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3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27篇 |
农学 | 43篇 |
基础科学 | 64篇 |
38篇 | |
综合类 | 381篇 |
农作物 | 23篇 |
水产渔业 | 29篇 |
畜牧兽医 | 189篇 |
园艺 | 49篇 |
植物保护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55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782.
783.
为研究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单性木兰林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逐月对位于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单性木兰林区土壤动物群落,按凋落物层和土壤表面向下每5cm为1层共5层进行四季调查,并对群落结构、垂直分布、多样性和季节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自然保护区的林区2 200份土样中共获得大型、中型和湿生土壤动物12 937只,隶属于6门11纲30类,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常见类群为线虫纲、后孔寡毛目、近孔寡毛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全年A/C值1;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量垂直分布具有表聚性特征,但不是严格的逐层递减,且随季节变化有所波动。该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季节动态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个体数季节动态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多样性的季节动态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 相似文献
784.
785.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广西玉米主要种植区的种群动态及发生为害规律,为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和其他玉米主产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在广西崇左市、南宁市和河池市选择7个固定调查监测点,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在玉米生长期每隔7 d调查草地贪夜蛾幼虫数量及对玉米植株的为害特征,计算植株受害率和百株虫量;在7个调查监测点各放置2组桶型诱捕器和诱芯,每隔7 d调查记录1次诱虫情况,统计成虫数量。【结果】各调查点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量春秋季各有1次高峰,春秋季百株虫量最高值分别为35.00头和64.67头,秋季虫量明显高于春季。幼虫发生动态呈区域性差异,崇左市扶绥县、南宁市江南区和武鸣区幼虫发生期较短且集中,3个点春季百株虫量和峰值均较高。玉米各生育期均受幼虫为害,苗期以低龄幼虫为主,开花期和成熟期以5~6龄幼虫为主,其他生育期可见各龄期幼虫,世代重叠明显。各调查点春季草地贪夜蛾成虫数量总体上呈抛物线增加趋势,春季每诱虫桶最高虫量为25.33头;秋季虫量呈波浪状,约21 d出现一次峰值,每诱虫桶最高虫量为34.67头;秋季成虫数量总体上高于春季。【结论】草地贪夜蛾在广西全年均可发生,年发生代数在7代及以上,秋季虫量明显高于春季,发生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加重。幼虫发生期和虫量存在区域差异,幼虫可为害各生育期玉米。草地贪夜蛾严重为害玉米生长,应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根据区域气候和玉米长势,强化低龄幼虫和成虫高峰期的防控力度,以降低草地贪夜蛾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786.
晚熟柑橘是乐山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十四五”规划将重点建设“乐山市晚熟柑橘产业集群示范区”,打造引领全省优质晚熟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井研县为全国柑橘30强县,同时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全国晚熟柑橘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县,试验选择井研县的甘平品种作为对象,由于甘平是新引进我国的杂交柑橘新品种,极易裂果。通过避雨栽培、断根处理、不施钾肥3种方式,实地调查掌握甘平裂果情况,制定预防措施。调查结果显示:设施栽培可以有效减轻甘平裂果数量及断根处理的裂果严重,不施钾肥甘平裂果居前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787.
自然降温对不同生长期甘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甘蔗的抗寒、耐寒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桂糖28号(GT28)和新台糖22号(ROC22)为材料,测定自然降温条件下,新植苗期、宿根苗期、新植伸长期和新植成熟期等不同生长期甘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自然降温条件下,相同的生长时期,两个品种POD活性、MDA和SP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均为新植苗期〉宿根苗期〉新植伸长期〉新植成熟期;相同生长时期,GT28叶片MDA含量低于ROC22,ROC22叶片POD活性比GT28高,GT28的Pro和SP含量均高于ROC22。【结论】通过分析甘蔗新植苗期生理指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评价甘蔗成熟期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788.
[目的]构建水稻基因Os VDAC5的RNAi表达载体,遗传转化获得Os VDAC5转基因植株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PCR扩增Os VDAC5特异片段并克隆到RNA干涉载体p MCG161,以水稻日本晴为受体,将Os VDAC5 RNAi表达载体进行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利用PCR和RT-PCR技术检测T0代转基因植株中Os VDAC5的表达水平。[结果]Os VDAC5在绝大多数RNAi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水稻Os VDAC5基因功能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789.
从广西南宁市采集香蕉棒孢霉叶斑病样本,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3个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其为香蕉叶斑病的病原菌。该菌的形态特征在分离培养前后变化较大,自然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均较短,经PDA培养基分离培养后显著变长,培养后的病原菌形态特征与前人对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描述一致。根据形态特征及rDNA-ITS区序列比对结果,确定该病原菌株为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 相似文献
790.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带叶兜兰的遗传多样性,为带叶兜兰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40份采自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天然居群的野生带叶兜兰种质资源进行分析,利用Popgene软件估算遗传多样性参数。【结果】从414对SRAP引物中筛选获得30对能扩增稳定、清晰可辨条带的引物组合;30对引物组合可从40份DNA样品中扩增获得256条带,每对引物扩增条带数为6~11条,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获得8.5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2条,多态性比例为12.50%~33.33%,平均多态性比例为24.22%。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282,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1582。【结论】带叶兜兰种质资源群体个体数少,个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