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103篇
农学   78篇
基础科学   123篇
  55篇
综合类   513篇
农作物   54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293篇
园艺   105篇
植物保护   6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动物产地检疫是动物检疫工作的基础环节和第一道关口,是控制动物疫病传播,减少疫病危害的关键措施。为切实抓好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构筑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肉”的第一道防线,笔者经过调研,认真分析了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2.
江苏省泰兴市规模养殖场的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泰兴市畜禽养殖由过去的小规模、分散型正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迈进.分析了该市规模养殖场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3.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自1957年在英国的Pattison等首次报道以来,已在全世界大多数养猪国家流行,并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报道,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从国外进口种猪时传入该病,根据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表明:该病已在我国各大省市普遍存在,而且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由于该病的治疗难度较大,多数情况下难以完全治愈,因而采用疫苗预防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无论是已经商品化的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还是国内外已经报道的一些基因工程减毒活疫苗,对抵抗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效果各有不同,现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为该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4.
中国农田小麦和玉米产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探究中国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关键驱动因素,为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农业农村部近30年(825个点位,1988-2019年)全国农田监测数据,分析了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逐步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探究施肥、气候和土壤属性对产量变化的影响,最后通过偏最小二乘法探究各指标影响产量变化的主要调控路径。结果表明,近30年,小麦、玉米单作和二者轮作下平均产量分别为5.05、9.05、6.01和7.08 t/hm2,相应的变异系数为36.6%、26.2%、32.1%和28.0%,相应作物产量随时间的增加速率分别为100、159、46和98 kg/(hm2·a)(P<0.05)。同其他作物轮作下的小麦产量、变异系数和变化速率分别为5.29 t/hm2、28.6%和67 kg/(hm2·a)(P<0.001)。高产玉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单作)和华北地区(与小麦轮作);高产小麦主要分布在同玉米轮作下的长江下游和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小麦和玉米产量最低。除了西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下的小麦产量随监测时间延长呈负增长,其他各区域及全国尺度上的产量均呈正增长。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氮肥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调控作用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土壤pH的调控作用均未达到极显著水平。针对不同区域而言,随机森林结果显示:除了气候和氮肥的重要性以外,有机质在大部分区域(尤其是西南地区)对产量变化的重要性较大,而钾肥对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玉米产量变化的重要性较大。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发现,土壤属性、肥料投入和气候三者对产量调控的总效应分别为47.6%、29.4%和23.0%,气候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属性和施肥进而调控作物产量。近30年中国小麦和玉米产量整体上呈不断增加趋势,但是西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下小麦产量随时间呈降低趋势,需引起重视。土壤性质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变化的影响高于施肥和气候,除了氮肥是调控各区域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以外,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在种植玉米时还应当重视钾肥合理的投入,而西南地区应当将提升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作为实现高产稳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5.
为了解决田间西瓜叶片提取DNA杂质较多及逐个样品提取效率低的问题,建立了基于96孔PCR扩增板,每次提取96个样,并调整提取液改善西瓜叶片DNA质量优化的方法,经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提取的DNA浓度为287~573 ng·μL~(-1),OD_(260)/OD_(280)在1.96左右,OD_(260)/OD230为1.6~1.9,表明蛋白质、酚类及小分子杂质很少,DNA质量较高;普通引物聚丙烯凝胶电泳检测表明DNA质量稳定、扩增条带清晰。此方法与目前常用的植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相比具有通量高、速度快、成本低的优点,是适宜于种子企业西瓜分子标记检测相关工作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6.
近35年红壤稻区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以进贤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红壤稻区典型县域农业生产中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以及当前土壤肥力水平,为红壤稻田土壤培肥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数据收集和野外采样分析得到江西省进贤县1982年、2008年和2017年3个时期稻田耕层土壤属性的数据,统一选取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作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指标,首先对3个时期各项肥力指标进行常规统计和差异性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找出不同时期肥力差异的关键因子并确定权重,通过隶属度函数得到各项肥力指标的隶属度值,将各项肥力指标的权重和隶属度值加乘得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最后结合土壤各项肥力指标和综合肥力指数的GIS空间分布图探究该区域稻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982—2017年进贤县稻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土壤pH呈下降趋势。1982、2008和2017年3个时期进贤县土壤pH的平均值分别为5.9、5.1、4.8,年均下降0.03个单位;35年来土壤pH整体由西部向东南和西北下降速率逐渐减低,2017年99%的稻田土壤处于酸性水平(4.5—5.5)。35年间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由28.1 g·kg  相似文献   
147.
有书好好读     
读书是人生的一道美丽风景,古人云: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为于穷,就是对读书所做的最好的包容和最生动的印证。读书是一个陪伴我们长大的话题,真的很喜欢读书的感觉,当然不是那种为了考试的仓促应付,而是在某个下雨的午后,或是静寂的深夜,泡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在静谧的  相似文献   
148.
为了解猕猴桃属植物间的亲缘关系,以41份不同猕猴桃花粉为供试材料,采用扫描电镜对猕猴桃花粉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析,选取6个性状指标进行测量,根据观测结果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花粉均为单粒花粉,均以单粒、等极和辐射对称形式存在。极轴长度范围在21.50~33.40μm之间,赤道轴长度范围在9.87~16.24μm之间,萌发沟长度范围在17.53~29.08μm之间,萌发沟脊宽度范围在0.47~2.03μm之间,花粉粒大小(极轴×赤道轴))范围在218.68~543.18μm2之间,极轴长度与赤道轴长度比值范围为1.36~2.26,花粉形状为超长球形或长球形,萌发孔类型均为三孔沟,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均为N3P4C5型。外壁纹饰为波纹状、颗粒状、疣状三种类型,占样品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3.41%、19.51%、17.08%。在遗传距离为7.5时,供试材料可以分为3个类群,在遗传距离为1.5时,供试材料可以分为6个类群。  相似文献   
149.
草鱼出血病病毒的培养以及分离提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0.
20%高氯·辛微乳剂防治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高氯·辛微乳剂30、40、50mL/667m^2,对甘蓝菜青虫防效高,施药后1d,20%高氯·辛微乳剂防效分别达78.36%、85.89%、94.00%;施药后3d分别为83.99%、88.43%、95.39%;施药后7d分别为89.44%、93.66%、98.35%。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