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1.
柞蚕育种是柞蚕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对于家蚕等其他物种来说,柞蚕育种技术相对落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不断完善,并应用到多个物种的育种工作中。简述了分子标记技术种类,原理,特点及研究成果,并比较几种常用标记方法,尝试从中找出更适合柞蚕的分子标记。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概况,对柞蚕分子标记技术的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柞蚕精子质量对虫体生命力的影响,以5个二化性品种柞蚕为试材,测定交配期精子质量,并在卵期、幼虫期、成虫期3个变态阶段,对柞蚕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柞蚕有核精子受精能力和无核精子活动能力在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有核精子受精能力与卵期耐高温胁迫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与低龄幼虫对ApNPV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无核精子活动能力与成虫耐高温胁迫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柞蚕精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卵期和幼虫期生命力,且成虫期生命力强的雄蛾产生的精子质量也相对较高。研究结果可为选育强健型柞蚕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我国柞蚕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同桑蚕及生丝绢纺等行业与地方标准作比较,分析了柞蚕标准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我国柞蚕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蒙古柞、尖柞和槲柞树品种为材料,对解除柞树休眠所需的低温时数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发现:解除柞树休眠与需冷量有关,低温时数对不同柞树品种的影响不同;柞树接触低温时间过长,其发芽开叶所需时间相对增长;柞树休眠后接触4~5℃低温时数达360h,蒙古柞、槲柞和尖柞树可有效提早解除休眠。  相似文献   
15.
野外放养柞蚕常受到高温环境胁迫,研究柞蚕对高温的应激反应和耐受性机制,有利于科学评价柞蚕种质资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调查柞蚕5龄幼虫经39℃、42℃、45℃高温胁迫1~3 h后的热应激行为表现、恢复能力和转室温饲养48 h的死亡率,结果均表现出随温度的升高与胁迫时间的延长,蚕体热激反应加剧、恢复能力降低和死亡率升高的趋势。对3个高温胁迫试验组的柞蚕5龄幼虫,每隔0.5 h取脂肪体提取RNA并逆转录合成c DNA,经qRT-PCR检测热激蛋白基因Ap HSP70与Ap HSP90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高温胁迫后幼虫的Ap HSP70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幼虫(53~777倍),39℃与42℃胁迫试验组幼虫在处理期间该基因的表达均逐步上调至峰值后再下降,其中42℃胁迫试验组幼虫在处理1.5 h时该基因的表达即达到最大值,基因表达量变化差异更为显著,45℃胁迫试验组幼虫在处理初期该基因的表达快速上调后再缓慢下降;高温胁迫后幼虫Ap HSP90基因的表达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幼虫(6~45倍),其中42℃胁迫试验组幼虫在处理2 h时该基因的表达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下降。研究结果初步揭示Ap HSP70与Ap HSP90基因可能在柞蚕幼虫对高温胁迫的适应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滞育是昆虫渡过不利时期的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柞蚕为兼性滞育昆虫,其滞育与否,取决于蛹前幼虫期的生活条件,影响其滞育的环境因子主要有光周期、温度、营养等。本文系统概述了有关柞蚕滞育的研究成果,包括其滞育特性、影响其滞育的环境因子、滞育的生理生化基础与分子调控机制,以期为今后柞蚕滞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20个柞蚕品种幼虫腹足趾钩的数量、长度及其与若干经济性状的相关性。柞蚕幼虫腹足趾钩数量和趾钩长度品种间差异显著,趾钩数量雌雄间差异不显著,但趾钩长度雌雄间差异极显著。趾钩数量和长度与多数经济性状呈较弱的负相关,表明柞蚕幼虫腹足趾钩数量和趾钩长度可为柞蚕育种提供依据。对21项经济性状和趾钩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柞蚕幼虫趾钩数量及长度对柞蚕分类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科建设是农业科研院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与重要保障。本文以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为例,阐述了其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力度、促进学科间协同创新、强化人才梯队建设、提高科研平台建设水平等发展对策,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柞蚕蛹糖代谢与种茧耐贮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选育适宜的二化一放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1个一化性品种(辽8)和7个二化性品种(大9、凤久、抗大、辽蚕527、辽蚕582、墨玉和青黄1号)的种茧为试验材料,分阶段连续测定并比较分析在低温贮藏期种茧蛹体脂肪体糖原和血淋巴海藻糖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贮藏期,糖类含量变化趋势在各化性品种间表现较为一致,血淋巴海藻糖含量呈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变化,峰值出现时间及水平各化性品种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脂肪体糖原的变化状态与之呈现明显的此消彼长;相较于春制种出库期,二化一放制种出库期各化性品种种茧血淋巴海藻糖含量均发生显著下降,一化性品种下降后含量水平显著高于二化性品种,二化性品种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皮尔逊相关系数表明脂肪体糖原和血淋巴海藻糖含量之间呈线性相关关系,一化性品种呈极显著负相关,二化性品种呈显著性负相关,判定系数进一步表明二化性品种间二者相关的密切程度也具有差异,说明海藻糖含量及其在低温贮藏期与糖原含量的相关程度可作为衡量柞蚕种茧耐贮性的指标,以之为参考指标,测试的二化性品种中,大9、凤久、辽蚕527较为耐低温贮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