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篇 |
农学 | 3篇 |
基础科学 | 9篇 |
28篇 | |
综合类 | 44篇 |
农作物 | 1篇 |
畜牧兽医 | 5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2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土壤N2O吸收和消耗机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N2O排放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和氮素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是N2O最重要的排放源,近年发现土壤在排放N2O的同时存在明显的负排放现象即N2O吸收和消耗现象。通过回顾N2O负排放现象的提出,分析土壤N2O负排放的物理途径、化学途径和生物学途径,认为生物途径是N2O负排放的主导途径,重点讨论了硝化反硝化微生物反应机理和影响反应过程的环境条件,论述了调控生物活性的土壤氧气/水分含量、土壤碳/氮含量、土壤pH值等因子。但由于消耗N2O的生物群落的产生较为复杂,提出了土壤N2O负排放的重点研究方向和方法,为控制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揭示碳氮循环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2.
为揭示洱海流域农田生产与农村生活单元交替分布对灌排沟渠水质的综合影响及污染物贡献率,选取流域典型灌排沟渠不同断面进行连续取样观测,在分析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及铵态氮(ammonium nitrogen,NH_4~+-N)浓度变化特征基础上,采用"中心化"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和综合平均污染指数对沟渠农田入口-农田出口-村落出口-农田出口-村落出口-农田出口断面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沟渠断面TP和总可溶磷(totaldissolved phosphate,TDP)浓度沿水流方向持续增加,TN和硝态氮(nitrate nitrogen,NO_3~--N)浓度先增加随后稳定,沟渠农田出口段NH_4~+-N和COD浓度分别削减13.43%~57.88%和2.88%~19.33%,而流经村落段浓度相应增加。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分析发现沿水流方向沟渠断面水质类别分别为Ⅲ类、Ⅱ类、Ⅳ类、Ⅳ类、Ⅴ类和Ⅴ类,综合平均污染指数法表明沟渠中TN和COD是水体主要污染因子,而NO3--N是水体TN的最主要形态。该研究可揭示洱海流域氮磷污染来源与贡献,为明确面源污染防治的主要污染因子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3.
74.
75.
不同土地利用下黑土密度分组中碳、氮的分配变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陆地生态系统植被覆盖会影响有机质在土壤及其各组分中的分布,是控制土壤有机质储量的重要因子。通过对黑土有机碳、氮含量的估算,阐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及轻组、重组有机碳、氮含量和结合态腐殖质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及有机碳、氮的消长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0~20cm土层总有机碳(TOC)、全氮(T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自然土壤被破坏或转为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会持续下降,但农田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后,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草地经过20年的植被恢复,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化肥和无肥处理,有机碳库储量显著提高;(2)游离态轻组(Free-LF)和重组(HF)有机碳和氮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闭蓄态轻组(Occluded-LF)有机碳和氮在土壤中呈随机分布;(3)游离态轻组的C/N比高于全土和其他组分,易受微生物作用而降解,是土壤不稳定碳库的主要成分;(4)松结态胡敏酸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显著相关(p<0.05),土壤肥力随着胡敏酸的增加而提高。农田有机培肥不但能够提高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质量,也能显著提高农田生态系统抵押大气CO2的能力。 相似文献
76.
生物炭施用对棕壤重金属镉赋存形态及油菜吸收镉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以受镉(Cd)单一污染的棕壤为供试土壤,分别添加不同用量(0、1%、3%和5%)的稻壳生物炭进行土壤培养试验,通过测定不同形态重金属Cd含量及土壤pH的变化,研究生物炭施用对棕壤中Cd赋存形态的影响;将培养后的土壤继续进行盆栽油菜的种植,测定不同时期油菜地上部及地下部的Cd含量,并计算其根富集系数及地上部转运系数,旨在探明生物炭的施用对油菜吸收Cd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活性较强的交换态Cd的含量显著降低,而活性较弱的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Cd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3%、5%的生物炭施用量提高了土壤pH,可交换态Cd与土壤pH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Cd与土壤pH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对照相比,不同生物炭施用量(1%、3%和5%)处理的油菜地上部Cd含量分别降低了18.86%、64.22%、68.40%,地下部Cd含量分别降低了11.03%、57.93%、60.62%;油菜全生育期根富集系数减小值在0.01~1.26范围内,地上部转运系数减小值在0.22~0.32范围内,其中以生物炭施加量为5%的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7.
利用KNO3熔盐对直径为1.8 mm的Tl玻璃丝进行离子交换,制取了GRIN透镜样品,然后采用KNO3与NaNO3混合熔盐,对一次离子交换所获得的玻璃丝进行了二次离子交换,并对二次离子交换前后所制得的GRIN透镜样品进行了光学特性的比较测试.结果表明:二次离子交换使GRIN透镜得到了更大的折射率差值;样品的折射率分布明显优于一次离子交换所得样品,而更接近理想折射率分布;聚焦常数、数值孔径等光学参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球差和畸变均明显小于一次离子交换所得样品,成像质量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8.
79.
本刊讯(记者 王风)陕西省渭南市委常委、副市长郭伯权在日前召开的农机互助保险研讨会上指出,实践表明,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工作是促进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是农机部门抓好农机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更是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