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日本鳗鲡人工繁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森  谢仰杰  黄良敏 《水产科学》2011,30(6):362-368
鳗鲡属(Anguilla)鱼类共有19个种和亚种,其中以日本鳗鲡(A.japonica)和欧洲鳗鲡(A.anguilla)的人工养殖最为广泛。鳗鲡主要生长于热带及温带地区水域,除了欧洲鳗鲡及美洲鳗鲡(A.  相似文献   
22.
研究孵化至12月龄大黄鱼的淋巴器官如头肾、胸腺、脾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细胞数量的变化,首先应用显微与超微技术研究大黄鱼初孵仔鱼至12月龄免疫器官——头肾、胸腺与脾脏的发育。3日龄仔鱼出现头肾原基,原始造血干细胞最早被发现于头肾,很快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4日龄仔鱼出现脾脏原基和胸腺原基。脾脏靠近内脏,含大量窦状隙,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细胞与血小板。胸腺是最迟出现的淋巴器官,但发育较快。胸腺位于鳃腔背上角,主要由胸腺细胞(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分为外区和内区,二者虽没有明显界限,但容易区分。研究结果还表明,随着年龄和鱼体重量的增长,胸腺、头肾和脾脏的重量均有增长的趋势,脾脏重量与体重的关系要比与年龄的关系更为密切,头肾、胸腺重量与年龄的关系要比与体重的关系更为密切。胸腺、头肾和脾脏的白细胞总数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但每毫克胸腺、头肾和脾脏内白细胞数量与年龄间线性关系不明显。头肾比脾脏淋巴化程度高。在研究中发现,血液内各细胞组成与大黄鱼月龄及季节的变化没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23.
梁其旭  张丽莉  黄世玉  钟幼平  谢仰杰  王国栋 《水产学报》2023,16(5):059607-1-059607-13
为研究盐度对紫海胆受精、孵化、胚胎发育、浮游幼体生长发育、摄食和变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培养幼体的方法,设置了不同盐度(15、20、25、30、35和40)的水体,对紫海胆的胚胎和浮游幼体进行实验。结果显示,紫海胆在盐度20~35范围内的受精率超过95%,但在盐度15和40下无法受精;盐度30下胚胎发育最快,孵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盐度,为89.8%;浮游幼体期适宜盐度为25~35,最适盐度为30,盐度20和40下幼体仅能发育至八腕幼体Ⅰ期,而盐度15下幼体发育受抑制,一直停留在四腕幼体阶段,7 d后死亡;盐度为15~40时的八腕Ⅳ期幼体在72 h的变态率超过21.4%,其中盐度30下幼体变态率最高,为54.7%,且变态速率最快,能在24 h时出现稚胆。浮游幼体在盐度35时前侧腕和口后腕生长最快,胃面积在盐度30时最大,摄食率在盐度30时最大。研究表明,盐度对紫海胆的早期发育有较显著的影响。本研究能够为紫海胆人工育苗培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4.

该研究克隆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gsdf (gonadal soma derived factor)和amh (anti-Müllerian hormone)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并对它们的表达进行分析。大黄鱼gsdf基因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长为618 bp,可编码205个氨基酸,含有信号肽和TGF-β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大黄鱼Gsdf与其他鱼类Gsdf聚为一枝,而与TGF-β超家族其他成员分开。Amh基因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为1 563 bp,可编码520个氨基酸,含有信号肽、AMH-N区域和TGF-β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大黄鱼Amh与舌齿鲈(Dicentrarchus labrax)Amh进化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显示,gsdfamh基因主要在大黄鱼性腺表达,在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P < 0.05),2个基因都在性腺分化前开始表达,在雄鱼精巢中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卵巢的表达量很低。此外,相比于正常雌鱼,gsdfamh基因在伪雄鱼(遗传性雌鱼)性腺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这些结果表明,gsdfamh基因在大黄鱼性腺分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研究操作胁迫(追赶惊扰)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幼鱼的生长、行为、肝脏、脾脏、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影响.实验用大黄鱼幼鱼全长(5.85±0.45)cm,实验共设3个组对照组、实验组1(每日操作胁迫1次)、实验组2(每日操作胁迫2次),每组2个重复.分别于实验开始后第10天、20天、30天,取样测定其全长、体质量、脾脏重以及肝脏重,计算脾系数和肝系数;断尾取血做血涂片,在油镜下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期的剧烈操作胁迫会显著抑制大黄鱼幼鱼的生长,同时也影响其肝脾脏功能和机体免疫机能,如增加大黄鱼幼鱼脾系数(即脾肿大),肝脏的合成代谢先受到抑制;各种白细胞比率受剧烈操作胁迫(每日2次胁迫)影响发生显著变化,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实验前期(10 d)或中期(20 d)显著增多,而淋巴细胞则明显减少,但在实验末期均又恢复正常水平,其原因可能是大黄鱼的免疫机能对长期操作胁迫表现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6.
