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8篇
  3篇
综合类   6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2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血清8型鸭疫里墨氏杆菌在我国的发现及其病原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1994年1月-2000年10月,从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不同代次(原种,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的5-90日龄患有典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死鸭分离到68株血清8型的鸭疫里墨氏杆菌,对其病原学特性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血清8型的鸭疫里墨氏杆菌在我国鸭群感染分布的范围极广,分离菌株对雏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对小鼠无致病性,各地分离菌株表现出一致的形态特征和非常相似的生理生化特性;各地分离菌株耐药谱很广,但对头孢类药物(如头孢拉啶,头孢克洛等)和利福平却普遍高度敏感。用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雏鸭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3.
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和公共卫生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禽流感(AI)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疾病综合征。禽流感病毒(AIV)广泛存在于多种家禽和野生禽类中,AIV低致病力毒株可引起禽类的轻度呼吸系统疾病,高致病力毒株引起禽类的急性致死性疾病,可引起禽类高达100%的死亡。由于AIV抗原性和致病力的易变性及其血清型毒株间缺乏交叉保护性,使AI已成为世界各国养禽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并给养禽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虽然AIV通常仅感染家禽,但AIV也被认为是人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新基因来源,1997年香港H5N1 AIV和2003年2月荷兰H7N7 AIV致人死亡的事件,以及今年在亚洲广泛流行并在越南、泰国等导致数十人死于与HPAI(H5N1)感染相关的疾病等,这些撼人事件引起各国政府和全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从而使AIV具有了全新的公共卫生意义,人们应该对禽流感病毒的结构及致病性的分于基础和公共卫生意义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从四川地区发病仔猪分离到3株病毒(SC1、SC2和SC3),电镜下可见病毒呈球形,有囊膜,病毒能在Marc-145细胞上生长并致细胞出现CPE,直径约55nm,核酸为RNA,不凝集猪、黄牛、犬、免、豚鼠、鸡、鸭、鹅的红细胞;pH值2,3,4,8,9,10处理30min和56℃处理60min病毒即失去对Marc-145细胞的感染能力。经病毒中和实验、特异性单克隆免疫荧光抗体和特异性RT-PER鉴定表明分离毒为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V),分离病毒素回归30日龄仔猪可出现高热和呼吸道症状。研究首次从病原学角度证实美洲型PRRSV在四川的存在,利用分离毒制备的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5.
探究鸭甲肝病毒3型(DHAV-3)在感染7日龄雏鸭体内动态分布规律与致肝病变和诱导IFN及促炎因子表达之间的关联。以DHAV-3强毒感染7日龄雏鸭,于感染后1、3、6、9、12、24、48、72和96h采集雏鸭的血液、肝、脾、肾、脑、胰、肺、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和十二指肠共11种组织样品,以一步法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病毒含量变化、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肝中抗病毒细胞因子(IFN-α、IFN-β和IFN-γ)及促炎因子(IL-1β、IL-2和IL-6)在转录水平的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对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分析这些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DHAV-3感染1h后即在所有的样品中检测到。组织器官中病毒含量,血液和胰分别在感染后12和96h达到峰值,其余器官均在感染24~48h后达到峰值。病毒含量较高的前三位器官是肝、脾和肾(分别为10~(11.15)、10~(10.37)和10~(10.30) copies·g~(-1))。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在感染3~12h后以空泡变性为主、24~48h以坏死为主。