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88篇
林业   65篇
农学   96篇
基础科学   59篇
  77篇
综合类   419篇
农作物   67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292篇
园艺   55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41.
文章主要以学生宿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空调内机最佳安放位置,通过寝室的构造,用图形表示出可行的10个位置,运用穷举法,先排除8个位置剩下9和0的位置,再引用优化模型,建立排风的射流距离与风量的关系模型,经计算找出空调内机的最佳位置是9。对于外机位置与内机位置和空间大小有关,根据已计算出的内机位置和空间大小的限制,可得外机的最佳安放位置。由原始状态下外机的消耗量与安装荷叶窗后的耗电量作比较得知,安装荷叶窗后外界温度减小导致耗电量明显减小,以此建立优化模型。应用MATLAB做出外机的耗电量与外界温度是成指数函数图像。通过模型的优化改进,达到减少耗电量,延长空调使用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42.
聚磷酸铵在土壤中有效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明确聚磷酸铵在土壤中有效性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为聚磷酸铵的合理高效施用提供参考。  【方法】  选用pH不同的两种供试土壤进行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培养试验总时长331 h (14天),设置4个磷肥处理:不施磷肥处理 (CK),及分别施磷酸二氢铵 (MAP)、聚合度4的聚磷酸铵 (APP-4) 和聚合度6的聚磷酸铵 (APP-6)处理;除CK外,其他3个处理均施用P2O5 83.8 mg/kg,每个处理重复4次。于施肥后第0、3、24、96、144、240和331 h采样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盆栽试验以玉米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磷肥处理:不施磷肥处理(CK),及分别施磷酸二氢铵 (MAP)、过磷酸钙 (SSP)、聚合度4的聚磷酸铵 (APP-4) 和聚合度6的聚磷酸铵 (APP-6)处理;除CK外,其他处理均以每盆 (2 kg土) 施N 0.400 g、P2O5 0.764 g、K2O 0.386 g,玉米苗移栽后第30天收获植株,测定地上部与地下部干重和全磷含量,同时测定土壤pH和有效磷含量。  【结果】  相比于MAP处理,APP处理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在酸性土中,APP-4和APP-6处理的磷肥利用率较SSP处理分别提高了49.5%和84.3%,在碱性土中较SSP处理分别提高了307.3%和316.2%。在酸性土中,APP处理的玉米地上部全磷含量较SSP处理提高了7.9%~12.4%,APP-6处理的玉米地下部全磷含量较SSP处理提高了13.5%;在碱性土中,APP处理的玉米地上部全磷含量较SSP处理提高了175.0%~177.6%,玉米地下部全磷含量提高了111.2%。APP-4和APP-6处理的玉米植株吸磷量在酸性土中较SSP处理提高了43.3%和74.0%,在碱性土中分别提高了244.6%和251.7%。与SSP处理相比,APP处理玉米地上部干重显著提高了17.2%~51.9%,地下部干重显著提高了13.3%~49.5%。  【结论】  聚磷酸铵比普通磷酸二氢铵能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维持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显著增加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利用效果,从而促进玉米的生长。聚合度和土壤酸碱性对聚磷酸铵的肥效响应显著,聚合度6的聚磷酸铵肥效显著优于聚合度4的聚磷酸铵,聚磷酸铵在碱性土壤中施用的效果好于酸性土壤。  相似文献   
943.
944.
通过微波干燥工艺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海藻酸钠复合微球,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球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随着微波处理时间的不同,微球内部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当微波处理10min时,GO海藻酸钠复合微球具有独特的立体空心结构。同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45.
