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0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5篇 |
农学 | 18篇 |
基础科学 | 31篇 |
8篇 | |
综合类 | 87篇 |
农作物 | 4篇 |
水产渔业 | 3篇 |
畜牧兽医 | 116篇 |
园艺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中秋蚕血液型脓病暴发,损失之严重为历史之罕见.为减轻血液型脓病危害,1999年起在查清1998年中秋蚕血液型脓病暴发原因的基础上,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防病措施,血液型脓病得到迅速控制,秋蚕张产明显提高.1998年湖州市区中秋蚕血液型脓病发病损失率为15%,1999年秋蚕发病损失率下降到4.38%,2000年秋蚕又继续下降到0.95%,已基本无血液型脓病危害.2000年市区共饲养秋蚕16.5万张,平均张产33.5kg,与1998年中秋蚕平均张产29kg比,平均张产提高4.5kg. 相似文献
82.
83.
应用AFLP分子标记对6个家蚕品种的鉴定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浙江省生产上应用的 6个家蚕品种 (包括正反交 )进行了DNA指纹分析 ,筛选出E AAC/M CTT、E ACA/M CAA、E ACC/M CTT、E AGG/M CAA及E AGG/M CTT 5对引物。这 5对引物在 6个家蚕品种中共扩增出 15 7条带 (平均每对引物扩增 31 4条带 ) ,其中有多态性带 5 4条 (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多态性带 10 8条 ) ,多态性比例为 34 4 %。通过这些多态性条带的不同组合 ,可明确将供试的 6个家蚕品种加以区分 ,并作为 6个家蚕品种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4.
赵丽华 《新农村(黑龙江)》2014,(16):257-257
做教师不难,做好教师则很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学到,学好,达到乐学,真需要耐心和方法。本文通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情感交融、调动学生参与等,达到使学生乐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85.
86.
87.
家蚕雌蛾粉对四氧嘧啶模型小鼠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家蚕雌蛾的药用价值,采用腹腔注射四氧嘧啶法建立抗氧化模型小鼠,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家蚕雌蛾粉,通过对小鼠血清及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生化指标测定,研究家蚕雌蛾粉的体内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家蚕雌蛾粉可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血清及肝脏的MDA含量,高剂量组(8 g/kg)的MDA含量降低至正常对照组的水平,家蚕雌蛾粉还可提高模型小鼠血清及肝脏的SOD、GSH-Px活性,中剂量(4 g/kg)、高剂量组的提高幅度达极显著水平。实验结果提示家蚕雌蛾粉具有明显的体内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88.
香蕉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香蕉病虫害对香蕉产量及质量影响极大,对香蕉病虫进行防治是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就香蕉常见病虫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进行概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确定玉米秸秆贮存时间与营养成分变化关系可有效利用秸秆饲料资源,以农大108玉米秸秆收刈后在棚舍内保存1-125d,分析研究不同时间点的粗蛋白、NDF、ADF总量和可消化有机物量,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点干物质、粗蛋白的量差异不显著,NDF、ADF量随贮存时间延长而增加(p〈0.05),可消化有机物量减少,秸秆的水分量显著减少,贮存时间改变了秸秆的营养物质含量(浓度),主要是由于秸秆水分的损失。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