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玉米吨粮田的发展概况及技术措施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文章分析了我国各地吨粮田的自然条件,产量构成因素,生育进程及干物质积累动态;提出创吨粮田的品种选择、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与灌溉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2.
苏联巴什基里亚大田作物栽培与育种科研所采用品系间杂交方法,培育出苏丹草的杜盖(тугай)和伊祖木鲁特娜娅(ЦЗумрудная)两个新品种。这两个品种生育期较短,可专供热量条件有限的地区栽培。来自苏联不同生态地理环境的诸如:卢尼诺、布罗德2号乌里扬诺夫斯克1号、奔萨早熟型,卡梅申早熟型等品种作为这两个品种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23.
玉米栽培的适宜密度问题   总被引:24,自引:12,他引:24  
赵化春  韩萍 《玉米科学》2001,9(Z1):034-038
近年来,随着高产杂交种的推广应用,化肥用量增加,各项先进的耕作栽培技术的应用,世界玉米生产发展迅猛异常。目前,玉米生产由于采用杂交种,科学的施肥,合理密植,有效地防治病虫草害,玉米产量水平显著提高。研究与生产实践表明,玉米要获得高产要求其群体结构合理,群体中个体发育协调。只有合理密植才能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保证玉米高产。实践证明,在各项高产栽培措施中合理密植是最为关键的措施。1密度与产量 玉米群体子粒产量的变化取决于遗传性、环境条件和种植密度三者的相互作用。大量的研究资料一致认为,在任何情况下玉…  相似文献   
24.
在喷灌条件下玉米高产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喜水喜肥的作物,生产实践与科学试验表明,灌溉是玉米增产的有效措施。1974—1979年,我们着重研究了在喷灌条件下玉米需水规律及某些丰产性状,提出玉米高产(1,200—1,300斤/亩)的长相指标和适宜的土壤水分指标,为玉米高产栽培与喷灌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
滴灌在大田生产上的应用,仅仅开始,为了探讨滴灌在大豆上应用增产、省水效果,于1976—1979年进行了三年试验。试验地为淋溶黑钙土,黑土层40cm,设置滴灌、喷灌、沟灌及不灌四个处理。大豆品种为“丰收选”或“吉林3号”。试验结果,初步明确了大豆滴灌次数、时间、灌量等问题,并分析了滴灌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6.
《玉米科学》论文作者群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瑛  赵化春 《玉米科学》2004,12(1):106-110
文章对1993~2002年10年出版的《玉米科学》论文作者群进行了发展状况、合作度、合作率、合作类型、论文作者的系统分布、地区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作者群分析对定量评估学科体系、建设高水平的核心作者队伍,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7.
少耕法与免耕法的起源及发展前景(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一、少耕法与免耕法的发展历史众所周知,从有农业就有土壤耕作措施。从用木棒掘土发展到犁、耙、镇压及中耕等全套土壤耕作,即用机械的和物理的方法进行土壤耕作,这就是传统耕法。直到本世纪30年代,人们对犁耕仍然十分重视。主张犁耕者认为:犁耕可疏松心土,为根系伸展提供良好条件,改善土壤通气性,透水性,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排水性能。主张减少耕作的人  相似文献   
28.
玉米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播种面积逐渐扩大。为了保证玉米的高产稳产,必须对玉米产量形成所需条件的合宜途径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並且在生长期任何时间能测定实际的形成过程与合宜的过程有多少相符或相差;运用合理的技术措施使玉米发育紧密遵守合宜的途径。为此,摸清玉米的需水规律,采取最优的灌溉技术,将成为玉米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