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根据对“十五”水稻品种省区域试验资料分析表明,云南粳稻品种选育在“十五”期间取得明显进展,品质育种主要进行特色优质米的开发,选育出多个特色米品种供生产示范和推广应用,优质米示范推广面积为354 700 hm2,而且基本解决了优质和高产的矛盾;高产良种平均产量水平比“九五”提高了10%左右,平均产量达9 000~10 500 kg/hm2,而且高产品种的品质得到明显改善,良种示范推广面积为711 826.67 hm2。整体抗性水平无明显提高。在品质改良中保持适度的穗数和粒重的前提下提高每穗粒数或结实率对兼顾提高产量和改良品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2.
冷水胁迫对云南粳稻育成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个云南粳稻育成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冷水胁迫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品种耐冷性与农艺性状冷水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农艺性状的冷水反应不仅与品种有关,也与具体的农艺性状有关。冷水胁迫使株高、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和着粒密度极显著降低(P0.01),穗长和剑叶长极显著缩短(P0.01),剑叶宽度极显著变窄(P0.01),剑叶与穗下节间的夹角极显著变小(P0.01),一次和二次枝梗数极显著减少(P0.01),有效穗极显著增加(P0.01),而千粒重不因冷水胁迫发生明显变化(P0.05)。相关分析表明,水稻成熟期综合耐冷性与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结实率又与株高和单株产量冷水反应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考虑供试品种的耐冷性,云粳19号、云粳20号、云粳优1号和云粳优15号耐冷性较强,可作育种亲本利用,以提高水稻品种的耐冷性。 相似文献
43.
以32个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聚类及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品质性状和淀粉RVA
(RapidViscoAnalyser)谱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9.4%的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稻米品质达2级标准,
12.5%的品种稻米品质达3级标准,其余品种品质均在3级以下.② 糙米率、透明度、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
白质含量的平均值达2级标准,精米率和垩白度达3级标准.③ 差异最大的稻米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值分
别是垩白度和消减值,变异系数分别为99.77%和34.32%.④ 32个品种聚为6类,其中第Ⅲ类包含的品种最多,
占40.6%.⑤ 在选出的8个影响云南稻米品质和淀粉RVA谱特性的主成分因子中,第1主成分因子(整精米率和
垩白粒率)和第2主成分因子(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44.6%.高原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是提高
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选择适宜的直链淀粉含量,同时拓宽亲本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44.
利用已构建的“云粳17号/云粳20号”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在低纬高原中国云南和高纬平原韩国水原两地间开展了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异地穿梭鉴定,并分析了粳稻RILs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生长环境下表型差异及其相关性.研究表明,千粒重在两地间表型差异不显著(t值为3.24),单株穗重和结实率表型差异相对较小(t值分别为8.00和8.31),而株高、穗数、每穗总粒数表型差异极显著(t值分别为13.17、15.11和13.56);主要农艺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生境下除结实率与单株稳重相关性不一致外,其它性状间的相关性表现趋势较一致;两地熟期也较一致.以上说明可以利用高原和平原两大生境,加强对品种适应性的选择,促进有利基因的鉴定,为两国开展优异性状的QTL定位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5.
芥菜型油菜生态型雄性不育两用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从杂种圃芥菜型油菜遵矮不育系中发现光温敏雄性可育株,套袋自交,采用不同季节、不同播期方法,选育出光温敏雄性不育两用系遵矮S。在日平均温度为7.7~13.5℃,平均日照长度小于12h的条件下表现为雄性可育;当温度为20.0~24.4℃,平均日照长度大于13h的条件下转换为完全的雄性不育。该两用系恢复源广,可用于配制两用系杂交油菜。 相似文献
46.
47.
云南高原粳稻与韩国粳稻品质特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韩国粳稻品种和10个云南粳稻品种进行了品质特性比较及相关性分析。云南粳稻和韩国粳稻在外观及碾磨品质指标中的粒宽、长宽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云南粳稻比韩国粳稻籽粒细长;透明度、垩白粒率、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差异不显著。云南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韩国粳稻,而味度值则相反,碱消值差异不显著。 韩国粳稻的最高黏度值、崩解值极显著高于云南粳稻,消减值极显著低于云南粳稻。 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与消减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高黏度值、最低黏度值、崩解值及最终黏度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味度值与淀粉RVA谱特征值则表现出相反的相关性,即与消减值呈负相关,而与最高黏度值、最低黏度值、崩解值呈正相关。针对试验结果,对改良云南粳稻品质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8.
云南省芥菜型油菜高芥酸,高芳香油,高蛋白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芥菜型油菜资源丰富,现收集有种质资源3000份。在选育芥菜型双低品种的同时筛选出一些高芥酸的种质(芥酸〉60%)90份,多数芥菜型油菜是黄籽,蛋白质含量高,并具有调味品特性,可作芥末粉,展示了芥菜型油菜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49.
收集了芥菜型资源300多份,其中省外80份,国外45份。1973年从新平巴哈乡油菜中发现不育株并开始了芥菜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工作。1985年将加拿大引进的泽蒙1号(Zem-1)的低芥基因导入地方品种,开始了优质丰产结合的品质研究工作。现已审定2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约1.2万hm^2;审定1个杂交种,累计面积466.7hm^2以上。 相似文献
50.
云南高原粳稻品质性状因子及品种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高原粳稻区生产上应用的41个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其12个品质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及品种聚类。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在选取的6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垩白因子、粒形因子和碾米品质因子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72.51%;将供试材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其结果聚为6大类,显示出大部分品种(系)的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因此,在粳稻品质育种时,应注重外观品质(垩白和粒形性状)和碾米品质选择,同时要拓宽亲本遗传背景,加强亲本创新研究,以提高品质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