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4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正作为一种遗传基因高频重组的有效方法和遗传研究工具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国内外食用菌科学工作者的极大重视。要获得融合的成功,首先必须对细胞壁进行消化,获得大量的原生质体并使原生质体能高频率再生产生细胞壁。所以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中的重要一步。在本试验中,作者采用新生酶-Novozym234分离了光木耳和毛木耳的原生质体,并进行了再生。同时对原生质体的两种再生型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2.
应用RAPD分析快速鉴定外生菌根蘑菇分离物的真伪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DNA指纹比较技术对部分外生菌根蘑菇分离菌株的真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点柄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子实体之间的DNA相似系数为0.939。但各菌丝体分离菌株与其来源子实体的DNA相似系数为1.000,每个供试引物获得的RAPD指纹图谱全部对应相同,证实分离物为真正的牛肝菌分离菌株。试验还鉴定与子实体DNA具极高同源性的细裂硬皮马勃Sclerodema areolatum的组织分离菌丝体是真正的分离菌株。供试大红菇Russula rubra分离培养物与供试子实体之间存在很大的DNA异质性,因此判定该分离物为杂菌或其它生物体分离物,并非大红菇的分离菌株。试验结果显示:RAPD指纹技术是外生菌根蘑菇分离物真伪鉴定的一种快速可靠的方法。文章就RAPD鉴定共生真菌分离菌株的可靠性与技术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3.
光木耳和毛木耳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使用Novozym234酶从光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和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单核菌丝体中,成功地分离出高产量的原生质体;一些因素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及原生质体再生过程中形态学变化的观察结果。菌体的液体培养时间、缓冲液pH值和一定浓度的酶液用量与原生质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原生质体的两种再生型能在液体的CYM(Complete yeast extract medium)和固体的CYM含有0.6M山梨醇的再生培养基中观察到。  相似文献   
24.
木耳类(Auricularia spp)是世界上第四大类栽培食用菌,我国是栽培黑木耳的发祥地,距今己有1300多年的栽培史,由于长期的人工栽培,各地互相引种频繁,加上黑木耳子实形态简单,不同菌株间缺乏有效的鉴别特征,导致在育种中难以有效地利用品种资源获得优质高产的新菌株.  相似文献   
25.
木耳属四个野生菌株的RAPD图谱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RAPD技术对木耳属四个野生菌株进行了DNA指纹图谱分析,综合10个随机引物的RAPD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四化上野生菌株与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归为一类,四个野生菌株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不是同一菌株,本研究揭示了木耳属四个野生菌株的类源关系及DNA同质性,为进一步界定其系统分类地位提供了较为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
一、遗传育种的研究 现今食用菌的遗传育种除常规育种外,主要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开展两个层次的研究。联邦德国Karl Esser博士在《食用菌的分类和分子遗传学》的报告中指出,目前在某些食用菌中,应用突变、选择和重组子技术即所谓“协调育种”(Concerted breeding)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是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使用于发酵工业的低等真菌,通过遗传工程的方法来改良菌株已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7.
香菇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方法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试验通过三种方法收集菌丝体 ,经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后得到其单核体 ,将不同菌株的单核体杂交配对后得到了不同于亲本的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28.
珍稀共生食用真菌松茸DNA指纹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RAPD分析技术他中国主产区野生松茸的DNAE指纹图谱。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到16个扩增效果好、重复性稳定的引物以介导不同来源的20个松茸子实体DNA的扩增,均得到清晰可辨的DNA指纹。分隔数据分析表明供试松茸在72%相似水平上聚成一大类,支持关于云南、四川、吉林的松茸是一个相同物种的结论。  相似文献   
29.
试验对我国东北长白山的余脉 ,吉林省龙井市内的一座松茸山进行了植被调查 ,研究鉴定植物 38科74种 ,大型真菌 8科 15种 ,共计 4 6科 89种 ,其中新记录松茸发生地植物 2 2种 ,高等真菌 4种。分析表明山萝花 (Melampyrumroseum)可以作为松茸发生期的指标植物。讨论了生态环境对松茸自然繁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基于rDNA PCR-RFLP分析的侧耳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侧耳属18个种52个菌株以及双孢蘑菇、香菇和亚侧耳各1个菌株的28SrDNA5’端、ITS和IGS1进行PCR扩增,扩增4个属的28SrDNA5’端均得到一长度为1.46kb的片段,侧耳属ITS扩增片段长680bp,亚侧耳700bp,双孢蘑菇和香菇720bp,侧耳属IGSl扩增片段长度发生变异,红平菇和桃红侧耳为1.1kb,其他侧耳为1.0kb,亚侧耳700bp,双孢蘑菇和香菇1.3kb。对扩增片段分别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双孢蘑菇、香菇和亚侧耳可与侧耳分开,18种侧耳分为五大类:具核侧耳,红平菇和桃红侧耳,鲍鱼菇和囊盖侧耳,金顶侧耳,其他侧耳聚为一类,鲍鱼菇和囊盖侧耳,红平菇和桃红侧耳都只代表1个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