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桑赤锈病菌干旱型生型小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采集的病原菌,经与南方普通型的病原菌进行致病性、侵染对湿度的适应性和菌丝侵入寄主组织的适存在等比较,发现该病夺菌属于桑锈孢锈力的干旱型生理小种,并提出用湖桑32号、湖桑7号和黄鲁头等桑品种作为对桑锈孢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 相似文献
22.
从鲁桑种质资源中选拔抗病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山东鲁桑(MorusmulticaulisPerr.)地方品种资源中,选用30个品种进行抗桑黄化型萎缩病、桑疫病、桑炭疽病、桑里白粉病、桑污叶病的综合鉴定,并调查产量性状,选拔出青黄桑、黄芯采桑、小白条3个抗病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23.
桑萎缩病毒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嫁接传染和昆虫传染。其中,嫁接传染是扩大病区最广泛方式。 为了从根本上控制病害的蔓延,有必要拟订带病苗木和接穗的治疗方法,于是在一九五七至一九六二年进行了带病产品的温汤处理和药剂处理的研究。茲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一、试验概况 在晚秋期选好典型黄化型萎缩病穗和病苗,品种为剑持和红皮大种,至翌年早春进行温汤和药剂处理。处理时,将带病苗木和接穗浸渍在规定温度的温水或各种浓度的药液内,经规定时间后,取出并用冷水冲洗或冷却。阴干后,苗木用栽植、穗木用嫁接(袋接法)检定其效果。 相似文献
24.
桑萎缩病一名,引自日本。我国各地蚕区群众叫做癃桑、鬈桑、癞头皮桑、猫耳朵、虾桑等。1957年曾提出我国的桑萎缩病有两种病型,即花叶型萎缩病和黄化型萎缩病。最近对黄化型萎缩病的进一步研究,又区分出两种:一种表现为萎缩;另一种表现为黄化丛生。因此,我国的桑萎缩病可分为萎缩型、黄化型和花叶型三种。 这三种病型通过嫁接传染和菱纹叶蝉接种证明病原都是病毒。通过典型症状的对此以及温度对枝条内病原的影响、采伐对潜育期影响、病株隐征现象与季节性关系,春伐对病株消长变化、对寄主致病性等发病条件的论证,认为三种病型的病原是异质的。 从三种病型分布和为害分析,防治桑萎缩病目前已成为蚕桑生产上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于三种病型的防治方法方面,分别提出检疫的主要措施、清除病树办法,治虫防病、采用抗病品种、改善采伐,加强肥培管理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5.
桑树病原原核生物及其病害的研究进展(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侵染桑树的病原原核生物有细菌、菌原体、螺原体、立克次体等,其中由病原细菌引发的桑树细菌病害对蚕桑生产的危害极大。主要介绍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的病原细菌侵染桑树导致的桑疫病、桑青枯病、桑枝软腐病、桑枯萎病和桑叶斑病等重要桑树细菌病害,从病原及其侵染循环,桑树发病规律、发病症状,病害防治方法几个方面概述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6.
根据多年对桑花叶型萎缩病的追踪研究,分离获得了病桑组织类似类病毒的小分子RNA,对其部分序列进行解析,并以之作为病原物的分子标志物,用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点杂交和Northern-blot等分子生物技术方法检测症状明显的病株,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27.
桑树植物防卫素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用8个桑树品种为材料,接种桑芽枯病菌诱导桑树产生植物防卫素(phytoalexin),将抽提液进行抗菌活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桑品种植物防卫素的抗菌活性差异明显。薄板层析(TLC)分析表明其不同Rf值区带的抗菌活性差异明显。田间接种F.solani后,发现不同桑品种抗桑芽枯病菌的能力与不同桑品种枝木的桑植物防卫素的抗菌活性大小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8.
桑赤锈病菌干旱型生理小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采集的病原菌,经与南方普通型的病原菌进行致病性、侵染对湿度的适应性和菌丝侵入寄主组织的适存性等比较试验,发现该病原菌属于桑锈孢锈菌的干旱型生理小种,并提出用湖桑32号、湖桑7号和黄鲁头等桑品种作为对桑锈孢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 相似文献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