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3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3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桑树幼苗生长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设置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50%、70%~80%、90%~100%的干旱(DH)、正常水分(CK)、渍水(WH)3个处理组,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桑树实生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桑树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的适应能力。桑树幼苗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生长30 d后,幼苗叶水势、根冠比、根表面积、侧根数量、根系活力、受害指数均出现差异:干旱组的叶水势比正常水分组低18.0%,渍水组的叶水势比正常水分组高54.0%;干旱组的根冠比较正常水分组高24.9%,渍水组的根冠比较正常水分组低17.6%;干旱组和渍水组的根表面积分别比正常水分组高45.9%和25.4%;干旱组和渍水组的侧根数量分别比正常水分组高85.8%和43.6%;干旱组和渍水组的根系活力分别比正常水分组低13.9%和78.9%;干旱组和渍水组的受害指数分别比正常水分组高50%和100%。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桑树幼苗叶水势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根冠比呈增加趋势,证实桑树具有适应三峡库区消落带全年干旱和水淹交替的土壤水分变化的能力,尤其具有抗干旱能力。  相似文献   
32.
家蚕第2隐性赤蚁的遗传学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著者从欧洲系统一化性蚕品种“保黄”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赤蚁突变体.蚁蚕全身暗赤褐色,头部黑色.食桑后赤蚁性状逐渐消失.到1龄盛食期后,与正常蚕不易区别.新赤蚁与黑蚁杂交,F1全是黑蚁,F2黑蚁赤蚁成3:1之比,而同ch赤蚁杂交后,F1是黑蚁;F2黑蚁、新赤蚁和ch赤蚁成9:3:4的分离比.所以将新赤蚁命名为第2隐性赤蚁(chocolate 2).基因记号ch_2.己知ch是ch_2的隐性上位基因,ch_2与第1、第13连锁群呈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33.
桑树基因组计划与桑树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树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型林木,桑树资源的综合利用及桑树产业的开发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桑树的基础研究是实现桑树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桑树DNA分子标记、重要功能基因克隆和转基因研究3个方面概述了桑树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明桑树基因组研究的意义,并以桑树蛋白质合成代谢、次生物质合成代谢以及优势性状的分子机制为例,阐述桑树功能基因组实施的关键问题,探讨桑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全香型杂交稻亲本产量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及性状间相关性,利用6个香型三系不育系(品香A、J91A、J92A、3758A、德香074A、宜香1A),与7个香型恢复系(德恢9466、旌玉香针、旌香占、R9315、R9451、农香39、19香),按照NCⅡ设计的原理,共组配了42个全香型杂交稻组合,对产量相关的11个性状进行配合力、遗传力、相关性分析,并比较所配组合与生产大面积应用的宜香优2115的竞争优势。结果表明:(1)各亲本间不同的性状一般配合力差异较大,本试验就不育系而言,品香A综合表现较为优异,其产量、穗长、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粒长、长宽比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为正效应。恢复系是旌香占综合表现优异,其产量、有效穗数、穗长、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粒长、粒宽、长宽比性状一般配合力为正效应。(2)11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占比均大于50.00%,粒长和长宽比这2个性状占比高达100%,表明亲本间的加性效应在这些性状中占主要作用,穗长、千粒质量、粒宽和长宽比4个性状母本(不育系)一般配合力方差的占比均大于60.00%,母本效应占主要作用。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长这4个性状父本...  相似文献   
35.
茶叶物流追溯系统是涵盖整个产业供应链各环节的管理系统,RFID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自动化和可视化水平,本文在对茶叶物流追溯系统和RFID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RFID在茶叶物流追溯系统各环节中的应用。借助该系统,茶叶消费者可以查询关于茶叶品质的相关信息,整个茶叶供应链各环节各主体也就很容易对出现问题的茶叶进行问题查找和源头追溯,从而改进整个茶叶供应链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品质,提高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36.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的重大环境问题。新疆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荒漠化及沙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也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桑具有抗干旱、抗风沙、耐严寒、耐贫瘠;其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寿命长,根系发达。生态桑是一个无污染、无公害、清洁、节能、高效既有脱贫致富、富国富民的沙区新兴产业,如果新疆防沙治沙事业与桑产业相结合,可以作出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相统一的新路子。本文就生态桑在新疆地区沙漠化治理中的作用及建设方案做了初步探讨,以期在今后的实践中有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7.
