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6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0篇 |
农学 | 59篇 |
基础科学 | 38篇 |
51篇 | |
综合类 | 369篇 |
农作物 | 36篇 |
水产渔业 | 35篇 |
畜牧兽医 | 195篇 |
园艺 | 47篇 |
植物保护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建立雷公藤种植过程中常用农药的残留含量检测方法,采用快速样品前处理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quick,easy, cheap,effective,rugged and safe/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QuEChERS/UPLC-MS/MS)测定雷公藤及根际土壤中辛硫磷、氯氰菊酯和乙基多杀菌素的含量。样品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润后用乙腈超声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吸附净化,利用优化后的UPLC-MS/MS方法进行检测,基质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3种农药在根样基质中的检出限(LOD)为0.001~0.714μg/kg,定量限(LOQ)为0.002~2.380μg/kg;在土壤基质中的检出限(LOD)为0.002~0.810μg/kg,定量限(LOQ)为0.006~2.410μg/kg。线性关系、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的相关规定。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满足雷公藤及根际土壤中3种农药残留含量的快速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干湿交替、冻融循环、柠檬酸老化棉花秸秆生物炭特性,分析老化棉秆炭对风沙土氨挥发的影响,为干旱区棉花秸秆生物炭利用及其对土壤改良的长期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棉花秸秆生物炭为试材,设置干湿交替、冻融循环、柠檬酸3种老化试验,分析老化前后棉秆炭的表面形貌、比表面积和孔径、pH值、电导率等理化性质;设置室内静态土壤培养试验,研究老化棉秆炭对土壤氨挥发速率以及氨挥发累积量的影响。【结果】(1)与新鲜棉秆炭相比,老化棉秆炭的pH值、电导率、全磷、全钾含量均降低,且柠檬酸老化棉秆炭比干湿交替、冻融循环老化棉秆炭下降程度大;柠檬酸老化棉秆炭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介孔体积显著增加1.88倍、1.37倍和1.36倍,平均孔径减小0.19倍(P>0.05),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老化棉秆炭比表面积显著减小,但平均孔径显著增大;(2)与新鲜棉秆炭处理相比,添加各老化棉秆炭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减少了7.4%~34.7%。【结论】冻融循环、干湿交替、柠檬酸3种老化方式改变棉秆炭特性,抑制风沙土中氨的挥发,有利于土壤氮素的固定,柠檬酸老化棉秆炭对土壤氨挥发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识别气象变量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出现的非平稳特征,揭示青海省气象干旱特征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而为青海省抗旱减灾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方法]基于GAMLSS模型构建以气候因子为解释变量的非平稳NSPEI,通过与传统SPEI对比遴选一种更适合青海省的气象干旱指数,并利用游程理论与Copula方法分析了不同情景下干旱重现期的分布特征。[结果]NSPEI较SPEI能更准确地识别青海省不同干旱程度,尤其对于较严重干旱事件。1961—2020年青海省干旱频率呈下降趋势且主要发生中度干旱和轻度干旱,干旱频率高发区为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青南牧区西南部为干旱低频区;干旱历时、干旱烈度分别以0.018 9/a, 0.016 6/a的速率减小,两干旱特征时空变化较同步,均由西北向东北部递减。在中旱情景下,Tor平均为2.79 a一遇,Tand平均为7.52 a一遇;重旱Tor平均为4.11 a一遇,Tand平均为16.22 a一遇,青海省西南部是中、重旱高风险集中区,而东部农业区为重、中旱低风险集中区。[结论]青海省降水、气温序列的平稳性不复存在,考虑以气候因子为协变量NSPEI在揭示青海省时空变化趋势方面...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两种通风模式下杭州地区规模化猪场舍内环境参数及其分布规律,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推广的通风模式。【方法】选取杭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横向通风和纵向通风两种通风模式下育肥舍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早、中、晚3个不同时间点,进风口、舍中央和排风口3个不同位置的热环境参数、有害气体浓度的监测,持续监测1周。分析不同时间点和舍内不同位置对热环境参数(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以及有害气体(氨气(NH3)和硫化氢(H2S))浓度的影响,并对两种模式下的热环境参数及有害气体浓度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空气沉淀法收集舍内环境中的细菌,并对细菌进行培养及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模式下育肥舍中细菌数量差异。【结果】两种通风模式下育肥舍相对湿度均低于国家标准,位置和各时间点对相对湿度影响不大,其中纵向通风舍内的相对湿度显著高于横向通风模式(P<0.05)。两种通风模式舍内平均温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舍内中午温度显著高于早、晚(P<0.05),位置对纵向通风舍内温度影响较大。纵向通风舍内平均风速为(1.09±0.42)m/s,符合国家标准且极显著高于横向... 相似文献
105.
