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3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41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对马铃薯癌肿病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分析该病害的传播和定殖规律,并采用GARP生态位模型分析预测该病害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方法,对马铃薯癌肿病在中国的危险性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癌肿病的潜在入侵区远大于目前的实际分布区,因此仍会继续在中国扩散;中国中东部的广大地区是马铃薯癌肿病最易入侵的地区,应采取措施防止其入侵。危险性综合评价值为2.163,在中国的危害风险性很大。  相似文献   
72.
为了提高虫生真菌玫烟色棒束孢If B01原生质体的产量和转化效率,进而为该菌株的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改良奠定基础,本文研究了不同细胞壁降解酶配比、渗透压稳定剂、酶解温度、时间、p H值和转速等对玫烟色棒束孢If B01原生质体制备以及不同聚乙二醇4000(PEG4000)浓度对原生质体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培养30 h的菌丝用1%蜗牛酶+2%纤维素酶配比、以0.7 mol/L的Na Cl溶液(p H6.0)为渗透压稳定剂,30℃、100 r/min酶解8 h,获得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达6.72×106个/m L;此原生质体在40%的PEG4000作用下可获得最高的转化效率,达7.05%。研究表明酶液、酶解温度、时间、p H值、渗透压、稳定剂、转速和PEG4000的浓度等因素对原生质体的制备和转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3.
为了明确江西省辣椒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抗药性风险,采用灌根法鉴定了108个江西辣椒疫霉菌株的生理小种,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江西省辣椒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菌株LP20、LP38和LP48属于生理小种3,占测定菌株总数的2.8%,其余菌株属于生理小种2,占测定菌株总数的97.2%,为优势生理小种,且未发现生理小种1.烯酰吗啉抑制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EC50值范围为0.1149~0.2868 μg/mL,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为最敏感菌株的2.49倍.不同地区的菌株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差异不大,崇义的菌株平均EC50值最低,为0.1367 μg/mL,分布范围为0.1213 ~0.1462 μg/mL;吉水的菌株平均EC50值最高,为0.2185 μg/mL,分布范围为0.1805 ~0.2835 μg/mL.  相似文献   
74.
江西甘蔗花叶病田间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9-10月对江西甘蔗花叶病(sugarcane mosaic disease)进行了多点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江西甘蔗普遍发生花叶病,其中红皮甘蔗花叶病重于青皮甘蔗,两者病丛率分别为59.8%和19.2%,赣北、赣中、赣南3大地区之间的甘蔗花叶病发生轻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5.
试验以前期分离筛选到的一株柑橘溃疡病生防内生细菌GN232为对象,采用单因素法优化其摇瓶发酵条件并测定其对脐橙苗期和成株期溃疡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当菌株GN232采用YPD培养液、种子液按照5%量接种到100 mL、初始pH值为7的培养液中,在30℃、转数为200 r/min的振荡器中培养60 h后,获得的发酵液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强;内生细菌GN232在脐橙苗期和成株期树均表现出对溃疡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当菌悬液稀释10倍时对脐橙苗期溃疡病的防效高于农用链霉素,菌悬液稀释50倍时对脐橙成年树溃疡病的防效能达到与农用链霉素相当的程度。试验结果为柑橘溃疡病的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亦可为生防内生细菌GN232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6.
水稻白叶枯病菌北方菌株的分子鉴别和致病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Xoo)北方菌株的毒性组成,对2008年和2009年从辽宁、吉林、河北、山东稻区采集的103个菌株进行了PCR分子鉴定,并利用一套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作为鉴别品种,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用3种不同引物对测定菌株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均可以鉴别出与Xoo代表菌株完全一致、而与水稻条斑病菌明显不同的特异性扩增片段带型。6个水稻鉴别品种对测定菌株的感病反应明显不同,抗病性强弱依次为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IRBB24。103个菌株对6个水稻鉴别品种表现出毒力多样性,92个菌株(89.32%)表现与9个标准小种(R1~R9)代表菌株相同的致病型,其中36个R5和R8菌株为优势菌株,9个菌株为对6个水稻品种都致病的R9强毒力菌株;此外,新发现了其余11个菌株(10.68%)具有7种新的致病型(R10~R16)。  相似文献   
77.
我国12省市玉米矮花叶病病原鉴定及病毒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单克隆抗体细胞株2B5腹水和SCMV、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和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ohnsongrass mosaic virus,JGMV)的特异性引物对我国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12省市15个地点的176株玉米矮花叶病病样分别进行了间接ELISA和免疫捕获反转录PCR (IC-RT-PCR)检测,结果表明这些病样均含有SCMV,而无MDMV、SrMV或JGMV存在,表明上述12省市的玉米矮花叶病病原为SCMV。进一步对甘肃(GS)、四川(SC)、云南(YN)3个SCMV分离物的近全长CP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并测定了浙江分离物(ZJ)和甘肃分离物(GS)在13个玉米品种上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78.
车前草穗枯病研究--Ⅰ.症状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车前草穗枯病症状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鉴定。车前草穗枯病主要为害穗部,也为害穗轴和叶片。穗部主要表现为顶端变黑腐烂,后引起全穗枯死;叶片出现圆形、直径1~2cm大型病斑,病斑中央灰绿色.边缘暗绿色,病叶易发生焦枯;穗轴、叶柄产生椭圆形或梭形大斑,病斑呈暗绿色或灰白色。病部易产生大量黑色小点(子座)。病菌鉴定按柯赫氏法则进行。在成功完成病菌分离、回接及再分离过程的基础上,对病菌的形态及大小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车前草穗枯病病原菌为一种壳梭孢属真菌(Fusicoccum sp.)。  相似文献   
79.
为明确奉新县猕猴桃叶斑病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在不同温度、pH值、光照条件、培养基和碳氮源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测定17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毒力大小.结果表明,该菌在5~35℃内均可生长,其中30℃是最适生长温度;pH值范围在3~12时病原菌均可生长,最适生长pH值为6;全光照条件下最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PDA培养基是病原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甘露醇、硝酸钾分别为最适碳、氮源.供试的1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毒力作用,其中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WP)、50%苯甲·丙环唑乳油(EC)、40%氟硅唑EC和50%氟啶胺悬浮剂(SC)具有强毒力,EC50分别为0.157、0.574、0.740、0.783μg/mL,80%乙蒜素WP和80%福美双水分散粒剂(WG)的毒力最弱,EC50分别为40.437、44.136μg/mL.  相似文献   
80.
为了将生防链霉菌ML27和柑橘内生放线菌P3Y2的优良特性整合在一起,对两株菌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研究。结果表明,菌株ML27和P3Y2的种子液分别转移到蔗糖浓度为20%和10%以及甘氨酸浓度为1.5%和1.0%的培养液中培养,收获的菌丝体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最有利;分别选用5 mg/m L、90 min,及5 mg/m L、120 min的溶菌酶浓度与酶解时间制备ML27与P3Y2的原生质体能达到较高的形成率和再生率;在60℃条件下,菌株ML27和P3Y2的原生质体热灭活时间分别以10 min和15 min适宜;在20 W紫外灯下15 cm处分别照射7 min和5 min时,菌株ML27和P3Y2原生质体的灭活程度适宜。在此基础上,进行菌株ML27和P3Y2的原生质体融合,根据形态学特征、抑菌活性检测和定殖能力测定初步筛选出1株融合菌株MP45。试验结果可为这两株柑橘病害生防菌株的改良和充分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