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8篇
  3篇
综合类   6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2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细胞凋亡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凋亡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细胞死亡方式,是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机体为维护内环境的稳定,通过基因调控,激活内源性核酸内切酶而发生的细胞自动消亡的过程,亦称为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自1972年Kerr等根据细胞发生了与坏死完全不一样的死亡过程而提出细胞凋亡(apoptosis)的概念后,引起细胞生物工作者的注意,但由于当时检测技术的限制,这种细胞凋亡现象只停留于形态描述,缺乏定  相似文献   
122.
对我国动物微生态制剂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欧盟监管委员会决定,自2006年1月起在动物养殖业中禁用抗生素生长促进剂,欧盟的抗生素禁令不仅对欧盟内部国家适用,而且欧盟所有进口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动物产品出口到欧盟国家的企业都必须遵守抗生素禁令.日本是欧盟抗生素禁令的追随者,日本对从中国进口的动物产品的抗生素检测和相关规定非常严格,迫使我国动物产品出口企业逐步将饲料中的抗生素剔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无抗生素残留食品的需求亦日益高涨.  相似文献   
123.
本研究利用已建立的间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鸭瘟病毒(DPV)gC基因疫苗(pcDNA-DPV-gC)免疫雏鸭后其表达蛋白在雏鸭体内的表达时相和分布规律,为DPV gC基因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将不同剂量(50、100和200μg)DPV gC基因疫苗免疫3周龄天府肉鸭,于免疫后不同时间点(4h、12h、1d、3d、5d、7d、2周、4周、6周和10周)分别随机宰杀2只雏鸭,采集肝、脾、肺、肾、胰、脑、胸腺、哈氏腺、法氏囊、十二指肠、盲肠、直肠以及注射部位肌肉,应用间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DNA-DPV-gC在雏鸭体内的表达时相和分布规律。结果显示:①各剂量免疫组第1天在肝、十二指肠、盲肠、直肠和注射部位肌肉检测到DPV gC蛋白,其中注射部位肌肉的阳性信号最强;第2周时各组织中的抗原表达量达到高峰,随着时间推移,阳性信号以不同速度逐渐衰减;第10周时各剂量免疫组仍在肝、脑、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发现持续表达DPV gC蛋白;而胰在所有时间点均未检出阳性信号;②pcDNA-DPV-gC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量也存在差异,肝、脾、法氏囊、脑、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是DPV gC蛋白主要的分布器官;阳性信号主要出现在肠黏膜固有层细胞、脾白髓或红髓区的淋巴细胞以及脑皮质神经胶质细胞等部位;③根据各组织的阳性信号强度和持续时间的情况,得到pcDNA-DPV-gC在雏鸭各组织的总体表达规律:十二指肠、盲肠、直肠肝脏法氏囊脾脑注射部位肌肉胸腺肺哈氏腺肾脏胰脏;④不同剂量pcDNA-DPV-gC免疫雏鸭后各组织中抗原表达量和持续时间的总体规律依次为200μg组100μg组50μg组。结果表明不同剂量pcDNA-DPV-gC免疫后1d即可在雏鸭体内发现阳性信号,持续存在10周仍可检测到DPV gC蛋白,预示pcDNA-DPV-gC免疫期可持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24.
为了确定重组鸭α-干扰素(DuIFN-α)基因工程菌BL21(DE3)/pET32a+-DuIFN-α的最佳表达条件,对影响原核表达的主要因素:IPTG浓度、诱导时期、收获时间、培养诱导温度、葡萄糖浓度及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并利用抗性筛选对表达质粒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诱导基因工程菌BL21(DE3)/pET32a+-DuIFN-α表达DuIFN-α的最佳条件为:以TB+5 g/L葡萄糖培养基37℃培养至菌体OD600=0.8~1.1时,加入IPTG至终浓度0.2 mmol/L,30℃诱导培养4~5 h。在最佳表达条件下,DuIFN-α的相对含量为34.1%,总含量(终菌体浓度×相对含量)达79.9;各种优化条件对表达质粒的稳定性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5.