为探讨饲料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n-6 PUFA比值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性能、虾体肌肉组成、抗氧化能力、血清生理指标以及消化能力的影响,实验设计了n-3 PUFA/n-6 PUFA比值分别为 0.37(D1)、0.59(D2)、0.93(D3)、1.51(D4)和 4.38(D5)的 5 种等氮等脂饲料饲喂罗氏沼虾幼虾 8 周,每组设 4 重复,每个重复 40 尾虾.结果显示,饲料n-3 PUFA/n-6 PUFA比值对罗氏沼虾幼虾存活率(SR)无显著影响;实验虾终末体重(F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饲料n-3 PUFA/n-6 PUFA比值增加先升后降,均在D3组最高;且D3 组虾有最大的肝胰腺蛋白酶活性及脂肪酸合成酶活性.虾体肌肉粗蛋白质、水分和灰分含量不受饲料n-3 PUFA/n-6 PUFA比值影响,但总脂肪含量在D3 组显著高于其他组;各组虾体肌肉的 n-3 PUFA/n-6 PUFA比值的变化趋势与饲料的 n-3 PUFA/n-6 PUFA比值变化趋势呈正相关.随饲料n-3 PUFA/n-6 PUFA比值增加,实验虾血清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血清铜蓝蛋白(CP)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并在 n-3 PUFA/n-6 PUFA比值为 0.93~1.51 时达到最大,但丙二醛(MDA)含量持续上升;D1 组血清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先降后升,且D3 组最低.研究表明,饲料适宜的n-3 PUFA/n-6 PUFA可显著提升罗氏沼虾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进行折线回归,建议罗氏沼虾幼虾饲料中最适 n-3 PUFA/n-6 PUFA比值为0.86~0.94. 相似文献
106.
为了探讨缓控释肥料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籼稻品种桃优香占为材料,设置释放天数40 d+80 d各50%(X1)、释放天数40 d+100 d各50%(X2)、释放天数60 d+80 d各50%(X3)、释放天数80 d(X4)、释放天数100 d(X5)等5个处理,以常规肥料作为对照(CK),共6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缓控释肥料的各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稻穗数、穗粒数,从而使水稻产量增加,其中以X2(释放天数40 d+100 d各50%)处理产量最佳,增加了43.75%,原因为40 d+100 d控释肥处理提高了水稻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与其他不同释放天数缓/控释肥处理相比,40 d+100 d控释肥处理能更好地匹配水稻的养分吸收规律,在保证前期分蘖发生的同时,也使后期的光合物质生产稳定,以获得较好的穗数、穗粒数以及千粒重;施用缓控释肥料也有效改善了水稻外观品质,垩白度表现为X3相似文献
107.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饲料添加剂对马山黑山羊生产性能、乳成分及甲烷排放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且体重一致的泌乳期马山黑山羊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每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的复合有机酸、复合中草药和复合益生菌,预饲期10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在生产性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机酸、中草药和益生菌组产奶量显著提高(P <0.05),益生菌组料奶比显著降低(P <0.05);乳成分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中草药和益生菌组乳脂率和乳蛋白均显著提高(P <0.05);在甲烷排放方面,与对照组相比,3个试验组甲烷的排放量均显著降低(P <0.05)。综合比较,复合益生菌组对马山黑山羊生产性能、乳成分改变及减少甲烷排放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在商洛市调查,分析了低温、晚霜冻对核桃生长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做好灾情预警广泛宣传、因地制宜科学建园、提高日常科管水平等抗避措施,使用灌溉、熏烟、涂白、喷施防冻药剂等技术方法科学预防,以及核桃树遭受霜冻害后的补救措施,即加强灾后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控、修剪、“伤流”处理、合理间作、保险理赔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9.
110.
为探究间作玉米对半夏生长及药材质量的影响,在固定半夏播种密度条件下,设置玉米宽窄行和等行2种间作方式并分别设置35、50和65 cm 3种株距,分析间作玉米条件下半夏生长环境的改变、半夏生长状况、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和种间竞争力以及半夏产量和药材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半夏冠层光照强度降低,半夏叶面温度降低,土壤温度降低;间作玉米显著增加了半夏主叶叶面积、半夏出土部分叶柄长及半夏叶片SPAD值;间作系统中土地当量比增加,玉米竞争力强于半夏;间作玉米显著提高了半夏产量以及千粒重,其中以玉米35 cm株距等行间作下半夏产量最高,较半夏单作增产44%;间作玉米下的半夏药材质量和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均符合药典要求。间作玉米可为半夏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增强半夏生长势,提高半夏产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