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9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6篇
  53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黄泛平原风沙区不同造林年限林地的土壤风蚀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土壤风蚀深度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而降低,1a、3a造林地整体呈风蚀状态,分属于中度与轻度风蚀,5a造林地蚀积平衡,为微度风蚀,8a造林地以堆积为主。各林地在不同月份间的蚀积状况不同,1a造林地各月均为风蚀状态,8a造林地仅在1月、2月有轻微风蚀。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呈降低趋势,而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呈增大趋势,但造林5a后,这一趋势减缓并趋于稳定。林地内微地形起伏造成行间风蚀深度、容重、非毛管孔隙大于树下,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含水量小于树下。该研究可为林地经营及其风蚀防治、土壤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
封育对退化草原植被恢复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育是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梳理现有封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封育对植物多样性、生物量、植被演替、土壤物理与化学性状的影响效应,发现:受地理区域、气候条件及封育前退化程度等本底条件的影响,封育条件下植被多样性呈现出显著增加、基本稳定和明显下降3种结果,生物量则表现为围封初期增加,围封时间过长不利于维持较高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封育使得种群拓殖能力与群落资源冗余,土壤种子库结构改善、密度增长,退化草原呈正向演替,并可能出现3种演替模式。封育消除了土壤紧实层,改善了土壤结构与性状,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效应不一致。基于研究现状,提出今后应深入研究的6个内容与方向,对丰富封育条件下退化草原恢复效应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
沙柳沙障对沙丘土壤颗粒粒径及分形维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统计分析了库布齐沙漠流动沙丘、设置沙柳活沙障和死沙障沙丘的土壤颗粒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及其与土壤砂粒(>0.05 mm)、粉粒(0.05~0.002 mm)和黏粒(<0.002 mm)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流动沙丘相比,设置沙障沙丘的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且随着土层的加深而表现为下降趋势,不同部位则均呈沙丘下部>上部>中部的趋势。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因设置沙障而呈增大趋势,且表现为活沙障沙丘>死沙障沙丘>流动沙丘;垂直分布上,设置沙障沙丘的土壤分形维数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小,而流动沙丘表现为表层与下层大而中层小的特征,沙丘不同部位的分形维数则均表现为沙丘下部>上部>中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小与土壤质地的细粒化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且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0.05 mm粒径物质含量的增加和>0.05 mm粒径物质含量的降低共同导致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设置沙障后的增大。  相似文献   
44.
盐池沙地退化草场植被恢复与流沙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野外植被、土壤和地表蚀积状况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盐池沙地退化草场植被恢复的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示范区退化草场经过封育休牧结合人工补播措施治理后,可使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植物种增加,生物量提高66.3%~214%,植被盖度提高,且封育休牧结合人工补播措施较单一封育休牧措施效果更明显,前者生物量较后者提高1.54倍。随着示范区流沙的固定和植被的恢复,0cm~40cm土层中<0.01mm的物理性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均较流沙有所增加,且流沙治理区沙丘的蚀积厚度均减小,而不同植被恢复区其蚀积厚度表现不同,其中沙蒿种植区呈弱度风蚀,柠条林内呈弱堆积状态,柽柳+沙柳林内堆积厚度最大。  相似文献   
45.
选用8个玉米种衣剂和硫酸锌、氯化钾等两种微肥对玉米茎腐病发生危害的影响进行相关研究。选用适宜的玉米种衣剂品种包衣处理玉米种子,可对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危害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茎腐病发病率最高可降低52.83%;合理增施锌、钾等适宜微肥可有效改善玉米植株自身对病害的抵抗能力,玉米茎腐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最高可降低56.06%;种衣剂与微肥协同处理对玉米茎腐病的抑制作用总体呈现出效果叠加作用,发病率可减轻63.57%。推荐应用4.23%甲霜·种菌唑微乳剂、450 g/L种菌唑悬浮剂、400 g/L萎锈·福美双悬浮剂等对玉米茎腐病发生危害抑制效果较理想的种衣剂品种。  相似文献   
46.
黄河故道风沙区牧草控制风蚀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野外测试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故道风沙区种植牧草后的土壤风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风蚀季相特征不同,以春季风蚀剧烈,而冬季次之。对照区年风蚀深度达5.2cm,与之相比,牧草种植小区年风蚀深度下降了69.62%~80.58%。不同牧草对风蚀的减弱程度不同,差异明显。种植牧草可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表风速,风速降低幅度为30.17%~60.31%,达到防止风蚀的目的,并通过生物改良和阻滞堆积使细粒物质增多,增强抗蚀性。  相似文献   
47.
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从绿洲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资源变化入手 ,探讨了额济纳绿洲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水资源缺乏等生态问题的现状 ,说明了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而相应地提出了绿洲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8.
在额济纳绿洲首次开展了棉花滴灌、防渗渠灌等节水灌溉试验 ,结果表明 ,节水灌溉技术与绿洲内漫灌相比 ,可收到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节地省工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灌溉方法。在绿洲水资源缺乏的现状下 ,农业的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将是绿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议绿洲发展滴灌、防渗渠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49.
为实现水稻植质钵盘机械化起盘需要,设计一款水稻植质钵盘起盘机,阐述其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并进行田间生产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化起盘,水稻植质钵盘完整度达95.17%,工作效率达220盘/h,完全能够满足后续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50.
新地-麻黄沟高速公路沙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地—麻黄沟高速公路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风沙运动具有往复式移动的特点,一年四季都能形成沙害,属重度沙害地段。本文在分析公路路域范围的地形地貌特点和沙害成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沙漠地区高速公路沙害防治的原则,认为综合运用工程治沙、植物治沙、化学固沙技术,建立以工程防沙体系为主,工程防沙体系与植物防沙体系相结合的综合防沙体系,最终形成植物防沙体系是沙漠地区高速公路沙害防治的根本措施,并提出了防沙体系结构、功能、防护宽度配置的一般模式和建设技术,旨在为我国沙漠地区高速公路防沙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