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30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29篇
  149篇
综合类   262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43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重庆市江津柑橘果园土壤pH与盐基饱和度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江津市柑橘果园土壤71个灰棕紫泥土样的分析资料,应用统计方法,探讨pH和盐基饱和度的关系。土壤pH与盐基饱和度呈y=8.4451x2+115.54x-305.28,R2=0.8541非线性正相关,且受占优势的交换性Ca2+制约。分析了盐基饱和度的可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2.
分形理论在土壤肥力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蒋先军  李航  谢德体  魏朝富  熊海灵 《土壤》2007,39(5):677-683
分形理论的提出对于定量描述复杂的、高度不规则的系统特征与机理提供了方法.本文从土壤腐殖质、土壤微生物、土壤团聚体等方面回顾了分形理论在土壤肥力研究中的主要结果:土壤腐殖质胶体在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分形特征的聚合物;同一种微生物可能形成具有不同分形特征的结构;土壤中的有机无机胶体在不同条件下凝聚成不同的团聚体,从而形成不同的土壤结构并对其肥力功能产生影响.我们认为分形理论在探索土壤的形成过程和肥力功能上将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如团粒结构体的形成可能是由土壤胶体分形凝聚而成;土壤中的活性有机质有逐渐老化的现象,可能和腐殖质胶体由结构疏松的分形结构向普通团聚体过渡的过程有关;土壤微生物在不同微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分形特征,可以推测在各种土壤过程(包括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过程)中它们的功能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此外,土壤结构的开放程度决定孔隙、水分以及空气的分布,从而决定了微生物的生存空间.所以土壤结构体对微生物空间分布的影响也是将来该领域值得研究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3.
作物生长中光照和氮肥施用量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应用盆栽试验,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X1,mol/m2·s)和氮肥施用量(X2,g/pot)均对莴笋生长及生物量产生影响,且二者的变化与莴笋生物量的关系可表示为y=-0.375+0.0230X1+9.421X2+0.0251X1X2-0.131×10-4X21-17.794X22形式; 不同光照强度下氮肥施用量与莴笋生物量的关系均可表示为y=b0+b1X+b2X2形式;不同氮肥施用量下,光照强度与莴笋生物量的关系亦可用二次或三次多项式来表示.根据研究结果,还求得了氮肥施用量(X2)与光照强度(X1)的关系为:X2=0.446-0.477×10-2X1+0.269×10-4X21-0.394×10-7X31.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光照强度、氮肥施用量与莴笋的氮素营养状况的关系.  相似文献   
64.
李娜  谢德体  王三 《土壤》2018,50(4):803-8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区域间用地效率的空间差异也日益显著,本文以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重庆市为例,通过非期望产出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研究了2004—2013年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及其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呈左斜"M"走向的变化趋势,环境负产出对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土地利用的纯技术效率是导致技术效率变化的主要原因;(2)泰尔指数的整体走向与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走向刚好相反,呈斜向上的"W"趋势,泰尔指数逐渐变大,表明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在空间上的差距在扩大,组间差距的变大是变化的主要原因;(3)影响因素中除城乡建设用地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空间负相关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城镇化以及土地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均是空间正相关,表明土地的城镇化能够一定程度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的内部优化。  相似文献   
65.
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紫色土养分流失规律研究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8  
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装置,研究了三峡库区紫色土在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的养分流失规律。结果表明,紫色土坡面流失养分主要由径流和泥沙携带,其中径流养分含量与雨强和坡度无关,但与产流过程一致。泥沙中养分含量与雨强无关,但随坡度增加而降低;泥沙养分含量与产沙量过程无关,但其流失量与产沙量过程一致。泥沙中各养分含量略大于降雨前表土养分含量,远大于径流养分含量,但由于径流中以速效养分为主,故径流携带的养分流失量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6.
土壤颗粒分布特征作为土壤物理性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土壤中水分运移、溶质迁移等土壤物理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影响土壤侵蚀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紫色土作为一种侵蚀型高生产力的岩性土壤,当其分布于三峡库区大于25°陡坡地时,成为了该地区水土流失的重要物质来源。为了分析降雨强度对紫色土陡坡地土壤颗粒分布空间变异的影响,该文研究了25°径流小区在不同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0.285,0.978,1.737mm/min)紫色土土壤机械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25°陡坡地土壤机械组成在各个降雨强度下,空间分布特征都表现为小区上坡位置粘粒和粉粒含量减少,砂粒含量增加;中坡粘粒及粉粒含量增加,砂粒含量减少;下坡粘粒及砂粒含量增加,粉粒含量减少的特征。但是土壤机械组成各组分随雨强的变化,各自的含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幅度。(2)陡坡地中0.25mm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含量(WAS0.25)、2mm和0.25mm团聚体分散度(P2、P0.25)的变化特征与降雨强度有密切关系,但是其空间差异性变化不明显。在不同降雨强度影响下WAS0.25的减小幅度在6.7%~16.87%中变化,而P2和P0.25各自的增幅则分别达到了1.94%~5.45%和4.46%~15.45%。通过对陡坡地径流小区紫色土土壤颗粒分布在降雨作用下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为坡面土壤颗粒侵蚀-迁移-沉积这一微观过程的宏观反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三峡库区紫色土25°陡坡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7.