大黄鱼幼鱼对低盐度的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盐度的突变和渐变实验研究了大黄鱼幼鱼对低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在盐度突变实验中,将大黄鱼幼鱼直接从海水(盐度27.2)移入盐度为3~24的水中,72 h内不会导致明显死亡;从海水移入盐度为2的水中,72 h的存活率可达72%;从海水移入盐度为1的水中,3 h后开始出现死亡,24 h内大部分死亡;从海水移入淡水中,6 h内全部死亡.在盐度渐变实验中,将大黄鱼幼鱼从海水直接移入盐度为6的水中后,再以不同的幅度降低盐度,在盐度高于3时,大黄鱼幼鱼的死亡率与相应盐度的突变实验相比无明显差异;在盐度低于2时,大黄鱼幼鱼的死亡率低于相应盐度的突变实验的结果.研究表明,大黄鱼幼鱼具有较高的低盐度耐受力.  相似文献   
27.
黄姑鱼雌核发育诱导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黄姑鱼雌核发育诱导方法,实验利用紫外线照射使黄姑鱼精子遗传失活,与卵子授精后再通过冷休克抑制极体排放进行倍性恢复,成功诱导出黄姑鱼雌核发育二倍体。精子经强度为3 800μW/(cm2·s)的紫外线照射10~100 s,受精卵孵化率呈现明显的Hertwig效应;当照射时长达到60 s以上,各实验组全部孵出仔鱼均呈现单倍体综合症。精子的紫外线照射时间、受精卵冷休克起始和持续时间等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精子经紫外线照射60 s,受精2 min后卵子在3~4 ℃海水中持续冷休克10 min为最佳诱导条件组合,可以获得最高的孵化率(16%)。最佳组合仔鱼形态和细胞相对DNA含量与正常二倍体一致,经微卫星标记检验证明全部不含有父本基因,为雌核发育二倍体。实验报道了成功诱导黄姑鱼雌核发育二倍体的条件,为进一步开展黄姑鱼良种选育和性别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8.
福建沿岸海域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夏季、冬季和2007年春季、秋季在福建沿岸近海作业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结果,对其中1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运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结果表明:大部分鱼类已呈现个体小型化.16种鱼的开发率过高,处于超额开发状态,其中,5种为中度超额开发,开发率介于0.7~0.8之间;11种为轻度超额开发,开发率为0.5~0.7.建议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利于鱼类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9.
在水温18℃~19℃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仔鱼存活、生长发育及行为学特征的影响。通过测定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确定了初次投喂的最佳时间。结果显示,黑棘鲷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4日龄卵黄囊消失,6日龄油球消失,混合营养期仅3 d,属容易遭受饥饿胁迫的鱼类。仔鱼开口时初次摄食率仅为30%,之后迅速提高,至5日龄达到最高的90%,之后逐渐下降,7日龄降至45%,到达PNR。饥饿组仔鱼在6日龄后开始出现生理性萎缩,全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进入PNR后,仔鱼活动能力显著下降,身体出现扭曲、畸形,死亡率急剧升高,至10日龄全部死亡。黑棘鲷仔鱼耐受饥饿能力较弱,建议开始投饵的最适时机为仔鱼开口后的4 d内。  相似文献   
30.
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获物中软骨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资源密度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捕获软骨鱼类17种,隶属于5目9科9属,其中鲼形目最多,有9种.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尖嘴和光,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9、11、6种;捕获的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12.3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0.92 kg/km2和210.56 ind/km2,其中夏季最高(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04.02 kg/km2和403.14 ind/km2);奈氏的资源密度最大,而尖嘴的栖息密度最大.在厦门沿岸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条纹斑竹鲨、尖头斜齿鲨和小眼,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8、7、5种;捕获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30.18%;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22.56 kg/km2和592.78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冬季最高(173.13 kg/km2),栖息密度则以秋季最高(1 169.06 ind/km2);条纹斑竹鲨的资源密度和栖息密度均大于其他软骨鱼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