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于2012年和2013年的5~6月间,调查研究采自图们江支流三道沟的黑龙江中杜父鱼Mesocottus haitej Dybowski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鱼全长L与体质量W的关系式为W=3×10~(-6)L~(3.3408),雌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1~+龄,其全长和体质量分别为69.96mm和5.82g。对53尾性成熟雌性个体的统计表明,黑龙江中杜父鱼1~+龄成熟系数平均为(26.23±5.57)%,个体绝对繁殖力(F)平均为(230±85)粒/尾,个体相对繁殖力(F_L和F_W)平均分别为(2.66±1.13)粒/mm和(40.37±10.11)粒/g;2~+龄成熟系数平均为(37.80±5.69)%,F平均为(530±98)粒,F_L平均为(4.58±0.70)粒/mm,F_W平均为(34.51±4.15)粒/g。3~+龄成熟系数平均为27.75%,F平均为759粒/尾,F_L为6.09粒/mm,F_W平均为33.20粒/g。对84尾样本解剖发现,黑龙江中杜父鱼的摄食率为44.05%,充塞度为1~5级的标本尾数分别占总标本数的40.54%、35.14%、10.81%、5.41%和8.11%。食物组成分析显示:食物均为底栖动物,出现频次(F%)、个数百分比(N%)、重量百分比(W%)、出现频次百分比(G%)、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综合指标优势指数(I_p)中,排在前两位的均是Ameletus costalis和钩虾Gammarus sp.。  相似文献   
42.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羊肉需求量不断提升,羊肉价格稳步上涨,羔羊价格也大幅攀升.同时,由于生态环保的压力,大部分养羊户从传统放牧养殖,向标准化高效的舍饲方式转变.在舍饲过程中,必须根据羊的习性把握品种选择、饲料营养、繁殖技术应用、疫病防控等关键环节,提高肉羊的繁殖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3.
母羊分娩和羔羊管理是舍饲养羊的关键环节.此时的母羊和羔羊都相对脆弱,容易受到环境温度、湿度和病菌的影响,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帮助母羊恢复身体,提高羔羊的成活率,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4.
针对水稻撒施追肥肥料颗粒破碎率高、抛程低的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导流式离心圆盘扬肥器,其主要由带导向叶片的旋转圆盘、进料部分和导流筒组成,利用离心力和气流共同作用抛撒肥料,以提高抛程。首先,对肥料颗粒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抛程与肥料颗粒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确定装置的结构及运动参数。其次,基于EDEM对撒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扬肥器导向叶片结构参数与进料口位置对肥料初速度的影响,并基于FLUENT对扬肥器内部气流流场进行仿真分析,研究扬肥器导流筒对颗粒抛出速度的影响,优化导流筒的结构参数。最后,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叶片数量、叶片型式、叶片高度和盘室间隙对抛程和肥料破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叶片数为4、叶片型式为径向叶片、叶片高度为15 mm、盘室间隙为25 mm时,抛程为16.95 m,肥料破碎率为26.32%,较无导流筒的扬肥器抛程提高5 m、肥料破碎率降低28.2%。研究结果可为扬肥装置的研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5.
王野岸 《昆虫天敌》1990,12(1):40-47
稻虱缨小蜂 Anagrus nilaparvatae 是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卵期的重要天敌。褐虱缨小蜂与褐稻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在研究其数量控制中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Lotka(1925),Volterra(1926),Thompson(1924)等首先提出了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一猎物)模型。Nicholson(1933)和 Nicholson and Bailey(1935)进一步提出了寄生(捕食)作用函数的模式,为研究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猎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基础。作为寄生者作用后的存活率,此函数可看成昆虫种群生  相似文献   
46.
本文补充描述赤眼蜂属的触角和前翅的形态特征。在赤眼蜂属雌性触角中,过去一般描述为由6节组成,即柄节1节、梗节1节、环状节1节、索节2节、锤节1节。通过电镜观察,认为应有2个环状节,称为第1环状节及第2环状节,第2环状节楔形,与第1索节基部紧密相连。在赤眼蜂属雄性触角中,过去一般描述为由4节组成,即柄节1节、梗节1节、环状节1节、棒节1节,其棒节由相应于雌性触角的两索节及锤节愈合而成。通过电镜观察,认为亦存在第2环状节。第2环状节更紧密地镶入第1索节的基部,仅在外侧面观才易于发现。同时,相当于雌性触角的第1索节及第2索节的位置上,在腹面及两侧可见第1索片及第2索片。这两索片显示雄性触角棒节的不完全分节,同样显示雄性触角与雌性触角在形态结构上的联系。本文同时重新描述前翅上的翅脉于前翅表面及底面的毛列,并给予相应的名称。触角及前翅毛列的补充描述可能有助于该属的分类及种间区别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