基于GIS的重庆市丘陵山地耕地质量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农用地分等自然质量等指数模型,结合分模块控制的方法实现区域间等指数可比,对重庆市丘陵山地4个代表县耕地质量进行了评价。利用MapGIS采用多图层叠加确定评价单元并获取单元属性数据;建立省内2级区间可比的自然质量分综合评判模型;通过采用同能量标准化产量和引入光温协调系数,改进对光温潜力指数的加和。结果表明:丘陵区大足、低山丘陵区梁平以中高等地为主,低中山区彭水以中低等地为主,中山区巫溪以低中等地为主,地势起伏对丘陵山地耕地总体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评价方法能实现跨区域和跨耕作制度间等指数的可比性,提高耕地质量评价的精度。  相似文献   
68.
本文展示了一款可应用于土壤学领域研究的简易流动电位测量装置。为验证该装置的可行性,采用石英砂和包铁石英砂模拟土体所具有的多孔结构和表面电荷特征,基于流动电位法测量了石英砂在不同浓度(0.01、0.05、0.1、0.5、1.0、2.0和5.0 mmol?L-1)NaCl溶液中的zeta电位和石英砂与包铁石英砂在不同pH(4.4、5.2、6.1、6.6、6.9、7.7和8.0)电解质溶液中的zeta电位。同时采用电泳法测量了石英砂胶体在不同pH电解质溶液的zeta电位以作比较。结果表明:在考虑表面电导时,流动电位法测得石英砂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zeta电位随溶液浓度的升高逐渐往正值方向移动。这是由于随着离子强度增加,石英砂的双电层厚度受到压缩,zeta电位的绝对值逐渐降低;相同离子强度下,随溶液pH升高,石英砂和包铁石英砂表面官能团发生去质子化作用,流动电位法测得石英砂和包铁石英砂的zeta电位均随pH升高而逐渐降低;由于电荷屏蔽作用,在带负电荷的石英砂表面包被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铁后,流动电位法测得包铁石英砂的等电点pH(IEP)介于石英砂和氢氧化铁的IEP。此外,流动电位法测得的石英砂颗粒在不同pH电解质溶液中的zeta电位与电泳法测得的石英砂胶体在不同pH电解质溶液中的zeta电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见采用自制流动电位装置所获结果均与理论预测及常规电泳法测定结果相符,准确度较高。自制流动电位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加工制造容易。该装置可被土壤学领域的研究者借鉴参考,以望为土壤电化学研究工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9.
紫色土减磷配施有机肥的磷肥效应与磷素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长江上游稻油轮作系统减少农田磷素流失和有效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最佳施肥模式,降低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采用长期田间定点试验并结合室内试验分析,研究了化肥配施猪粪和水稻秸秆还田对紫色土磷肥效应及磷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作物施肥基础上配合施用有机肥,适当减少化学磷肥施用量,对作物产量没有显著的减产效应,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田磷素损失,提高磷肥利用率。水稻磷肥利用率总体表现为常规施磷量减20%+猪粪有机肥(MDP)常规施磷量减20%+秸秆还田(SDP)常规施肥+猪粪有机肥(MP)常规施肥+秸秆还田(SP)≈优化施肥(P),各处理利用率在20%~25%之间。油菜磷肥利用率总体表现为SDPMDPMPSPP,各处理利用率在17%~29%之间。在水稻生长前一个月内,田面水总磷含量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常规施肥(P)比不施磷肥(P0)处理总磷含量高4倍左右。各处理中磷含量大小表现为PMPSPMDPSDPP0,配施有机肥可以提高稻田土壤对磷的吸附,降低前期土壤磷向水体中释放,配施秸秆比配施猪粪对减少土壤磷素流失效果更好,磷肥施用后的7~10天内是控制稻田磷素流失的关键时期。油菜蕾苔期的土壤有效磷含量较苗期明显降低,但在油菜开花期和收获后期,土壤有效磷含量明显上升,油菜生长花期以后是土壤有效磷淋失的主要时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化学磷肥减量并配施有机肥是应对农业面源污染控源节流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70.
引言边缘桉(Eucalyptus marginata Sm.)是澳大利亚西部占优势的用材树种,每年约生产价值2000万美元的锯材。但它受到病害的威胁,局部地方已知是边缘桉枯萎病所致。这种病引起边缘桉以及大部分下层伴生树种和灌木的死亡。枯萎病是由一种微小的土壤中的菌类黄褐疫霉所引起的。有证据表明这种病原菌已传入澳大利亚西部;由于这种菌类的传入和着生,致使病害得以蔓延和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