪圈肥主要提高了土壤中细菌来源的胞壁酸含量,表明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可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从各粒级中氨基葡萄糖/胞壁酸的比值来看,添加不同类型外源有机物料对砂粒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最为明显。由此可见,在长期秸秆还田措施下实施有机粪肥部分替代化肥不仅可以减少化肥用量,还可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64.
为满足夏季平菇生产对高温型抗病菌种的需求,研究选择平菇菌株科佳1号和江都71作为亲本进行高温型平菇的新品种选育。采用单单杂交的方式,将2亲本菌株孢子两两配对杂交,共获得154个组合,其中22个可亲和组合;高温栽培试验结果表明,8个组合可在33℃以上出菇;结合不同温度菌丝生长速度、酶活力和抗木霉特性,确定了2个耐高温抗病的平菇新品种PZ1和PZ7,并进行亲缘关系鉴定。选育出具有抗霉菌等杂菌污染、优质、高产的高温型平菇菌种,降低了平菇在夏季高温时期的生产风险,提高了夏季平菇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5.
为研究锦鲤疱疹病毒3型(KHV-3)ORF126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我们对该蛋白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本实验采用PCR扩增技术获得KHV ORF126基因的完整序列,构建pMD19-T-ORF 126重组质粒,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ORF126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特征。结果显示:KHV ORF126基因翻译合成273个氨基酸;ExPasy预测该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29.9kDa,等电点为5.11;信号肽的切割部位最可能位于第19~20位氨基酸之间;跨膜区位于第145~168位氨基酸;抗原表位预测显示抗原性良好;编码蛋白不含N-糖基化位点,含有4个O-糖基化位点和17个磷酸化位点。  相似文献   
66.
根据国外已发表的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gB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并以ILTV基因组为模板,经PCR特异性扩增出ILTV疫苗株的gB基因,基因产物大小为2.62kb,与设计相符,并对其进行了序列测定。  相似文献   
67.
根据GenBank中报道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1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克隆了IBV强毒株X的S1基因,基因大小为1.62kb。将其导入真核表达载体系统pIRES1neo中,表达蛋白为61000。  相似文献   
68.
多杀性巴氏杆菌检测、鉴定和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杀性巴氏杆菌(Pm)可以引起多种畜禽疾病,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系统的了解Pm检测、鉴定和分型技术的发展,论文主要对Pm的分类地位、鉴定和分型的传统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诸如种特异性PCR、荚膜分型PCR、产毒素Pm的PCR鉴定、16 S rRNA基因测序法、DNA杂交、大分子图谱、限制性酶切分析和核糖体分型、随机扩增DNA片段多态性、脉冲场凝胶电泳及其他各种基因分型技术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9.
根据国外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 S1基因序列 ,设计了 2对引物并以 RT- PCR特异性扩增出IBV X株的 S1基因 ,基因产物大小为 1.6 4kb,与设计相符 ,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后 ,与标准毒株 H5 2、H12 0、M41、BEAU和澳大利亚 T株的 S1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 ,X株与 H5 2、H12 0、M41、BEAU和澳大利亚 T株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 75 .8%、76 .1%、76 .3%、75 .5 %和 76 .9%,由此可以看出 ,IBV X株与标准毒株在 S1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