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5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218篇
林业   494篇
农学   323篇
基础科学   288篇
  312篇
综合类   2188篇
农作物   217篇
水产渔业   244篇
畜牧兽医   919篇
园艺   291篇
植物保护   148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95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315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312篇
  2009年   296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295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3 毫秒
91.
为探索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氮肥减量增效潜力,构建适宜的作物养分管理体系,于2018-2019年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减氮并配施不同肥料对麦玉复种体系作物生长状况、植株氮素积累分配、作物产量以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常规施氮(225 kg·hm-2,N100);减氮20%(180 kg·hm-2 ,N80);减氮配施生物炭(180 kg·hm-2,生物炭22 500 kg·hm-2,N80+BC);减氮配施缓释肥(180 kg·hm-2,尿素∶缓释肥=1∶1,N80+S);减氮配施微生物菌肥(180 kg·hm-2,微生物菌肥3 600 kg·hm-2 ,N80+BF)。结果表明:减氮及其配施不同肥料对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后株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没有显著影响;而N80+BF促进了夏玉米氮素向籽粒中的分配;N80+BC提高了夏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且较N80处理分别显著提高8.3%和20.1%;减氮下三种配施处理均能提高夏玉米氮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且以N80+BC处理表现最佳,较N100分别显著提高43.3%和29.0%,较N80分别显著提高45.8%和8.3% ;N80+BC和N80+BF还能显著提高夏玉米氮肥表观表观回收率,二者较N100显著增加18.1%和10.7% ,较N80处理显著增加26.9%和19.0%。与N80相比,N80+BF有效提高了冬小麦扬花期和成熟期分蘖数、茎蘖成穗率以及成熟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穗数和产量,增幅分别为13.7%和16.2%。减氮下3种配施处理均能提高冬小麦氮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率,其中氮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N80+BF处理表现最佳,较N100分别显著提高了31.2%和28.4%,较N80分别显著提高了33.7%和16.2%,氮素利用率在N80+S处理表现最佳。综上所述,减氮及其配施处理中,180 kg·hm-2配施生物炭(22 500 kg·hm-2)和180 kg·hm-2配施微生物菌肥(3 600 kg·hm-2)更有利于作物生长,促进氮素积累与分配,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实现关中地区麦玉复种体系氮肥管理的“减量增效”。  相似文献   
92.
通过对常规与有机‘脐红’猕猴桃,从刚采收的鲜果(可溶性固形物>6.5)在常温条件下贮存到腐烂,每间隔7天测定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固酸比和Vc含量,分析‘脐红’猕猴桃在后熟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动态,有利于指导人们在果实营养品质最佳时食用。结果显示,猕猴桃果实在从采收成熟度向生理成熟度过渡时,果实硬度和总酸都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Vc含量先升高再降低;有机栽培果实的营养品质和贮藏品质都优于常规栽培。  相似文献   
93.
规模化种鸡场中,鸡群饲养密度高,传染病一旦进入可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群.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鼠类不仅消耗饲料、破坏鸡舍,而且携带多种传染病病原,是种鸡场外源性传染病的重要传入源头.本文结合现场试验,分别从鼠类危害、种鸡场鼠类监测和防控三个方面阐述规模化种鸡场防鼠和控鼠策略,以期为种鸡场鼠类控制提供参考. 一种鸡场鼠类的危害...  相似文献   
94.
吕鹏贺  杨冬风 《乡村科技》2023,(13):151-154
小米的品质与产地息息相关,产地不同可能导致小米品质存在差异。为了实现小米产地的快速、精确鉴别,保护优质小米的品牌效益,以6种不同产地的小米为研究对象,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相结合建立小米产地鉴别模型,使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算法提取特征波长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CARS-BP模型,之后将CARS-BP模型与全谱BP神经网络模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PLS)、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分类算法进行比较,对比5种模型鉴别的准确率。结果表明:CARS-BP模型对6种产地小米样品的产地鉴别平均准确率达98.1%,优于SVM、PSL和KNN模型。  相似文献   
95.
