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1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7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对转录组测序(RNA-seq)的技术特点及其发展进行概述,对该技术在猪瘟感染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做了进一步展望,以期为猪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为提高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检测口蹄疫灭活疫苗146S抗原含量的准确性、适用性和操作性,分别采用正戊醇、正丁醇和三氯甲烷对9批口蹄疫灭活疫苗进行破乳处理,对三种方法的破乳后水相得率和146S抗原含量的色谱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破乳后水相得率分别为:正戊醇38%~49%,正丁醇42%~44%,三氯甲烷50%;9批疫苗的色谱结果均检测到146S特征峰,146S含量在0.7~12.5μg/mL,3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最大值为4.0%,9批疫苗不同前处理方法的检测结果均值具有统计学意义,三氯甲烷组与正戊醇组数据一致性强,正丁醇组测定值偏低。使用三氯甲烷对疫苗进行破乳,不仅操作简便快速,而且破乳水相得率稳定,是最优的破乳方法。实验进一步优化了口蹄疫灭活疫苗146S抗原含量检测的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法,为该方法的科学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3.
口蹄疫病毒强毒株China/99 P2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口蹄疫病毒强毒株China/99PNA为反转录模板,用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目的cDNA,然后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并转化J109菌株,再经重组质粒电泳、PCR和EcoR1酶切鉴定,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强毒株与A12、O1K和TW45毒株的核苷酸差异率分别为7.78%、6.62% 13.19%,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差异率分别为1.23%、1.84%和5.73%,4个毒株序列比较发现,China/99、O1K和TW45三毒株的2A/2B连接处为甘氨酸/脯氨酸,A12为精氨酸/脯氨酸,而且T-C转换率和A-G转换率较高,是点突变的热点核苷酸,氨基酸差异主要存在于2B和2C蛋白中,2A基因较为保守,2B蛋白和第1-4,63-67,73-78,83-91,116-121和126-131区域,2A蛋白的第4-9区域和2C蛋白的第9-13,22-25,91-96,150-159,179-188,201-207和258-262区域可能是重要的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54.
对分离自我甘肃中部地区土种黄牛体的泰勒虫未定种作了鉴定。与环形泰勒虫(T.annulata)、瑟氏泰勒虫(T.sergenti)、小泰勒虫(T.parva)、突变泰勒虫(T.mutans)、斑羚泰勒虫(T.tautotragi)、附膜泰勒虫(T.velifera)、水牛泰勒虫(T.buffeli)作了形态学上的比较研究,观察到该未定种除了泰勒虫所共有形态外,还有其它泰勒虫所没有的且难以描述的特异形态,尤其对染虫率高峰期,特异形态占虫体总数的20%左右。该种还具有出芽增殖的特性,可在除脾牛体内大量繁殖,染虫率可达52.69%的高峰,试验感染牛出现高烧、极度贫血、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导致个别牛只死亡,剖检观察到某些脏器有严重病变,表明具有一定的致病力。媒介蜱尚不清楚,但已证实,在我国传播家畜泰勒虫和巴贝斯虫的7种媒介蜱对该种无传播能力。传统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种不同于已知牛泰勒虫有效种,系一新种。由于这一新种首次在中国分离到,因而被命名为中华泰勒虫(Theileria sinensis sp.nov.)(梨形虫亚目:泰勒虫科)。  相似文献   
55.
56.
从我国南方某猪场高热病死猪的组织中分离出能引起Marc145细胞病变的病毒,经过血清中和试验、RT-PCR测定,确定分离物中存在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将细胞病毒液感染13头55~105日龄健康猪,另有3头健康猪用于同居感染。随意挑取13头中7头再用大肠杆菌培养物加强感染,感染后每天测温,观察临床症状,记录死亡情况和病理变化。结果表明:PRRSV单独感染猪6/6发病,5/6死亡;大肠杆菌与PRRSV混合感染猪7/7发病,5/7死亡;同居感染的3头全部发病,1头死亡。所有感染猪于感染后2~4 d内均出现体温升高。两周后体温下降至正常,直到死亡前体温不再升高。死亡多集中在感染后的34~50d的2周时间内。将圈舍温度升至29℃对感染猪发病无加强作用。死亡猪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出血性、间质性肺炎,肢体远端皮表出血。结果表明,虽然PRRSV感染能够引起猪产生高热和高的发病死亡率,但从发病到死亡时间及某些病理变化上看,和南方猪场的发病死亡猪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猪场的一些激发因子或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有关,从组织和细胞分离物的电子显微镜照片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7.
