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11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本试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组织化学方法对大剂量 A V M B1 对大鼠多药耐药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Pgp)及 A T P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当大鼠给予大剂量 A V M B1 后,体内 Pgp 表达增 加,与此同时 A T P酶活性明显增强,这证明机体清除 A V M B1 依靠 A T P 提供能量,但 Pgp 不是机体清除 A V M B1 的唯一机制。  相似文献   
72.
Jacobsen(1910)分离到一种异常的伤寒埃伯泽氏菌株,并依其特殊的表型特征命名为小菌落突变株(small colony variants,SCVs)。自此,人们开始了对SCVs的研究。深入研究发现,许多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头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洋葱伯克氏菌、霍乱弧菌、志贺氏菌、羊布鲁杆菌、大肠埃希氏杆  相似文献   
73.
74.
摘要:研究旨在建立一个蓝耳病病毒抗体与抗原双阴性、伪狂犬病野毒抗体阴性的种猪群。主要通过对原蓝耳病阳性猪场进行清理净场,做好引种隔离检测工作,及时淘汰蓝耳病阳性猪以阻止蓝耳病病毒在猪群内循环传播,优化生物安全标准并严格执行,最后借助于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PCR法来验证所采用的技术能够建成一个蓝耳病阴性种猪群。  相似文献   
75.
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从北京和广西发病鸭群中分离到2株病毒,分别编号为B株和G株,病毒大小约40nm,无囊膜。血清中和试验表明,2株病毒为同一血清型,与1、3型鸭肝炎病毒和鸭瘟病毒无血清学相关性。人工感染试验表明,G株对雏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可引起典型的鸭肝炎病变,但死亡率随雏鸭日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B株病毒不能致死正常雏鸭,但雏鸭经过环磷酰胺处理后,感染B株病毒可引起雏鸭死亡,死亡鸭肝肿胀、出血。  相似文献   
76.
鸭疫里氏杆菌外膜蛋白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研究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鸭疫里氏杆菌的外膜蛋白,在电镜下呈典型的双层泡状结构,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细菌的外膜蛋白的分子量在21KD和151KD之间。经Western blot检测表明,44KD外膜蛋白与免疫鸭血清和自然感染后康复鸭血清出现较强的阳性反应,而感染发病的濒死鸭血清反应则很微弱。  相似文献   
77.
Q热(QFever)是由贝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burneti)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人一般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为主要症状,动物感染多为隐性经过,但妊娠牛、绵羊和山羊感染可引起流产。1937年Derrick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发现并首先描述此病,因当时原因不明,故称该病为Q热(“Q”乃Query的第一个字母,即疑问之意)。本病在全世界分布很广,随着对Q热研究的深入,许多原来以为不存在本病的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发现Q热流行。目前,除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一些国家及新西兰等尚无明确病例报告外,可以说,在开展Q热血清学或病原学工作的地区,均能发现本病存在…  相似文献   
78.
从2010年4月份开始,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产蛋鸭群出现一种以产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之后迅速传播到国内其他主要养鸭地区,涉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安徽、江苏、江西、河南、山东、河北和北京等地的鸭场。感染鸭群主要表现为采食量和产蛋急速下降,死亡率为5%~28%。病例剖检的特  相似文献   
79.
为寻求一种检测鸭出血症病毒 (duck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DHDV)快速、敏感、实用的方法 ,建立了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并测定了一抗 (兔抗鸭出血症病毒阳性血清 )、二抗 (FITC标记的羊抗兔 Ig G)的最佳使用浓度及最佳感作时间分别为 1∶ 2 0、6 0 m in和 1∶ 10 0、6 0 min。以建立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了 DHDV于番鸭胚成纤维细胞中的复制动态 ,结果表明 ,接毒后 36~ 6 0 h为 DHDV大量复制期 ;6 0~ 12 0 h为 DHDV从核膜以出芽方式进入胞浆中成熟的阶段 ;12 0~ 14 4 h为大量 DHDV自胞浆中释放至胞外阶段。该方法快速、特异 ,可用于该病的实验室诊断。  相似文献   
80.
鸭传染性浆膜炎油佐剂灭活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1、2型鸭疫里默氏菌分离株为菌种研制了1型鸭传染性浆膜炎单价油佐剂灭活疫苗和1、2型鸭传染性浆膜炎二价油佐剂灭活疫苗。经过无菌及安全检查合格后对7日龄雏鸭经颈部皮下接种0.5mL/只,免疫后14、24d用相同血清型强毒攻击,保护率达90% ̄100%。单价疫苗免疫后2周内,抗体水平持续上升,从第3周开始缓慢地下降,5周时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通过攻毒保护试验和抗体消长规律的测定表明,鸭传染性浆膜炎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