【目的】探讨玉米-大豆间套作下田间小气候的变化对大豆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以期为明确大豆对生长环境变化的反应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是不同大豆品种:南豆25(ND)、桂夏3号(GX)和贡秋豆8号(GQ),副因素为种植模式:大豆单作(SS)、玉米-大豆套作(RI)和玉米-大豆间作(SI)。于2018年,在大豆出苗后40、47、54和61 d对其主茎顶端的花芽进行连续性的形态学解剖观察,并在此基础上于2019年进一步对大豆出苗后54 d的主茎顶端、中部和底部的花芽进行分部位观察。同时在2019年,统计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冠层透光率、田间温度、相对湿度以及CO2浓度等小气候的变化对大豆不同部位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结果】2018年,3个大豆品种的花芽分化规律表现为GQ要快于ND和GX。在出苗后47 d和61 d,此时大豆处于营养生长后期和生殖生长前期,不同种植模式间的差异最大,表现为间套作的花芽分化进程要稍快于单作。2019年,对大豆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出苗后54 d)的花芽分化进程进行分层观察发现,3个大豆品种均表现为冠层>中部>底部,但是在不同模式下的表现不一致,ND和GX在SS模式下的花芽分化进程要慢于RI和SI模式,GQ的花芽分化在3个种植模式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ND、GX和GQ的透光率在出苗后60 d为1个拐点,此时RI和SI模式冠层的透光率与SS模式相比无显著差异,中部和底部的透光率虽呈下降趋势,但都要显著高于SS模式。而在出苗后70 d,ND、GX和GQ在SI模式的冠层透光率最低,分别是82.1%、88.2%和86.8%,而此时的SS和RI模式的冠层透光率均接近100%。在生殖生长后期,ND、GX和GQ在RI和SI模式的日均温度均要高于SS模式,同时RI模式要高于SI模式。不同种植模式下的ND、GX和GQ的相对湿度均在出苗后70 d有一个显著下降趋势,其中RI模式的相对湿度最低,分别是73.5%、75.4%和78.2%。ND、GX和GQ的CO2浓度在RI和SI模式下都要低于SS模式,在间套作种植中下又以RI模式的CO2浓度最低,尤其是在出苗后70 d分别比SS模式低10.3%、10.2%和10.9%。【结论】玉米-大豆间套作种植可以促进大豆花芽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变。在大豆生育后期,间套作模式下尤其是套作玉米收获后,套作大豆的中下层的透光率显著高于单作,行间温度、相对湿度和CO2浓度均低于单作,这种带状间套作种植模式的大豆行间微环境优于单作,有利于大豆生殖生长后期荚果的发育,为间套作大豆产量形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6.
947.
试验旨在探索牦牛杂交雄性不育后代(犏牛)睾丸脂肪酸氧化特点及其与雄性不育的关联性,阐明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以GAPDH和18SrRNA基因为双内参,建立了牦牛和犏牛肝脏型棕榈酰肉碱转移酶1a(CPT1a)和硫双加氧酶1(ETHE1)基因mRNA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发现,该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特异性好,扩增效率为98.5%~107.8%,标准曲线线性关系好。采集成年牦牛(n=9)和雄性不育犏牛(n=7)睾丸和附睾,通过常规组织切片和HE染色检测,证实犏牛睾丸和附睾中无精子,而牦牛睾丸和附睾中有精子。试验进一步从牦牛和犏牛睾丸中提取总RNA,测定睾丸中CPT1a和ETHE1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犏牛睾丸中CPT1a和ETHE1基因mRNA水平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牦牛(P0.05;P0.01)。CPT1a基因mRNA水平的提高表明犏牛睾丸中脂肪酸β-氧化能力的加强;而ETHE1基因mRNA水平的增加可促进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和脂肪酸氧化,或影响其他能量代谢通路,这两种基因mRNA水平的提高均有助于睾丸脂肪酸的β-氧化供能。本研究结果表明,与牦牛睾丸相比,雄性不育犏牛睾丸的脂肪酸氧化供能水平加强,可能对脂肪酸燃料分子有更多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948.
光是构成一个立体结构的空间基本要素,光和影不但能对人的视觉产生影响,也对人的心理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利用光影的不同,可以给使用者带来不同的体验效果。本文重点对光影在园林空间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49.
为比较不同泌乳类型的牦牛乳的组成特性,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析了全奶牦牛(n=10)和半奶牦牛(n=5)乳中氨基酸、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半奶牦牛与全奶牦牛乳中的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均十分接近,二者乳中仅甲硫氨酸含量和共轭亚油酸比例存在差异。牦牛乳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包括谷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等;共检测出14种脂肪酸组分,比例高的依次为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和肉豆蔻酸。半奶牦牛乳的组成表明在天然放牧条件下其泌乳机能仍十分旺盛。  相似文献   
950.
为评价云芝提取物(Coriolus versicolor extracts,CVE)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用低、中、高3个剂量CVE对小鼠连续给药30 d,然后酒精灌胃小鼠,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以水飞蓟素为阳性对照。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血清生理指标和抗氧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云芝提取物能够预防酒精造成的急性肝损伤;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能够抑制脂肪过度积累及变性,降低血清丙二醛、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提高高密度蛋白胆固醇含量;能够维持肝组织正常的抗氧化指标,提高肝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抑制丙二醛含量;效果呈剂量依赖性,且CVE高剂量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组。这说明云芝提取物对酒精造成的肝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