肝中上述6种细胞因子转录量除IL-1β在12h达到最高外,其余均在感染后24~48h达到最高,感染48h后,其转录量变化随肝中病毒含量下降而降低,并与肝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DHAV-3在雏鸭体内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肝、脾、肾是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肝中细胞因子极有可能在抑制病毒增殖和修复组织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据GenBank中人源大肠杆菌pilA基因序列,由Oligo 6.0设计一对引物,以提取的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基因组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了5株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pilA基因,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pilA基因核苷酸序列长度为549bp,编码182aa,与人源、鸡源及猪源大肠杆菌pilA基因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87.3%~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87.5%~100.0%。对不同宿主来源大肠杆菌pilA基因所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亲水性、抗原性、抗原表位进行预测分析比较,结果显示Ⅰ型菌毛间具有一定的结构相似性,并存在一定的共同抗原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各菌株之间的pilA基因遗传相关性与其宿主来源及血清型之间没有严格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报道了将小鹅瘟病毒(GPV)弱毒株注射鹅(成年鹅和雏鹅)后,用Dot-ELISA检测了不同时间病毒在鹅体各组织器官的分布和由粪便排出的情况,以及同群饲养但不注射GPV的雏鹅和成年鹅感染GPV弱毒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GPV弱毒经肌肉注射到1日龄雏鹅体内后8小时即可在心血中检测到GPV的存在,GPV弱毒经肌肉注射到成年鹅体内后8小时即可在心血中检测GPV的存在;弱毒注射到雏鹅体内后用DotELISA检测到GPV的时间顺序是:心、肝、脾、肺、肾,而胸肌和脑未检测到GPV弱毒的存在,而同居感染雏鹅各个组织、器官未检测GPV的存在;弱毒注射到成年鹅体内后检测到GPV的时间顺序均为:心、肝、肾、脾、肺,同样胸肌和脑均未检测到GPV的存在,而同居成年鹅的各个组织、器官未检测到GPV的存在。为临床上更好地应用GP弱毒疫苗预防GP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城疫病毒HN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HN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1)建立单抗介导的、能够对黄曲霉毒素AFB1进行亚细胞定位的免疫组化方法;(2)探明AFB1侵染和分布于雏鸭靶器官(细胞)规律,为阐明AFB1对雏鸭的致病机理提供基础实验数据,为AFB1感染人类提供研究模型。【方法】(1)利用AFB1单抗、免疫组化理论和方法,结合石蜡切片技术,建立检测感染雏鸭组织器官和细胞中AFB1方法;(2)7日龄樱桃谷鸭饲喂黄曲霉毒素(AFB1)含量为150 µg•kg-1的全价饲料,分别于6、12、24、48、72、96、120、144、168和192 h各剖杀2只,取心、肝、脾、肺、肾、脑、十二指肠、法氏囊、胸腺和胰腺等组织器官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应用建立的单抗介导免疫组化对AFB1在感染雏鸭体内侵染的组织器官和细胞进行定位检测。【结果】(1)建立的单抗介导的免疫组化能够特异性检测到感染雏鸭组织中的AFB1,而对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鸭疫里默氏杆菌、鸭多杀性巴氏杆菌、鸭沙门氏菌和鸭大肠杆菌感染鸭组织呈现阴性反应;(2)雏鸭采食含AFB1饲料后,24 h可在肝脏和肾脏中检测到AFB1,随后在脾脏(48 h)、胰腺(96 h)、十二指肠(120 h)、心肌(144 h)及法氏囊(168 h)检测到AFB1,其中肝脏和肾脏的阳性结果最强;AFB1分布于肝脏肝窦及汇管区周围炎性反应带的肝细胞,肾脏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小球毛细血管,脾脏白髓及炎性细胞,胰腺腺上皮细胞,十二指肠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心脏血管周围和心脏发生空泡变性的心肌纤维中;AFB1主要集中分布于细胞核内,而细胞膜和细胞浆内也有少量的分布。【结论】(1)单抗介导免疫组化能够特异检测AFB1感染雏鸭组织石蜡切片中的AFB1和亚细胞定位, 还可用于AFB1感染雏鸭的实验室诊断和甲醛固定组织的回顾性诊断;(2)AFB1可广泛侵害感染雏鸭各个组织器官,以肝脏和肾脏最为严重。AFB1主要蓄积于被感染的细胞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