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7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9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0篇 |
农学 | 90篇 |
基础科学 | 108篇 |
77篇 | |
综合类 | 642篇 |
农作物 | 47篇 |
水产渔业 | 57篇 |
畜牧兽医 | 391篇 |
园艺 | 108篇 |
植物保护 | 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62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79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101篇 |
2009年 | 95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54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又称体外扩增技术,最早于1985年由Kary Mullis研制,是一种根据生物体内DNA复制的特点而设计的在体外对特定DNA序列进行快速扩增的新技术,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等特点。它能特异地在体外扩增微量基因或DNA片段,将皮克(pg)水平的DNA特异地扩增10^6~10^7倍,达到检测诊断的目的;在对特异性基因进行扩增时可使核苷酸的错配率低于万分之一;其操作过程在2~4h即可完成,有效缩短了诊断的时间。PCR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从基因扩增、基因检测到基因克隆、基因改造、 相似文献
22.
随着猪集约化饲养管理的不断发展,饲养数量和密度不断增加,生产周期缩短,各种疫病广泛传播,情况较为复杂。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加以确实诊断,才能解决问题。现把猪链球菌病并发水肿病诊断的情况报告如下。回发病情况某集约化养猪场近几年来以保育措为主,散发一种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的传染病,发病率约1%~3%,大部分可以治愈。最近一年以来开始出现同时表现呼吸症状和神经症状的新疫情。发病时间主要在35~45日龄,为断奶后1周左右,个别大猪也发病c不同批次保有猪发病情况不同,有的批次完全不出现… 相似文献
23.
24.
25.
黄南州畜牧业现状及主要问题和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面对有利的形势和良好的历史机遇,黄南州畜牧业要适应新的要求,除在思想认识、工作方面有突破外,关键要对现阶段畜牧业工作的发展思路、措施等做出调整,分析黄南州畜牧业现状,结合黄南州实际,探讨新的发展思路,以便 相似文献
26.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败",全称"牛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高热和败血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2003年10月初,湟源县某牛场的牦牛、犏牛等突然发病、死亡,前后共发病7头,发病率为0.87%(7801);死亡7头,致死率为100%(77).其临床症状:病初体温高达41~42 ℃,精神沉郁,口吐白沫,饮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加快,有痛苦性干咳,流涎,肌肉震颤,腹痛,下痢,粪便初为粥状,后为液状,间或杂有黏液、黏膜碎片及血液,气味恶臭;随着病情的发展在颈部、咽喉部及胸前的皮下结缔组织出现弥漫性炎性水肿,可视黏膜发绀;肺部听诊有支气管音及水泡音,有的听到胸腹摩擦音.病理变化:脾有小点出血;肝肿胀,质脆,个别牛肝表面有坏死灶;肾稍肿;淋巴结明显水肿;肺脏表面有肝变区,呈大理石样花纹,有纤维素性胸膜炎变化;心冠脂肪、心内外膜出血明显,心包积水;咽喉、颈、四肢等部皮下有浆液性浸润,切开流出深黄色透明的液体,间或杂有血液,咽周围组织和会咽软骨韧带呈黄色胶样浸润,上呼吸道黏膜卡他性潮红.笔者于2003年10月初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再无新病例发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7.
自2006年11月份在河南省清丰县马村镇发现肉仔鸡腺胃灰黑病以来,笔者先后查看、治疗并跟踪治疗30多个病例,范同涉及河南、河北六个县市。现将本人对该病的认识及用药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利用线粒体DNA标记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牦牛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牦牛线粒体DNA(mtDNA)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长度为1 000 bp左右的片段,序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tDNA D-Loop区长度为945 bp,共发现变异位点127个,单倍型71个,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09±0.016,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82;其中玉树牦牛发现变异位点74个,单倍型27个,单倍型多样度(Hd)为0.885±0.034,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134;申扎牦牛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均最高;5个牦牛群体D-Loop区序列具有一定的A/T碱基偏好性。玉树牦牛不遵循中性进化(P0.05),其余4个牦牛群体符合中性进化(P0.05);玉树牦牛与类乌齐牦牛和帕里牦牛的遗传距离较近(0.023、0.018),申扎牦牛与斯布牦牛的遗传距离最远(0.533)。发现玉树牦牛与其余4个群体的牦牛在同一个分支。斯布牦牛和申扎牦牛群体出现两个分支,说明玉树牦牛在进化的过程中可能不存在相互交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29.
本试验对比了不同的接毒方法,观察猪圆环病毒2型的繁殖情况.试验分为同步接毒(A组、B组)和异步接毒(C组、D组):同步接毒A组为在消化分装好的细胞悬液中同步接入5%(V/V)的PCV2种毒,B组为在消化分装好的细胞悬液中同步接入3%(V/V)的PCV2种毒,24 h后再接种2%种毒;异步接毒C组为在生长良好、 培养24 h的单层细胞中接种5%(V/V)的PCV2种毒,D组为在生长良好、培养48 h的PK15单层细胞中接种5%(V/V)的PCV2种毒.四组均在接种后培养72 h收获,进行病毒含量检测.试验结果显示:A组的病毒含量为107.0~7.25TCID50/mL,B组病毒含量为106.75~7.0TCID50/mL,C组的病毒含量为106.4~6.5TCID50/mL,D组的病毒含量为106.25~6.5TCID50/mL.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同步接毒法的病毒含量明显高于异步接毒法,在细胞悬液中同步一次性接入5%种毒,病毒的增殖量最高. 相似文献
30.
蜡状芽孢杆菌是新发现的一种杀虫效率高,杀虫速度快的杀蝗微生物,用4.4×10^6和4.4×10^7孢子/ml接种棉蝗大龄跳蝻及成虫,棉蝗的死亡率分别达到82.6%和80.8%。毒力测定结果LC50为2.7×10^8孢子/ml。林间大试验,杀虫效果达77.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