以四川省6个稻作生态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60-2011年各稻区131个气象站监测的逐日日平均气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各稻作区不同安全保证率下最早安全播期的变化情况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并探讨各稻作区的安全播期在不同年份间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四川气温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盆南丘陵稻区和川西南山地稻区安全播期最早,平均在3月17-19日,盆东丘陵稻区和盆中浅丘稻区次之,平均在3月26-28日,盆周边缘稻区和盆西平原稻区最迟,平均在3月30-31日。各稻作区的最早播期随着安全保证率的下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安全保证率由100%降至90%,播期提前幅度最大,为11~14d。海拔和纬度的差异是导致川西南山地稻区和盆周边缘稻区安全播期变幅较大的主要原因,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各稻作区安全播期的空间分布格局,合理、及时地指导当地水稻播种及生产。此外,安全播期的变化与气温的演变密切相关,1960-2011年四川各稻作区安全播期整体呈先延迟后显著提前的趋势,尤其在1981-1990年安全播期有所延迟,而在2001-2011年均显著提前。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究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稻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方法】以四川主推品种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35、50和65d3种移栽秧龄,副区为总施氮量的0%、20%、40%以及60%4种穗肥比例运筹。【结果】随着移栽秧龄的延长,一、二次枝梗及其颖花分化和现存数逐渐增加,二次颖花退化数极显著降低。由穗基部至顶部,各处理水稻二次枝梗现存数、二次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呈双峰曲线趋势,二次枝梗分化数逐渐减少而退化数则先降后升;二次颖花退化数在基部第2位点最多,第6位点退化则相对较少。50d和65d秧龄下,40%穗肥的处理最不利于水稻二次枝梗和颖花的分化;35d移栽秧龄下,穗肥比例为40%或60%时,枝梗和颖花的分化数和现存数较多;就产量而言,随着穗肥比例提高,产量逐渐增加,且施用穗肥处理的产量明显高于无穗肥处理。【结论】为获得更多的枝梗和颖花,促进大穗的形成,在50d和65d移栽秧龄下不应采用40%穗肥比例这种运筹方式,35d移栽秧龄下则应重施穗肥。  相似文献   
39.
以不同基因型代表性稻种(冈优527、扬稻6号、中旱3号、农垦57)为材料,采用水培试验,进行不同水分胁迫程度和不同氮素形态的处理,分析了水分胁迫及氮素形态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水分供应条件下,适当地提高硝态氮肥的比例(铵硝配比为50∶50),不影响各营养器官净光合速率(Pn),并能促进水稻叶及根中硝态氮含量增加,但硝态氮肥比例>50%,会导致各生理及代谢指标的显著降低,不利于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生长;而适度的水分胁迫下,适当增加硝态氮比例(铵硝配比50∶50)相对于非水分胁迫、纯铵态氮肥处理,更有利于提高功能叶Pn,促进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能发挥以水促肥的优势,进而促进水稻的生长。此外,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在适度水分胁迫下对增硝营养的响应程度差异显著,籼稻与粳稻相比,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相比,常规粳型旱稻与常规粳型水稻相比,前者在净光合速率、氮素吸收利用上均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同品种耐旱性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40.
西南石漠化地区是我国最贫困地区之一,也是生态脆弱地区,农民对发展蚕业生产具有较大的积极性,同时种桑养蚕较其他农业耕作可以大幅减水土流失的影响。通过石漠化地区桑树种苗繁育、桑树栽培管理等若干技术的集成,建设标准化的高产蚕桑基地,达到更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