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41篇 |
免费 | 62篇 |
国内免费 | 13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82篇 |
农学 | 185篇 |
基础科学 | 108篇 |
190篇 | |
综合类 | 1062篇 |
农作物 | 139篇 |
水产渔业 | 62篇 |
畜牧兽医 | 535篇 |
园艺 | 144篇 |
植物保护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66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96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80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148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137篇 |
2011年 | 132篇 |
2010年 | 126篇 |
2009年 | 146篇 |
2008年 | 159篇 |
2007年 | 137篇 |
2006年 | 114篇 |
2005年 | 110篇 |
2004年 | 89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9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61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01.
102.
大气污染影响下凯里植物、土壤氟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大气氟污染对植物、土壤的影响,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对凯里的植物和土壤的氟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植物的氟含量在135.62~1420.97 μg/g之间,平均含量为513.99 μg/g;土壤氟含量在240.50~340.36 μg/g之间,平均含量为279.60 μg/g。植物、土壤的氟含量都超过了背景值,该区植物和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氟污染。不同植物的氟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油茶的氟含量最高,马尾松的氟含量最低。不同类型植物的氟含量不同,灌木>藤本>草本>乔木;常绿植物>落叶植物。不同研究点植物和土壤的氟含量存在差异,但有些植物差异较大,有些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更好地了解间作系统对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农业土壤的生物修复效率及其机制,运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大豆[Glycine max (L.) Merr.]和玉米(Zea mays L.)3种植物的单作和两两间作强化多氯联苯污染赤红壤的根际修复效应。结果表明:植物不同种植方式均对根际土壤中PCB的减量有促进作用,单作的土壤PCB单位残留量是对照的70.25%~92.11%,间作的土壤PCB单位残留量是对照的61.44%~80.53%。其中,大豆、玉米间作效果最好,根际修复土壤PCB单位残留量是对照的61.44%,显著低于对照。各种植方式中植物地上部吸收积累的多氯联苯符合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限值。各处理根际土壤的荧光素二乙酸酯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Eh、C/N均与对照差异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PCB残留量与FDA酶、过氧化氢酶活性、C/N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多酚氧化酶、Eh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4.
为研究4种青海乡土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水分和光辐射之间的关系,试验采用Li-6400光合测定仪测定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并计算水分利用效率。结果显示,青海4个抗旱树种获得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时的土壤湿度在16%~18%之间,光合有效辐射在1300~1600μmol/(m2·s)之间;比较红砂、洛基山刺柏、沙地柏和沙枣在同等土壤湿度情况下的水分利用效率,表明沙枣较其他3个高原树种更容易获得较大水分利用效率,即使在干旱土壤环境,沙枣对水分的利用情况也优于其他3个树种。表明,虽然青海4个抗旱树种均具有耐贫瘠、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但沙枣在高原极干旱地区适应环境能力更强,可通过速生树种与抗旱树种相结合的造林方式,缓解荒漠地区树种匮乏的压力,实现沙化土地的复绿工作。 相似文献
105.
北疆玉米大田机械粒收质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疆是我国玉米机械粒收率最高的区域,为了解北疆玉米大田粒收质量现状,2012-2017年在新疆奇台总场、伊犁新源71团、伊宁县和温泉县等地农户田块调查了机械粒收质量,共获得269组样本,结果表明:(1)子粒破碎率均值为6.38%,高于5%的国家标准[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GB/T 21961-2008)]要求;杂质率和产量损失率均值分别为0.41%和0.96%,分别低于3%和5%的国家标准要求,子粒破碎率高是当前北疆玉米大田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2)收获玉米子粒含水率均值为23.3%,其与破碎率呈显著相关,可用二次函数y=0.0263x 2-1.0433x+15.867(R 2=0.108,n=269)拟合。(3)在子粒含水率相同条件下,不同品种之间子粒破碎率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新引M751子粒破碎率明显低于KWS2564,而KX3564介于两者之间。(4)筛选早熟、脱水快、耐破碎品种,实施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可以有效改善机械粒收质量,实现玉米高产高效协同。 相似文献
106.
传统边坡可靠度分析往往在岩土参数服从线性Mohr-Coulomb(简称线性M-C)破坏准则的假设条件下进行,并且常常采用极限平衡法或有限元法计算安全系数。然而,岩土介质破坏准则具有一定的非线性。为能更加实际地描述岩土破坏机理和得到严格精确的解,基于非线性Mohr-Coulomb(简称非线性M-C)破坏准则,结合极限分析上限法和蒙特卡洛法,进行边坡可靠度上限分析。当非线性参数m=1时,与等效的线性M-C破坏准则进行对比计算,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将初始粘聚力、内摩擦角arctan(c0/σt)和非线性参数作为随机变量且服从截断正态分布,进行了参数变异性和敏感性影响分析。研究表明:非线性M-C破坏准则下,边坡可靠度随初始粘聚力、内摩擦角arctan(c0/σt)和非线性参数变异性的增大而减小;边坡可靠度随初始粘聚力和内摩擦角arctan(c0/σt)的增大而增大,随非线性参数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110.
潭两优83是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潭农s与R83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抗倒能力强、熟期适中、抗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2010年相继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和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2、湘审稻2010003。适宜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早晚稻直播栽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