肠炎沙门菌种特异性PCR及对感染鸭快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GenBank登录的肠炎沙门菌(SE)种特异性DNA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能特异性扩增293 bp DNA片段的引物,首次建立了SE的种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方法.该方法仅需10 h即可获得结果且只能特异性扩增SE,而对照菌株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检测SE的最低DNA模板量为50 ng/L,最少检测到的细菌数为19CFU/mL.对10只SE人工感染死亡雏鸭的心、肝和粪便的检测结果与细菌分离的结果符合率为100%,而对脾、脑、法氏囊的检测阳性率极显著(P<0.01)高于细菌分离率;应用该技术对临床送检的228只疑似SE感染死亡鸭病例检测结果也显著高于细菌分离法.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PCR方法检测SE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比传统的细菌分离鉴定更加快捷、准确,可用于SE感染疑似病例的检测及其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6.
疱疹病毒gC基因属晚期基因.其编码的gC糖蛋白位于成熟病毒粒子囊膜表面,作为重要的结构蛋白参与病毒感染过程。同时,gC糖蛋白还构成病毒粒子表面抗原决定簇,是重要的免疫原,可全面诱导宿主的免疫反应。本文就gC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特点和相关功能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疱疹病毒gc基因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用借鉴。  相似文献   
127.
用从自然病例中分离鉴定的鸭瘟病毒-乐山株(DPV-LS株)人工感染四川麻鸭,成功复制出鸭瘟(DP),并对其病理组织学和宿主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病毒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试验组鸭出现高热、神萎、不食、腹泻,剖解见食道、小肠、泄殖腔及各实质器官出血;组织学变化表现为各脏器出血、组织细胞变性、坏死,血管内皮受损,纤维素样坏死.超微病理学变化:肝细胞、网状细胞、上皮细胞、心肌细胞等的胞浆内粗面内质网严重扩张、核糖体脱落、空泡化,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或断裂甚至形成空洞;胞核染色质浓集于核的周围,核形不整、核膜扩张或消失,核仁消失.同时在心、肝、脾、食道、泄殖腔、小肠的细胞内观察到了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病毒粒子,成熟病毒粒子具有疱疹病毒的典型形态结构,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150~200 nm,位于核膜间隙及胞浆内.  相似文献   
128.
研究通过HE染色镜检发现,鸭病毒性肠炎病毒CH强毒株(DEV-CHv)可致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出现染色质颗粒化、细胞核变形等显著凋亡特征;TUNEL试验显示,接毒组细胞核内有多量棕黄色DAB显色颗粒,表明细胞出现了凋亡现象;DNA Ladder检测表明,接毒组细胞具有分子量分别为180~200bp及其整数倍的凋亡梯带电泳图谱特征;电镜观察发现,接毒组细胞具有染色质浓缩、边移,胞浆严重空泡化,细胞核严重变形,形成凋亡小体等典型凋亡特征.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鸭病毒性肠炎病毒具有显著的致鸭胚成纤维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9.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经尿囊腔接种10日龄鸭胚,传3代,取第3代尿囊液接种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传代培养至有细胞病变出现,并对接毒细胞进行TCID50动态检测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第1代接毒细胞培养至120h出现变圆、脱落,并形成少量蚀斑,第2代培养至96~120h,DEF形成大量圆形或椭圆形的典型蚀斑,第3代培养至72~96h,DEF出现典型蚀斑;此后可稳定适应于DEF,典型细胞病变出现于72~96h。DSHDV在DEF上的TCID50值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增高,由第1代的10^2.72增加到第10代的10^6.82,最高毒价出现于96h,该点是收获病毒的最佳时间。经透射电镜观察,可见DSHDV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60~75nm,无囊膜,具有双层衣壳。结果证实,DSHDV强毒株已经适应了DEF,传代后可获得较高的病毒效价。  相似文献   
130.
免疫荧光技术在家禽传染病研究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免疫荧光技术的发展过程,阐述其在抗原定位、组织亲嗜性和蛋白质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免疫荧光技术在家禽传染病研究和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旨在为家禽传染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