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93篇
林业   114篇
农学   117篇
基础科学   62篇
  91篇
综合类   603篇
农作物   141篇
水产渔业   48篇
畜牧兽医   387篇
园艺   93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氨对紫背浮萍和稀脉浮萍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紫背浮萍和稀脉浮萍,利用SEM和TEM分别对在对照液硝酸盐氮培养液和含有较高氨氮培养液中生长个体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在硝酸盐氮培养液中生长的个体相比,在氨氮培养液中生长的2种浮萍上表皮的气孔张开程度明显地增大,下表皮细胞突起的细胞壁消失,细胞发生明显的变形;生长在含有氨氮培养液中的2种浮萍个体的叶绿体内膜结构均受到严重的损伤,叶绿体中淀粉粒明显增多,整个叶绿体处于解体状态,而生长于硝酸盐氮培养液中浮萍的叶绿体则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992.
动物黑色素是一类具有复杂化学结构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沉积在动物的皮肤、组织及毛发中。探索黑色素形成机制不但为培育经济性动物奠定理论基础,也可为黑色素瘤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文章从黑色素的起源及其参与形成过程的信号因子以及生物学功能等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黑色素的相关研究及黑色素瘤等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福建省水稻白叶枯病和细条病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总结福建省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分布为害、病区划分及防治对策,并比较其异同。白叶枯病主要发生在60 ̄70年代;细菌病则以80 ̄90年代为主。品种抗性、菌源多寡、气候是否适宜,是决定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病原菌蛋白质图谱测定,其相似系数越大的菌株致病性越相近。菌源除稻草、稻草、稻桩外,还存在于杂草寄主,白叶枯病菌的杂草寄主种类比细条病菌的多。常规稻抗白叶枯病的品种,一般也抗细条病;  相似文献   
994.
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和野生群体在摄食和代谢方面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种金豆  李琪  王涛 《水产学报》2019,43(4):1038-1047
为探究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优良性状的生理学基础,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比较研究了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和野生群体在不同温度和盐度下的摄食和代谢差异。结果显示,在16~32 ℃范围内,温度对长牡蛎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随温度升高,两群体滤水率先增加后降低。野生群体滤水率在24 ℃达到最大值,壳黑品系在28 ℃达到最大值。两群体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升高呈增加趋势,并未发现显著性转折点。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和野生群体间滤水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壳黑品系滤水率均高于野生群体,耗氧率均低于野生群体,且在32 ℃壳黑品系排氨率显著低于野生群体。在盐度15~35范围内,盐度对长牡蛎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随盐度升高,两群体的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总体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和野生群体间滤水率差异显著,壳黑品系滤水率均高于野生群体,且在盐度15~25条件下壳黑品系排氨率均低于野生群体。两群体O:N值均在16 ℃和盐度35组最大,温度升高或盐度降低均会致使两群体O:N值下降。温度实验中,在32 ℃时,野生群体O:N最低值为7.57,壳黑品系O:N值变化范围为10.52~29.31。盐度实验中,在盐度20时,野生群体O:N最低值为9.10,壳黑品系O:N值变化范围为11.51~22.98。研究表明,相较于野生群体,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更能适应高温和低盐环境,而较高的摄食率和较低的代谢率可为其提供更多的能量用于生长。  相似文献   
995.
阳澄湖3个湖区鲢鳙控藻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澄湖是江苏省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全湖分为东、中、西3个湖区。近年来阳澄湖内加大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控藻力度,西湖藻华消失,而中湖和东湖仍偶有藻华出现。为了比较不同湖区水质和浮游植物的差异,在3个湖区分别布设南、北2个采样位点,于2017年夏季、秋季及2018年春季采集水样进行鲢鳙控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阳澄湖3个湖区总氮(TN)、总磷(TP)均达到劣Ⅴ类水质标准,营养盐浓度由西向东逐渐下降。西湖3个季节叶绿素a(Chl-a)浓度都低于15μg/L,透明度最高。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8门、77属、177种,其中西湖种类数最少,仅有8门、59属、105种。从浮游植物多样性看,阳澄湖水质处于轻污染状态。西湖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年均(3.50±0.49)×10~6个/L,分别约为中湖和东湖的1/10和1/4。中湖和东湖于夏、秋季检出超富营养化(ɑ-ps)指示藻类,但西湖三季均未检测到。2017年10月,西湖鲢鳙存鱼密度分别为中湖的3.8倍和东湖的2.3倍,规格和肠道饱满度指数显著低于中湖和东湖(P0.05)。研究显示,现阶段阳澄湖藻华发生与否不完全由营养盐水平决定,可能还与鲢鳙牧食藻类有关。  相似文献   
996.
