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4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222篇
林业   372篇
农学   279篇
基础科学   294篇
  278篇
综合类   1953篇
农作物   260篇
水产渔业   143篇
畜牧兽医   1054篇
园艺   341篇
植物保护   271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228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237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2年   4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不同温度对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温度条件下小鼠的代谢产热,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测定了小鼠在-4~40℃范围内的能量代谢特征.试验显示:小鼠的代谢特征为代谢水平较高,有较高的基础代谢率(BMR)、较宽的热中性区(TNZ)和较低的热中死温度,这些特征与该物种夜行性、喜黑暗、昼伏夜出、穴居等生活习性密切相关,这些特征限制了鼠类在极端寒冷和高温干旱的环境中分布和生存,为探索鼠类的分布范围提供了依据.同时TNZ的确定可为哺乳动物的养殖建立合理的外界环境温度.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从生理角度探究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的5个主要树种对光胁迫的适应性差异;揭示不同高度和不同冠层方向是否对叶片的光合特性、光谱反射特性以及相关生理功能性状产生影响;对各树种的有机物积累速率进行评估,为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了阔叶红松林林冠层的5个乔木树种(春榆、紫椴、胡桃楸、蒙古栎和红松)进行研究,测定不同取样位置的叶片光合参数、光谱反射参数、比叶面积、元素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方差分析与均值多重比较,建立各生理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异速生长方程估算样地春榆、紫椴、胡桃楸、蒙古栎和红松种群的初级生产速率。 结果  (1)光合特性、光谱反射特性、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和叶片元素含量等生理特征的种间差异显著(P < 0.05)。红松的表观量子效率最低,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均比其他树种高,比叶面积最小,叶片厚度最大,氮元素含量和钾元素含量最低;(2)各树种的光合特性、光谱反射特性、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和叶片元素含量等生理特征在不同取样位置无显著差异(P > 0.05);(3)阔叶树种的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分别与光化学反射指数存在显著的种间负相关(P < 0.05),线性拟合结果表明R2分别高达0.96和0.94;(4)春榆、紫椴、胡桃楸、蒙古栎和红松种群的最大初级生产速率分别为4.806、1.637、1.981、0.350、0.106 kg/s。 结论  不同树种对光胁迫的适应性差异在光合特性和光谱反射特性上都有所表现,叶片光合特性与群落树种的更替密切相关,群落演替后期处于林冠层的植物对光环境的适应性决定了该群落的冠层物种构成;植物在15 m以下的不同高度和冠层方向的差异不足以引起叶片的光合生理特征产生适应性改变;春榆对群落生产力的贡献的最大,红松最小。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对经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的猪染色体标本,运用胰酶 G-带技术,进行了核型分析,描述了早、中、晚不同时期中期染色体的 G-带型。将家猪中期染色体 G-带型划分成64个区。共488条带纹,比较了染色体 X 和9的带型差别。  相似文献   
994.
以中国苏州市2002~2006共5年的物理中考试卷和澳大利亚1998~2006共9年的十年级科学考试试卷中的物理试题为样本,从试卷考试方案、试卷题目的取样范围与试卷编制的特点、题目设制的形式、考试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就其对中学物理教学评价带来的启示以及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95.
降雨对江子河小流域不同农作物措施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基于安徽大别山区江子河小流域2012—2019年自然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资料,探讨雨型对不同农作物措施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分析降雨因子与水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场次降雨中,径流量、土壤流失量随降雨场次变化规律较一致,红薯措施产流量及土壤流失量较大,茶叶措施最小。降雨分为3类:A型降雨(低频率、长历时、大雨量、高雨强)、B型降雨(高频率、短历时、小雨量、低雨强)、C型降雨(较低频率、较长历时、中等雨量、较高雨强),对产流产沙的影响表现为A型>C型>B型。降雨量对产流的影响程度最高,土壤流失量受PI、PI 60及降雨量和I 30的影响,I 60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程度偏低,小于11%。各农作物措施小区的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相关性显著且具有线性关系,土壤流失量的增速为红薯>桑树>茶叶>板栗>黄豆>油茶。研究结果可为坡面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对安徽大别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程望云 《南方农业》2013,(8):127-129,13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2009年被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经济区,南昌县生态农业发展也得到更好地发展。本文从绿色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南昌县生态农业的发展。生猪—沼气和观光生态模式具有良好的效益,最后针对南昌县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以期南昌县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7.
双单倍体马铃薯染色体加倍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马铃薯双单倍体(双单倍体是由四倍体栽培种花药培养产生的)植株加倍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在MS培养基内附加NAA 0.1mg/1,而后加入秋水仙素0.2mg/l,用马铃薯双单倍体植株切断接种。经过40天培养,获得了加倍的四倍体植株,加倍频率为63.6%。第二种方法:将马铃薯双单倍体植株的茎,接种在含有2.4-D 1mg/l,萘乙酸0.025mg/l,KT 2mg/l的MS培养基上,在产生愈伤组织后诱导出再生四倍体植株,加倍频率为22.3%。  相似文献   
998.
花生AhFAD2-1由位于不同基因组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AhFAD2-1A和AhFAD2-1B共同编码,这两个基因的突变引起酶结构、酶活性或表达调控的变化,共同导致高油酸性状的产生。本研究通过对13个不同花生品种(系)的AhFAD2-1基因进行测序和比对分析,查找点突变或插入位点,寻找与高油酸性状关联的基因位点。结果表明:E11、花育30、鲁花12、豫花15、河北高油的基因型是OL_1OL_1OL_2OL_2,其相应的O/L值为1.01~1.40;鲁花14、花育17、花育19、花育23、E12S的基因型是ol_1ol_1OL_2OL_2,其中E12S较特殊O/L值为9.05,其他品种O/L值为1.54~1.97;E16、E18和花育32号的基因型是ol_1ol_1ol_2ol_2,其相应O/L值为12.3~41.85。本研究结果对于高油酸性状的分子鉴定以及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9.
中国水稻品种推广趋向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1986-2003年全国水稻主要推广品种的分析表明,"七五"以来中国水稻品种推广趋向表现为:品种数量明显增加,单个品种年均推广面积显著下降,大面积推广品种逐渐减少,主栽品种跨省推广比例及更新速度基本稳定.对常规稻与杂交稻品种推广情况作了比较,对水稻品种推广与水稻育种、种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00.
连作晚稻前期施药种类和时间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间试验研究了连晚前期施药种类和时间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褐飞虱种群数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对褐飞虱主害代的控制作用与使用的农药种类和时间有密切的关系,而农药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随种群的发展而下降。施药区褐飞虱种群增长倍数较对照区显著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农药对天敌尤其是对微蛛和黑肩绿盲蝽的杀伤作用。引起褐飞虱种群增长倍数提高的主要时期在四代成、若虫高峰期至五代卵高峰期,即施药后2~3周内。在各种供试药剂中,施用三唑磷的小区明显出现再增猖獗现象.根据以上结果,讨论了改善褐飞虱化学防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