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5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251篇
林业   474篇
农学   306篇
基础科学   375篇
  213篇
综合类   2565篇
农作物   312篇
水产渔业   277篇
畜牧兽医   1452篇
园艺   443篇
植物保护   23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215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160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155篇
  1992年   154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16篇
  1965年   6篇
  1959年   6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对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拖拉机,用户常常是关心其功率大小、耗油量多少,即动力性和经济性。另外,也非常注意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容易发生故障,如果出现故障是否容易修复,是否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即可维修性及可靠性如何。  相似文献   
112.
通过具体分析,阐述植树挖坑机提升机构,传动装置(齿轮、安全离合器、传动轴管、方轴)和挖头的结构形式、技术参数和工作指标,为设计提供技术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3.
高港泵站水利枢纽自动化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福军  杨鹏  蒋步军  陈虹  陆泽群  叶健 《排灌机械》2001,19(5):32-44,38
详细介绍了江苏省泰州引江河高港泵站水利枢纽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介绍了系统采用的分布式体系结构、设备分布及其功能分配。  相似文献   
114.
采用HPLC-DAD法研究了不同月份银杏叶色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并通过聚类分析和逼近理想值排序(TOPSIS)法评价了不同干燥方式对银杏叶色素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HPLC-DAD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4~11月银杏叶色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脱植基叶绿素a、脱镁叶绿酸盐a和β-胡萝卜素在4月份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 762±121)、(628±32)和(482±45)μg/g,叶绿素a和b在5月份达到最高值,分别为(8 701±571)和(3 140±274)μg/g,叶黄素在7月份达到最高值,为(2 057±104)μg/g。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种干燥方式可分为4类,冷冻干燥、 40℃减压干燥、 40℃常压干燥聚为A类,阴干聚为B类,100℃减压干燥和100℃常压干燥聚为D类,剩下6种干燥方式聚为C类。通过TOPSIS法分析发现:银杏叶干燥方式排名前5的依次为冷冻干燥、 40℃减压干燥、 40℃常压干燥、阴干和60℃常压干燥。综合考虑,40℃减压干燥是最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干燥方法,干燥速度快,且色素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15.
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果树行间套播棉花、小麦、玉米和苜蓿。本文根据各类作物的需水规律和灌水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微灌技术,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可以兼顾果树和套播作物的微灌技术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16.
根据田间实测的排水渠与观测井水质资料 ,分析了地下水中全盐量与其组分间的关系 ,以及排水渠与其邻近观测井地下水全盐量及主要离子含量之间的关系。为探讨观测井与排水渠水质间内在关系 ,研究观测井水质与排水渠水质相互转化关系 ,为简化水质监测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7.
利用患丛枝病的豫杂一号泡桐组织培养苗,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其幼苗形态和蛋白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素类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发病的症状,但不同种类的生长素对其减轻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ABA减轻效果甚微.此外,经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的患丛枝病豫杂一号泡桐幼苗叶片蛋白质凝胶电泳中出现了在对照幼苗叶片中观察不到pI 6.3,31 kD的蛋白质(多肽).这意味着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对患丛枝病泡桐苗木的基因表达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8.
【目的】从蕙兰‘红香妃’Cymbidium faberi ‘Hongxiangfei’中筛选获得兰科Orchidaceae植物病害生防菌,为蕙兰菌根化栽培及绿色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蕙兰‘红香妃’健康根段培养、分离、纯化、鉴定内生真菌;以5株常见植物病原菌为指示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出生物防治效果最优的内生真菌,并用活体接种法验证其抑菌效果。【结果】在蕙兰‘红香妃’健康植株根段培养中共分离筛选出6株内生真菌,经鉴定4株属于毛壳属Chaetomium spp.,1株属于镰刀属Fusarium spp.,另1株属于赛多孢属Scedosporium spp.。在平板对峙培养中发现:6株内生真菌对5株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Z2菌株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对兰花茎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的抑制效果明显,抑制率为67.51%;Z3菌株蝇生二叉毛壳菌Dichotomopilus funicola对兰花炭疽病致病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率达68.56%。活体接种研究表明:经Z3菌...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明确不同道路防护林对PM2.5的消减作用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筛选消减能力较强的道路防护林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冬季苏北地区绿量较高的3种道路防护林[常绿针叶雪松(Cedrus deodara)纯林、常绿阔叶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纯林及垂柳(Salix babylonica)与龙柏(Sabina chinensis)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连续监测防护林距道路不同林带宽度(10、20、30、40、50和60 m)处的PM2.5浓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及光照强度,以防护林与城市主干道边缘的交接处(0 m)为参照,分析不同道路防护林对PM2.5的消减作用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3种道路防护林不同林带宽度的PM2.5浓度日变化规律均呈午间高、早晚低的特征;对应的PM2.5浓度均值分别在106~131、100~125和100~127μg/m3,均超出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浓度标准(PM2.5二级浓度标准限值为75μg/m3),说明监测期间3种道路防护林的PM2.5污染较严重.3种道路防护林对PM2.5的消减率均值排序为雪松纯林(8.09%)>香樟纯林(4.54%)>垂柳与龙柏混交林(1.82%).其中,雪松纯林对PM2.5的消减率随着林带宽度的增加逐步上升;香樟纯林除了在林带宽度20~30 m处的PM2.5消减率略有下降外,其消减率也随着林带宽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垂柳与龙柏混交林的PM2.5消减率较低,且随着林带宽度的增加其消减率出现明显起伏变化,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3种道路防护林的PM2.5消减率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对应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484x+0.654(R2=0.175)和y=-0.095x+11.682(R2=0.377).[结论]雪松纯林对PM2.5的消减能力较强,可作为强滞尘能力防护林带选用;而垂柳与龙柏混交林在林带宽度0~20 m处的PM2.5消减作用较明显,可作为道路边缘绿化带选用.  相似文献   
120.
以豫南地区42份茶树种质资源的茶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茶籽含仁率及茶籽仁的脂肪含量,范围分别在33.53%~71.60%、17.77%~38.39%。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茶籽仁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共检测到21种脂肪酸,其中主要成分棕榈酸、硬脂酸、顺-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含量分别在2.64%~5.70%、0.21%~1.11%、7.33%~17.29%、0.09%~8.44%和0.01%~0.15%;相关性分析显示,顺-油酸与十三碳酸、十四碳酸和顺-二十碳二烯酸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反-油酸、顺-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除了水仙7202茶籽仁中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为3.08∶12.16∶1,其余茶树种质资源茶籽仁中,这三类脂肪酸的比值均约为1∶2.69∶1.37。中黄1号、农抗早、迎霜、鄂茶11号、龙井43、中选8号、崂山3号和黄金叶8个茶树品种,不仅含仁率和脂肪含量较高,而且茶籽仁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丰富、均衡,可初步筛选出来作为豫南地区叶籽两用茶园的候选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