芝麻新品种鄂芝4号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鄂芝4号是襄樊市农业科学院以河南济源白芝麻为母本、河南芝麻品系"87600"为父本杂交后经4个世代选育而成的大粒纯白色芝麻新品种.属单秆型,全生育期87 d,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强.2001~2002年参加湖北省芝麻区试,两年平均每公顷产量1 157.4kg,比对照鄂芝2号增9.06%,大面积示范鄂芝2号增9.46%~27.4%.  相似文献   
96.
隆回县金石桥镇人民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低产田塘,科学发展水产养殖。据统计,该镇已有500多农户“借鸡生蛋”,有偿租赁低产田塘74公顷,年产鲜鱼15万公斤,创产值150多万元。图为该镇罗公湾村农民贺显坤在市场上出售鱼苗。金石桥镇农民租田塘养鱼致富@贺建新  相似文献   
97.
贺建新 《湖南农业》2006,(10):27-27
前不久,笔者到农村田间地头走访,发现很多水利设施已是名存实亡,农田灌溉功能下降现象十分突出,如不尽早加以解决,将导致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恶化,势必影响农民的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1.集体蓄水塘被占前些年,各地在兴修水利时,都开挖了蓄水塘、当家塘。但近年来,当  相似文献   
98.
为定位水稻芽期耐冷QTL,本实验以双季超级稻品种‘五丰优T025’的双亲‘五丰B’和‘昌恢T025’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群体为材料,对10℃低温处理的水稻幼芽的存活率、根数、根长和芽长进行了测定。利用QTL Icimapping v4.2软件,共检测到3个控制芽期耐冷性QTL:qRL1qRL2qBL6,分别位于第1、2、6染色体上,LOD值分别为2.98,2.51和5.26,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0.54%,8.67%和14.04%,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于亲本‘昌恢T025’。这些QTL定位在6.75k~40.05 kb染色体区间,为后续利用这些QTL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芽期耐冷籼稻新品种奠定了基础。此外,检测到13对影响水稻芽期耐冷上位性互作QTL,分布在所有12条染色体,其中第3染色体与第8染色体之间互作位点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达到21.77%,表明上位性互作QTL在调控水稻芽期耐冷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
作物区域试验的目的就是要鉴定作物新品种(系)的生产潜力、稳产性及区域适应性,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的项目繁多,但试验结果往往是对参试品系产量进行排名,其他性状进行描述,缺乏一种能代表品系综合性状表现的总成绩。本研究把熵权法引入小麦区域试验,建立了小麦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目标层为参试材料综合性状表现,准则层包括田间记载性状、籽粒性状和产量性状,指标层有16个指标构成。通过计算各指标权重值和转化值,进而计算出各指标的分数值,分数值代表了一个品系在区域试验中的综合表现,可用于参试品种(系)间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熵权法引入小麦区域试验,对参试品种(系)的评价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100.
为探明北疆超晚播条件下,冬、春性小麦品种间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差异,采用田间试验(10月31日播种,冬前不灌水),比较了6个冬性和5个春性小麦品种的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果表明,春性品种出苗率明显高于冬性品种,春性品种平均生育期(91.8 d)比冬性品种(95.0 d)短约3.0 d;春性品种总茎数平均峰值(869.3×104·hm-2)明显高于冬性品种(772.4×104·hm-2);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平均值在春、冬性品种间差异不明显;新冬41、新春6号、新春43号的产量较高,为7 581.6~7 935.6 kg·hm-2,获得高产的穗数为431.7×104~515.8× 104·hm-2,穗粒数 31.6~36.3,千粒重46.8~52.8 g。综合考虑产量、出苗率、成熟期等因素,初步认为新春6号、新冬41号、新春43号适合在北疆超晚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