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3篇
  3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首先,从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一般目标出发,分析并指出了土地政策宏观调控的中间目标.如,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维护土地利用的社会公平性、保持土地市场价格稳定等.随后,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工具,构建了土地政策宏观调控的整体系统模型和子系统模型.其中,子系统模型包括土地供应子系统、经济增长子系统和物价子系统.最后,通过这些模型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土地政策宏观调控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52.
研究不同浓度间甲酚胁迫下杂交鲟幼鱼胃和肠中主要消化酶的活性变化情况,为了解间甲酚对鱼类幼鱼的潜在毒性作用提供参考。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苗平均体长(12.35±0.94)cm,平均体重(10.26±2.37)g。在水温(17.5±0.5)℃条件下,设置0.50、1.00、2.00、4.00和8.00 mg/L的间甲酚浓度梯度,采用生化和半静态亚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杂交鲟幼鱼胃和肠中淀粉酶、脂肪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变化及间甲酚对4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第20天时,胃中淀粉酶活性和胃蛋白酶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增大呈"升高-降低"变化,第40天时2种酶活性呈显著下降变化(p0.05),而脂肪酶活性在第20天和第40天时均呈"升高-降低"变化。(2)在第20天和第40天时,肠中淀粉酶活性和胰蛋白酶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增大呈"升高-降低"变化,而脂肪酶活性在第20天时呈"升高-降低"变化,在第40天时呈显著下降变化(p0.05)。低浓度间甲酚暴露对杂交鲟幼鱼肠和胃中消化酶活性有诱导作用,而高浓度有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在同一间甲酚浓度下,胃中胃蛋白酶和肠中脂肪酶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呈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53.
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了"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部署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为下一步农机化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十八大胜利闭幕后,农机系统迅速掀起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热潮,科学谋划下一步农机化工作,努力将十八大精神和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以实际工作的成果检验学习贯彻的成效。  相似文献   
54.
[目的]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啤酒花多酚,为酒花浸膏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多酚含量为响应值,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筛选出乙醇浓度、微波功率、微波时间三种对提取影响较大的因素,响应面法进行优化,并验证优化方案.[结果]确定酒花多酚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56;,微波功率720 W,微波时间81 s.[结论]在此条件下,提取多酚含量达到81.358 mg/g.  相似文献   
55.
VOCs污染场地SVE修复系统尾气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气相抽提技术(SVE)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SVE尾气的主要成分是危害性大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目前国内外针对净化技术的进展报道较少。传统上一般采用燃烧、吸附、冷凝和吸收等方法处理VOCs废气,对比现有VOCs废气处理技术,综合分析发现生物法性能优良,对VOCs净化效果好且无二次污染,相对于其他方法更适用于SVE系统尾气的净化,可在完成尾气中VOCs有效净化的同时,解决现有SVE系统尾气净化装置填料后处理问题,是很具研究价值的尾气中VOCs净化方法。   相似文献   
56.
创设区域性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推广难题的有效方法,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介绍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措施,旨在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7.
面粉颜色是小麦品质分级的重要指标。为了给新疆小麦面粉白度改良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位于4BS染色体上的功能标记LOX16、LOX18和Lox-B23,对123份新疆小麦品种(系)的TaLox-B1、TaLoxB2和TaLox-B3等位变异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在123份新疆小麦品种(系)中,具有高LOX活性等位基因TaLox-B1a和低LOX活性等位基因TaLox-B1b的材料分别有33份(26.8%)和90份(73.2%);具有高LOX活性等位基因TaLox-B2a和低LOX活性等位基因TaLox-B2b的材料分别有122份(99.2%)和1份(0.8%);具有高LOX活性等位基因TaLox-B3a和低LOX活性等位基因TaLox-B3b的材料分别有95份(77.2%)和28份(22.8%)。在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系)中,TaLox-B1a的分布频率表现为引进品种(系)自育品种(系)地方品种外,TaLox-B3a的分布频率表现为地方品种引进品种(系)自育品种(系);在不同类型春小麦中TaLox-B1a只存在于晚期品种,TaLox-B2a和TaLox-B3a的分布频率均表现为早期品种(100.0%)晚期品种。所检测的新疆小麦品种(系)共有5种基因型组合,具有最高LOX活性的基因型组合TaLox-B1a/TaLox-B2a/TaLox-B3a和TaLox-B1b/TaLox-B2a/TaLox-B3a,具有中等LOX活性的基因型组合TaLox-B1b/TaLox-B2a/TaLox-B3b和TaLox-B1a/TaLox-B2a/TaLox-B3b以及具有低LOX活性的基因型组合TaLox-B1b/TaLox-B2b/TaLox-B3b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3.6%、53.7%、19.5%、2.4%和0.8%。在新疆小麦资源中具有高LOX活性基因型组合的材料的频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研究将3个位点功能标记组合起来使用,能更有效地评价检测材料的LOX活性水平。  相似文献   
58.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各类食品中,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污染严重。人或动物食用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后,一部分会蓄积在人或动物的体内,另外一部分则会转化到乳汁和尿液中,所以,如果牛吃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谷物,牛奶就会被污染。  相似文献   
59.
本文介绍了赤峰地区外来有毒有害植物的分布、植物学特性、危害性及危害面积,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并针对内蒙古外来有毒有害植物防控现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60.
普通小麦籽粒过氧化物酶活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小麦籽粒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对面制品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发掘控制籽粒POD活性重要位点,并筛选其候选基因,为小麦品质的改良奠定基础。【方法】以151份黄淮冬麦区和82份北部冬麦区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利用来自于小麦90 K SNP芯片的18 189和18 417个高质量SNP标记,对POD活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结果】供试材料中POD活性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和多样性,黄淮麦区材料的POD活性变异系数为15.4%—21.8%,遗传力为0.79,北部麦区材料的POD活性变异系数为15.0%—19.9%,遗传力为0.82。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环境之间材料的POD活性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黄淮麦区相关系数为0.46—0.89(P0.0001),北部麦区相关系数为0.50—0.87(P0.0001)。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为0.09—0.38,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值为0.05—0.5。群体结构分析表明,黄淮麦区与北部麦区2个自然群体结构简单,均可分为3个亚群。GWAS分析结果表明,在黄淮冬麦区材料中共检测到20个与POD活性显著关联的位点(P0.001),分布在1A、2A、2B、2D、3A、3B、3D、4A、4B、5A、5B、6A、6D和7A染色体上,单个位点可解释7.8%—13.3%的表型变异。在北部冬麦区材料中共检测到20个与POD活性显著关联(P0.001)的位点,分布在1A、1B、1D、2A、2B、2D、3A、3B、4B、6A、6B、7A、7B和7D染色体上,单个位点可解释14.4%—23.2%的表型变异。加性回归分析表明,随着优异等位基因数量的增多,小麦籽粒POD活性越高。在发现的所有POD活性相关位点中,2个位点在黄淮麦区和北部麦区材料中均能检测到且稳定遗传,可将其转换为STARP(semi-thermal asymmetric reverse PCR)或CAPS标记,以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获得3个与POD活性有关的候选基因,分别编码磷酸甘露糖变位酶(PMM-D1)、辣根过氧化物酶(PER40)和烷基氢过氧化物还原酶(F775_31640)。【结论】黄淮麦区与北部冬麦区2个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群体结构简单,适用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2个自然群体中分别发现20个POD活性位点,并在显著相关的位点区域内筛选到3个候选基因。含有越多优异等位变异的材料其POD活性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