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74篇
农学   65篇
基础科学   39篇
  63篇
综合类   332篇
农作物   30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355篇
园艺   78篇
植物保护   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探究“治沟造地”重大工程项目(GLCP)中新增耕地快速改良的方法,达到营造良好土壤、提升新增耕地生产能力的目的,以延安羊圈沟流域的GLCP为背景,利用马兰黄土(ML)和红黏土(RC)对新造耕地0~30 cm土层进行复配试验。结果表明:当RC为20 cm、ML为10 cm(T3处理)时,复配层土壤孔隙度较对照处理增加了16.7%,容重下降了11.1%。与对照组相比,T3处理0~10、10~20、20~30 cm土层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0.25)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11.8、12.3倍和27.9倍;T2(RC为25 cm、ML为5 cm)、T3处理更利于大团聚体的形成,较对照组除在0.25~0.5、0.5~1 mm的粒级有较大增加外,在2~5 mm和>5 mm粒径范围也有明显增加。0~20 cm土层中,即使在考虑对照组前期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情况下,T3处理的土壤有机质也与对照组相近甚至更高,且高于其他试验组,表现出更好的有机质赋存能力。T3处理的玉米生长状况较好,其地上生物量最高,较对照组提高了23.9%。研究表明,当复配土壤RC为20 cm、ML为10 cm时,土壤具有最佳的性状和生产力。试验初步证明土层复配是一种可行的快速营造高质量土壤的方法,该方法可为GLCP新造地的改良及类似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消癌平注射液联合TE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 67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TE方案化疗,第1天紫杉醇135 mg/m~2溶入0.9%氯化钠溶液500 mL缓慢静滴,表阿霉素60 mg/m~2溶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滴;试验组在TE方案基础上同时给予消癌平注射液40 mL·d~(-1)静滴。21 d为1个周期,连续6个周期。结果试验组治疗癌灶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体力和体质量改善率4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评价,试验组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率、胃肠道反应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肝肾功能4项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癌平注射液联合TE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具有减毒增效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3.
污灌区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分布与迁移转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给污灌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了陕西省咸阳市郊渭河北岸接受污水灌溉的沙质土地中,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分布与迁移转化特征。土样采集用分层采样法,同时采集同一样点的植物样(地面、地下部分)、水样,使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Cd、Cr、Pb、Cu、Zn含量。结果表明:该土壤中重金属Cd、Cr、Pb主要分布在0~50 cm处;不同植物对同种重金属吸收有差异,同种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差异也较大;污灌水中重金属Hg、Cd、Pb含量的高低,与相对应的灌区土壤和植物中重金属的累积量的多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4.
崇州林场柳杉人工林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崇州林场的植被主要是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纯林。为了定量地描述林分的空间结构,调查共设置6个50 m×50 m固定标准样地,对样地中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并绘出它们的坐标位置。研究运用了角尺度参数来量化林木分布的均匀性(即空间分布格局);大小比数来测度树木间的优势度分化,也为种群在林分中的相对地位提供了有益的信息。而混交度则通过参照树周围最近的几株相邻木与其不同种个体所占的比例,来表征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借此以单木为基础的结构参数所描述的林分空间混交度、林木大小(胸径)分化程度以及群聚程度,使得定量比较那些具有复杂结构的林分也变得简单易行。这无疑有助于林地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管护。  相似文献   
35.
油橄榄的早实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总结四川省油橄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及其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品种选择,种植地选择,整地、造林,栽植后的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四川省发展油橄榄的早实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方法]对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方式进行剖析,并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和河南省200个县市数据进行检验计算。[结果]劳动力非农就业通过农地利用方式影响粮食生产,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于粮食生产的变化;劳动力非农就业通过复种指数变化对粮食生产产生负向影响,通过粮食播种面积比例变化对粮食生产产生正向影响,近期以正向影响为主。[结论]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粮食生产正向影响的前提是平原农区机械化发展和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对劳动力减少替代作用的结果,应促进农地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防止劳动力就业过度非农化带来的农地利用主体缺失。  相似文献   
37.
空心村整治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在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目标导向下,揭示空心村内典型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是整治工作特别是构建耕层土体的先导环节。本文以黄淮海平原农区的禹城市为例,分析典型空心村在整治时可能涉及的村内道路、晾晒场院、坑塘底泥、林地表土、院落农地、院落实土、土墙墙体等7种土壤的As、Cd、Cr、Cu、Ni、Pb、Zn含量,利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按照有关国家标准,评价其重金属污染程度,为空心村改造中土壤的安全、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前述7类参试土壤中,除院落农田的污染指数为0.85(污染等级为Ⅱ,属“较清洁”土壤)外,其余6类的综合污染指数均< 0.7(污染等级为Ⅰ,属“清洁”土壤),可直接用于空心村整治中的耕层土体重构。本研究基于整治利用导向进行了平原农区空心村典型土壤类型划分,揭示了其重金属污染状况,对于科学开展空心村整治、建设更加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8.
针对广西地区冬蕉‘威廉斯B6’的留把数开展研究,结果发现,留有8把和留有9把香蕉植株产量分别为30.77和27.29 kg。两处理总果指分别为155.53和168.67只,留有8把的处理每把把重范围为2.40~6.80 kg,比留有9把的处理每把高出0.50~2.00 kg,且留有8把的香蕉果指长和果指粗高于留有9把处理,商品果率高12.2%。综合比较,在广西地区冬蕉建议留有8把,可以提高香蕉产量和商品率。  相似文献   
39.
我国配方肥推广途径、模式及转变施肥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科学施肥水平,2005年我国启动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截至2013年年底,已累计投入资金71亿元,项目县(场、单位)达到2400多个,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场)。通过项目实施,基本摸清了土壤养分状况,构建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普及了科学施肥技术,提升了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水平。针对配方施肥到田率低这个“瓶颈”问题,近年农业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上来,  相似文献   
40.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和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空心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空间重构、缩小城乡差距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在人口、就业、土地、生态环境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在深入剖析我国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现实困境及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破解美丽乡村建设难题的对策与出路,以期为探究失衡人地关系走向再平衡的地域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为新时期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