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播期及覆膜处理对不同玉米杂交种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供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跨度调整播期并加以覆膜处理研究对不同玉米杂交种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供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产量和养分吸收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性水平;覆膜栽培能加快早期播种玉米的生育期进程,而不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掖单13品种的产量和氮钾的吸收量显著高于登海1号;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植株对三要素的吸收存在负相关关系;品种间、覆膜与对照处理间土壤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脲酶活性差异不明显,但活性受地温、酶反应底物浓度等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江苏淮北地区粳稻产量与干物质生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为鉴定和评选高产粳稻品种及构建配套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16个典型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江苏淮北地区粳稻的产量性状、干物质生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产量结果表明,供试粳稻品种间产量差异较大,不同生育期类型产量表现为中熟中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相关分析表明,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且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正效应,其中千粒重的贡献作用最大;千粒重对产量的间接作用均为负效应,其中千粒重通过每穗颖花数的负效应较大。干物质生产力分析显示,干物质总产量、全季平均日产量表现为中熟中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隆粳968’干物质总产量、谷草比均明显高于其他粳稻品种;籽粒产量与干物质总产量、全季平均日产量呈正相关的关系,且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水平。综上所述,江苏淮北地区宜选用中熟中粳品种,千粒重作为优先考虑因素;在栽培管理措施上,注重提高每穗颖花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促进干物质积累,有利于获得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3.
许博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2):93-93
通过对电视机电路中“地”的特点、分类及作用的探讨 ,对维修爱好者顺利安全地解决问题 ,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正>人身触电法律风险是供电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常见的高发性法律风险。这类案件往往具有伤亡后果重、索赔金额高、社会影响大等特点,供电公司如应对不当,除支付赔偿金外,还可能引发缠诉、上访等严重后果,甚至给供电公司的品牌声誉和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几年来,人身触电事故高额赔偿情况仍时有发生。2011—2020年这十年间,某省电力公司已结案的30起触电人身损害案涉案总标的额近2 000万,单起案件最高索赔额达到1 300余万元。 相似文献
16.
水肥管理减缓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负面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稻麦轮作系统中,麦秸还田腐解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可对下茬水稻幼苗产生不利影响,有效减缓或避免其负面影响对于水稻生产尤为重要,而稻田苗床环境的改善是减缓麦秸还田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通过室内盆栽模拟试验,评估大量麦秸还田(麦秸/土壤重量比为2%)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采用施化肥、换水、双倍水层及泡田等不同水肥管理组合,以期筛选能有效减缓麦秸还田负面效应的水稻栽培技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大量麦秸单独还田(麦秸/土壤重量比为2%)使水稻幼苗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水稻植株株高、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增加或升高(P0.05),同时水稻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和分枝显著减少或降低(P0.05);而在麦秸还田时,通过施用化肥、换水、双倍水层及泡田等水肥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减缓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的负面效应,水稻植株株高、生物量均不同程度得以恢复,水稻植株的生理生化过程和根系形态也表现出积极的响应;在所有水肥管理技术措施中,以施用化肥并延长泡田时间至10天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强冷链物流运作管理,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使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对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企业成本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行的基本现状,分析现有冷链物流运作模式的不足,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基因型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基因型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选取7个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对其生物产量、籽粒产量与收获指数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存在差异,镇麦168的生物产量居首位,达到1656.3 g/m2,但其收获指数仅为0.45,导致其籽粒产量不高;宁麦13的生物产量较高,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均为最高。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与生物产量相关不密切。 相似文献
19.
为给秸秆机械还田利用和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研究了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达6480.0kg/hm2,其次是浅耕秸秆不还田处理,浅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混埋还田处理产量最低,为5524.5 kg/hm2。方差分析结果说明,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大,且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省工节本,效益较其他处理明显提高。综合来看,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适宜方式为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