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7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选用4株带有K88、K99、987P、F41粘附素抗原的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分别接种于BBL、Minca、Slanetz和Minca培养基进行培养,将培养物加热提取粘附素抗原后,加入油佐剂制成四价亚单位疫苗。经成品检验合格后分别免疫小鼠和怀孕母猪,同时监测怀孕母猪抗体。最后1次免疫后15 d,分别用同源ETEC确定的攻毒剂量攻击。结果显示,经2次免疫后,K88、K99、987P、F41对小鼠的免疫保护率与1次免疫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仔猪,1次免疫跟2次免疫均可显著地降低腹泻指数(P<0.05),2次免疫与1次免疫没有显著差异(P>0.05)。怀孕母猪免疫1周后(产前23 d)抗体开始上升,第2周(产前16 d)达到高峰。2次免疫后抗体迅速回升,第4周(产前2 d)达到最高峰,产后2 d抗体大幅度下跌,几近免疫前水平。二免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明显低于一免母猪(P<0.05)。攻毒保护试验和抗体消长规律的结果表明,制备的仔猪大肠杆菌病K88-K99-987P-F41四价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有效预防仔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2.
猪源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疫苗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简称ETEC)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据估计,国内约有35%的仔猪腹泻是由ETEC引起的;美国等国家新生仔猪腹泻中,由ETEC引起的占45%以上。目前,该病的防治以药物和疫苗为主,但因药物治疗价格昂贵,而且随着耐药菌株的增多,因此免疫预防还不失为控制该病的最佳选择。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预防仔猪腹泻的实验性或商品化菌苗。大体上可包括以抗黏附素免疫为基础的含单价或多价黏附素抗原的灭活全菌苗或亚单位苗;以抗肠毒素免疫为主的的类毒素苗或LTB亚单位苗;  相似文献   
83.
为实现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快速检测和分型,本试验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BVDV1和BVDV2 5′UTR基因特异性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以体外转录病毒RNA作为模板,建立了BVDV1和BVDV2一步法双重荧光RT-PCR方法。结果显示,双重荧光RT-PCR对BVDV1和BVDV2的检测下限均为102拷贝;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对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Hobi样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施马伦贝格病毒等病毒核酸的扩增均为阴性;BVDV1和BVDV2的扩增均在102~107拷贝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和0.998;方法重复性好,BVDV1和BVDV2的变异系数(CV值)分别在0.68%~1.87%和1.25%~1.90%。本试验对665份样品进行检测,共检出BVDV阳性样品45份,其中BVDV1阳性样品39份,BVDV2阳性样品5份,BVDV1和BVDV2均阳性样品1份。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BVDV一步法双重荧光RTPCR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广泛应用于BVDV的快速检测、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84.
利用F1,单因子血清IgG致敏绵羊红细胞,建立了定量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F41黏附素的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经致敏的绵羊红细胞能被F41单因子血清特异性地抑制,且不与ETEC—K88、ETEC—K99、ETEC-987P、致仔猪水肿病大肠埃希氏菌O138、鼠伤寒沙门菌和猪链球菌2型菌液出现交叉反应,其敏感性比甘露糖抵抗血凝反应(MRHA)至少高2^5倍。结果表明,该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生物制品中黏附素含量的定量。  相似文献   
85.