以宜昌白山羊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促卵泡素(FSH)不同剂量的超排效果。结果表明,CIDR+FSH+PG法处理宜昌白山羊,同期发情率100%,随着FSH剂量的增加,超排处理的宜昌白山羊黄体、回收胚胎和可用胚的数量增多。当FSH注射剂量为18 AU/只时,6月龄宜昌白山羊平均排卵点为18.60个、回收胚胎15.60枚,其中可用胚14.20枚;12月龄羊平均排卵点为20.00个、回收胚胎16.25枚,其中可用胚14.00枚。因此宜昌白山羊超排处理的适宜FSH剂量为18 AU/只。FSH剂量为18 AU/只时,6月龄羊的超排效果与12月龄羊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宜昌白山羊性成熟即可进行超排处理,该研究结果可为同期发情、超数排卵在宜昌白山羊产业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7.
为研究稻-棉邻作系统稻田和棉田地表捕食性天敌丰富度和多样性,采用陷阱诱捕法对邻作稻田-棉田地表的捕食性天敌进行了系统调查,应用群落特征参数等对陷阱诱集物种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稻-棉邻作系统共诱集3纲11目33科8532头样本。其中,稻田陷阱收集到8目27科35种5878头个体,捕食性天敌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1.8779、0.7297、0.2576;棉田陷阱收集到3纲9目28科35种2654头个体,捕食性天敌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2.4771、0.8041、0.4149。稻-棉邻作系统捕食性天敌有3纲3目13科17种5971头,优势种为捕食性天敌狼蛛,泽蛙是次优势天敌功能团,捕食性的鞘翅目天敌瓢虫类、步甲等种类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进一步研究BvGST基因(LOC104898671)在能源甜菜耐受重金属镉逆境胁迫过程中的功能,明确其在细胞解毒镉离子中的作用和应答特性,本研究以780016B/12优为植物材料,通过RT-PCR的方法将BvGST基因克隆并构建于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载体pEASY-Blunt E1上,并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SDS-PAGE电泳表明,通过1 mmol/L IPTG诱导,在重组菌BL21总蛋白的25.9 kDa左右的位置上,获得了大肠杆菌his tag-BvGST的融合蛋白。当施加0.5 mmol/L CdCl2逆境胁迫后,表达BvGST蛋白的重组菌表现出优于对照菌的生长状态;与此同时,大量表达BvGST的大肠杆菌体内的GST酶活性也要远高于对照。这说明,能源甜菜BvGST基因通过在E. coli体内大量表达高活性的谷胱甘肽转移酶,来解毒细胞内由镉胁迫带来的氧化伤害,从而提高大肠杆菌的Cd耐受性。研究结果暗示了能源甜菜BvGST在镉逆境胁迫分子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9.
以“津优35号”黄瓜为试材,在日光温室中采用不连续照射方式对黄瓜植株进行夜间辐照处理,UVA照射光强为60μW·cm^-2,照射时间分别为0、3、4、5 h·d^-1,以不辐照为对照,以期探明不同照射时间对黄瓜霜霉病发生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UVA照射时间增加,促进黄瓜生长及抗霜霉病的作用更加明显。UVA照射20 d后防效高达85.92%。随着UVA照射时间延长光合色素含量整体上均增加;UVA照射5 h·d^-1的处理,株高、茎粗、叶面积分别比CK高出36.05%,42.17%,47.01%。UVA照射5 h·d^-1处理的果实横径、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分别比CK高出94.44%、84.21%、18.60%。在5 h·d^-1的紫外光UVA辐射下,处理14 d和21 d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高出CK 80.53%、89.12%。UVA辐射5 h·d^-1,处理21 d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显著高于0、3、4 h分别是4.64 U·g^-1·min^-1>2.48 U·g^-1·min^-1>3.68 U·g^-1·min^-1>4.35 U·g^-1·min^-1。夜间辐照5 h·d^-1下,处理7、14、21 d时类黄酮含量与CK相比均有显著的差异分别比CK高出20.77%、67.42%、89.37%。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解玉米对蔬菜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效应,以‘鲜玉糯2号’、‘泰系2号’、‘泰系3号’、‘伯洪5号’和‘美兰16号’5种玉米为研究对象,对其养分积累情况、不同土层养分和次生盐渍化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鲜玉糯2号’的总生物量、吸氮量、吸磷量、吸钙量和吸镁量最高,分别为714.94、12.30、2.70、6.11、1.13 kg/667 m 2;(2)与不种植任何填闲作物的对照相比,各品种玉米对土壤0~20 cm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均有一定的消减作用,其中‘鲜玉糯2号’对碱解氮、速效磷、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消减能力最佳;(3)种植玉米使土壤0~20 cm的电导率下降15.18%~35.43%,其中‘鲜玉糯2号’下降幅度最大。蔬菜大棚在休闲期种植玉米,能有效降低养分的积累,缓解土壤次生盐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