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35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8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69篇 |
农学 | 51篇 |
基础科学 | 97篇 |
86篇 | |
综合类 | 782篇 |
农作物 | 97篇 |
水产渔业 | 244篇 |
畜牧兽医 | 560篇 |
园艺 | 81篇 |
植物保护 | 1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98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48篇 |
2014年 | 85篇 |
2013年 | 86篇 |
2012年 | 86篇 |
2011年 | 88篇 |
2010年 | 112篇 |
2009年 | 117篇 |
2008年 | 104篇 |
2007年 | 118篇 |
2006年 | 113篇 |
2005年 | 99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79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3篇 |
1977年 | 5篇 |
1975年 | 8篇 |
1965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以不同选育品系(“江海21”“长江1号”“诺亚1号”和“申江1号”)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试验对象,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4个品系中华绒螯蟹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各品系雌、雄个体的32项形态特征指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逐步判别分析中,各品系雌、雄个体的判别准确率普遍较低,仅为40%~70%;(3)主成分散点图显示,各品系个体之间频繁交叉出现,主成分分析难以区别各品系的雌、雄成蟹个体。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各品系之间的形态特征差异较小,难以将形态学特征作为鉴别各选育品系的特定指标。 相似文献
162.
准确提取单木树冠边界是获取森林数量参数的重要基础,是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林业应用的技术难题。基于DOM航空影像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研究区内的2个树种的林分进行了单木树冠边界提取研究。首先利用桉树和杉木的空间分布矢量数据对DOM航空影像进行掩膜处理,在掩膜区域内进行多层次多尺度图像分割得到初步树冠分割结果,并剔除非树冠信息;再以树冠信息种子对象为基础,使用区域增长算法对树冠信息种子对象增长得到单木树冠范围;最后使用形态学滤波的方法优化单木树冠边界,完成林区内桉树和杉木两类树种的单木树冠边界提取。结果表明,由于不同树种的树冠存在尺度和形态差异,进行单木树冠分割时需要设置不同的参数才能到达较好的分割效果。本研究中桉树和杉木的单木树冠提取总体精度分别为86.75%与89.21%,可满足林业部门获取森林单木树冠的精度需求。 相似文献
163.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1龄性早熟是目前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 1龄性早熟性状对其子代相关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 1 龄性早熟自交家系(PI)和 1 龄性早熟与 2 龄正常成熟杂交家系(PHN),综合评估其养殖性能和可食率。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 PI 组 F1扣蟹平均体重始终大于 PHN 组;PI组 F1雌体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早熟率均高于 PHN组,雄体则较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I组 F1雌体成活率显著低于 PHN 组(P<0.05),雄体略低于 PHN 组;PHN 组总产量较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扣蟹终体重呈正态分布, 3.00~8.99 g 终体重扣蟹比例较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 5 月)PI 组平均体重低于PHN 组,生长后期(7 9 月)则以 PI 组为高;3 5 月和 7 9 月 PHN 组 F1WGR 和 SGR 均高于 PI 组,而 5 7 月则以 PI组为高;PI组 F1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略早于 PHN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来看, PI组 F1成活率和产量均高于 PHN组,但饵料系数显著低于 PHN组(P<0.05);PHN组 F1体重<125.00 g和≥250.00 g的成蟹百分比较高,两组体重<125.00 g 的成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就总可食率(TEY)而言, PI 组 F1TEY 高于 PHN 组;就肥满度(CF)而言, PI组 F1雌体高于 PHN组,雄体则较低,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 1龄早熟自交组 F1具有扣蟹平均体重大、早熟率略高,成蟹生殖蜕壳较早、成活率和产量高的特点;而 1 龄早熟与 2 龄正常成熟杂交组F1则具有扣蟹成活率和产量高,成蟹生殖蜕壳略晚、饵料系数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4.
对具有不同抗性和品质的黄瓜品种与其根围、根表的主要病原菌(Rhizoctoniasolani和Pythiumaphanidermatum)的拮抗菌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黄瓜在不同生长时期,两者的关系不一致。在出苗后2d,7d时,抗病品种根围拮抗菌的数量多于感病品种;在出苗后14d,在这6个品种中,R.Solani与P.aphanidermatum根围、根表的拮抗菌数均达到最高峰,且品质优良但相对较感病的两个品种浙农18、上海洋行根围、根表拮抗菌数明显高于其他品种;经Dunan's多重比较表明,R.solani的根围、根表拮抗菌数与P.aphanidermatum相比,两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5.
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生化组成的变化及其能量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研究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体积、单卵干重、湿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规律,探讨胚胎发育过程中能量来源和消耗规律。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体积持续增加,由受精卵时的(24.5±1.72)×106μm3增加到孵化前的(39.2±2.8)×106μm3(P<0.01);胚胎体积增加主要发生在胚胎发育后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单卵中水分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水分绝对量由受精卵的(19.88±1.65)μg上升到心跳期的(28.82±1.77)μg,单卵水分含量升高了44.97%,故单卵湿重显著上升(P<0.05)。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单卵干重下降了4.64%。胚胎发育过程中单卵中的蛋白质、脂肪下降显著,分别减少了(1.97±0.35)μg和(1.99±0.45)μg,脂肪含量下降幅度为50.48%,而蛋白质含量下降幅度为23.48%;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能量主要由脂类提供(71.32±20.46)%,其次由蛋白质提供(27.13±4.29)%,脂类和蛋白质分别充当了不同胚胎时期的主要能量来源,胚胎中的能量消耗主要发生在卵裂期、原肠期和心跳期。 相似文献
166.
167.
研究了稀释液中庆大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菌特灵新一代抗生素替代青、链霉素的添加对波尔山羊精液保存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 ,恩诺沙星的保存效果优于其他抗生素 ,庆大霉素、诺氟沙星与青、链霉素效果相当 ,菌特灵最差。 相似文献
168.
169.
为解决整体叶轮扭曲叶片型面的精加工难题,本文进行了五轴联动数控展成电解磨削的基础研究.在分析平行直纹展成电解磨削整体叶轮扭曲叶片的过切误差、得到过切误差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提出用圆锥磨轮和组合式五轴联动数控方案来消除过切误差的方法.文中还介绍了数控展成电解磨床的结构与运动、经济型多轴数控系统及其联动控制方法,并建立了电解磨削非平行直纹展成曲面的数学模型,开发了五轴联动数控展成电解磨削自动数控编程系统,对航空发动机整体叶轮的叶片型面进行电解磨削.结果表明,加工效率比手工修磨、抛光提高了1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70.
为研究人工合成虾青素和红发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虾青素对虹鳟红肌抗氧化和脂质代谢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31.50 mg/kg红发夫酵母虾青素(P-AST)和32.96 mg/kg人工合成虾青素(S-AST),饲喂虹鳟16周后,分析虹鳟红肌中抗氧化指标、抗氧化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P-AST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较对照组提高38.04%(P <0.05),且P-AST组SOD1 mRNA水平较对照组增加58.54%(P <0.05)。与对照组相比,P-AST组和S-AST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性变化,但S-AST组和P-AST组CAT基因表达分别低于对照组30.23%和31.78%(P <0.05)。P-AST组总谷胱甘肽(T-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均低于其他两组,其中GSSG含量较对照组降低24.73%(P <0.05)。与对照组相比,S-AST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1)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147.69%(P <0.05)、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