为了探究重组猪干扰素(PoIFN-α)在体内外的抗病毒活性,利用pET-32a载体系统,构建了PoIFN-α的原核表达体系。在体外,MTT法在猪肾细胞(PK-15)和猪睾丸细胞(ST)上测定了其细胞毒性,并利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其抗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猪脑心肌炎病毒(EMCV)和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活性,同时测定了重组蛋白作用PK-15细胞后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转录水平;之后通过小鼠攻毒保护试验,测定了rPoIFN-α治疗后各组织器官的病毒载量,ELISA测定了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IL-10和IL-6的动态变化,并对整个试验期间小鼠出现的临床症状进行打分。结果显示,成功获得了原核表达的特异性重组蛋白rPoIFN-α,在细胞上抗病毒比活性达到1.67×106 IU,对细胞没有损害作用,且显著上调了Mx1、OAS等因子的转录水平;在小鼠体内能明显拮抗EMCV和PRV的增殖,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延缓临床症状的出现。结果表明,原核表达重组蛋白rPoIFN-α在体内外均具有抗病毒活性,为进一步推进蛋白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s, PCVDs)主要通过疫苗产品进行预防,病毒增殖水平与疫苗研发密切相关,随着新发病原PCV3和PCV4的出现和广泛流行,对于实现此类病毒体外高效增殖,已经成为开展相应病毒病原学、发病机制及其疫苗研究方面的瓶颈。鉴于4种猪圆环病毒(PCV)在基因组结构、复制机制等方面的相似性,现对其中已实现体外培养的PCV2,在促进其病毒增殖方面的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期进一步提升现有PCV2增殖水平,并对实现PCV3或PCV4的体外培养提供助力,从而促进PCV疫苗的研发和相关病原学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7.
塞内卡病毒A(Senecavirus A,SV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能够引起猪水疱性相关疾病的病毒,该病毒在我国流行范围越来越广,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为提高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本研究以SVA感染性克隆为基础,将猪源GM-CSF-T2A基因通过融合PCR方法插入到SVA的2A和2B之间,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SVA-GM-CSF,将其转染BHK-21细胞进行病毒拯救及传代。结果显示,重组病毒感染BHK-21细胞可以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经RT-PCR扩增与基因测序结果表明目的基因正确插入;间接免疫荧光鉴定表明外源基因GM-CSF在该病毒中成功获得了表达。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在BHK-21细胞中具有相似的生长特性,并且该重组病毒在传代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本研究已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GM-CSF的重组SVA,该重组病毒的构建为进一步明确SVA致病机制和研制新型疫苗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8.
为进一步探究羊干扰素α和γ的抗病毒活性效果,根据GenBank羊IFN-α和IFN-γ基因序列,使用Linker连接合成目的序列,成功构建了3种重组表达质粒pET28a-OviIFN-γ、pET28a-OviIFN-α、pET28a-OviIFN-γ/α并进行原核表达。用细胞病变抑制法和RT-qPCR测定重组蛋白rOviIFN-α、rOviIFN-γ和rOviIFN-α/γ的抗病毒活性。结果表明,rOviIFN-α、rOviIFN-γ和rOviIFN-α/γ在牛肾细胞(MDBK)以及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中有抗病毒活性,且rOviIFN-α/γ的抗病毒效果最优;rOviIFN-α、rOviIFN-γ和rOviIFN-α/γ能够显著上调MDBK以及Vero细胞中4种干扰素刺激基因(IFN stimulated genes, ISGs)的mRNA转录水平,且rOviIFN-α/γ对干扰素刺激基因的上调水平最显著。综上所述,本试验表达的重组蛋白都具有抗病毒作用,其中串联表达的重组蛋白抗病毒活性以及干扰素刺激基因转录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89.
本研究旨在探究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流行株HB株(基因Ⅶ型)与疫苗株La Sota株(基因Ⅱ型)在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s,CEF)36 h后宿主细胞microRNA(miRNA)表达谱变化情况。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La Sota株与HB株感染CEF后36 h后的样本与参考鸡源基因组进行系统比对,筛选差异表达miRNA并对其靶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以及KEGG通路富集。最后随机筛选5条mi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fication PCR,RT-qPCR)进行验证。结果表明,La Sota与HB感染组中已知miRNA分别为56.9%和47.8%;La Sota与HB感染组通过差异性比较后共筛选出10条差异表达miRNA;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的靶基因进行GO与KEGG富集发现,其主要在细胞代谢、生物合成以及应激信号传导等通路上出现显著富集;RT-qPCR结果与RNA-seq结果趋势一致,证明了测序结果的可靠性。为进一步揭示不同NDV毒株感染CEF以及在感染过程中miRNA发挥的调控作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