口蹄疫是具有重要政治和经济意义的动物传染病,世界各国均极其重视对该病的预防和控制。借鉴国外预防和消灭该病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对于加强我国口蹄疫防疫工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正确使用高质量疫苗是南美各国控制乃至扑灭口蹄疫的重要举措。南美口蹄疫预防措施是采用GMP条件下生产的油佐剂疫苗。疫苗含有根据流行情况确定的病毒株,既是安全的,又是高效力的,正确地保存和使用该疫苗是南美国家控制和扑灭口蹄疫的重要因素。泛美口蹄疫中心协调的南美国家计划已经统一了疫苗生产方法、最低质量标准、储存条件和产品发放。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研究员赵启祖博士撰文介绍了南美国家口蹄疫疫苗生产、检验、使用环节的统一标准,供国内同行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58.
分别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 IBDV) X毒株细胞适应的第 5代、第 1 1代和第 1 7代毒感染 38日龄非免疫雏鸡进行致病性试验 ,确定 X毒株的毒力 ,并比较 3个代次毒的致病性差异 ,进而利用 RT-PCR扩增其VP2 基因可变区 ,测定其核苷酸序列 ,从分子生态学角度研究了非鸡胚源细胞传代培养对 IBDV X毒株毒力和抗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IBDV X毒株表现为中等毒力 ,在 Vero细胞上传代后 ,其毒力有所减弱。VP2 可变区氨基酸序列有 3个位置发生了替换 ,即第 5代毒氨基酸残基 2 62位为半胱氨酸 ,而第 1 1代毒和第 1 7代毒则变为酪氨酸 ( Cys→ Tyr) ;第 5代毒的 2 90位为缬氨酸 ,而第 1 1代和第 1 7代毒则变为蛋氨酸 ( Val→Met) ;第 5代毒和第 1 1代毒的 31 6位为赖氨酸 ,而第 1 7代毒则变为精氨酸 ( Lys→Arg)。 2 90位氨基酸替换导致该区域二级结构的改变 ,并对 IBDV的抗原性有显著影响。上述结果提示 ,这些氨基酸残基可能对维持IBDV的毒力和抗原性是必要的。通过毒株间 VP2 可变区序列的比较和系统发生树的分析 ,证明 IBDV X毒株与 Bursin-2疫苗毒关系很近。  相似文献   
59.
分别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X毒株细胞适应的第5代、第11代和第17代毒感染38日龄非免疫雏鸡进行致病性试验,确定X毒株的毒力,并比较3个代次毒的致病性差异,进而利用RT-PCR扩增其VP2基因可变区,测定其核苷酸序列,从分子生态学角度研究了非鸡胚源细胞传代培养对IBDV X毒株毒力和抗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DV不X毒株表现为中等毒力,在Vero细胞上传代后,其毒力有所减弱。VP2可变区氨基酸序列有3个位置发生了替换,即第5代在酸残基262位为半胱氨酸,而第11代毒和第17代毒则变为酪氨酸(Cys→Tyr);第5代毒的290位为缬氨酸,而第11代和第17代毒则变为蛋氨酸(Val→Met);第5代毒和第11代毒的316位为赖氨酸,而第17代毒则变为精氨酸(Lys→Arg)。290位氨基酸替换导致该区域二级结构的改变,并对IBDV的抗原性有显著影响。上述结果提示,这些氨基酸残基可能对维持IBDV的毒力和抗原性是必要的。通过毒株间VP2可变区序列的比较和系统发生树的分析,证明IBDV X毒株与Bursin-2疫苗毒关系很近。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