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6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9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为研究鲁农Ⅰ号猪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本试验选择体重为30 kg左右鲁农Ⅰ号猪96头、杜洛克72头、大约克60头,按品种分栏分圈饲养,饲喂相同日粮。结果表明,与瘦肉型品种杜洛克和大约克相比,虽然鲁农Ⅰ号猪的日增重、饲料利用率、胴体瘦肉率降低,但是背膘厚、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显著增加,肌纤维直径和肌肉剪切力值显著减小,同时鲁农Ⅰ号猪肌肉富含形成鲜香味的前提物质,肌肉鲜味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含量显著增加。鲁农Ⅰ号猪肌肉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显著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减少,脂肪酸的这种组成有利于维持其肌肉的细嫩、多汁。由此可见,鲁农Ⅰ号猪既具有瘦肉型猪的生长性能,又保持了莱芜猪的优良肉质特性,实现了对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2.
体型性状在家畜育种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但对体型各性状的关系及其在育种中的联合应用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对一核心种猪场大约克猪的体重、背膘厚、体高、体长、胸深、胸宽、管围、臀围共8个影响猪体型的性状测定数据进行相关、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8个性状可以聚为3类,体长、体高、体重和胸深聚为类Ⅰ,臀围、胸宽和管围聚为类Ⅱ,背膘厚与其它性状相关最低,单独聚为类Ⅲ;主成分分析把8个性状简化为有独特的信息侧重的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5.08%),分别为体重因子、体高因子、背膘因子和胸深因子。  相似文献   
23.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是猪肉品质的一个主要的决定因子,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heart fatty-acid-binding protein,H-FABP)是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Gerbens et al.,2001),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以遗传基础相距较远、肌内脂肪含量差异较大的莱芜猪和杜洛克猪为研究对象,对该基因在两品种背最长肌中的表达及与肌内脂肪等肉质性状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4.
为了研究不同猪种(山东省地方猪种莱芜黑猪和引进猪种大约克)和FUT I不同基因型仔猪对肠毒性大肠杆菌F18(ETEC F18)的抵抗能力和肠黏膜上皮细胞对ETEC F18 黏附能力的差异,在采用PCR-RFLP技术对莱芜黑猪和大约克FUT I基因型检测的基础上,选取易感性和抗性断奶仔猪,利用野生型ETEC F18标准株进行试验猪口服细菌攻毒试验和肠黏膜黏附试验.由于多方面原因,接受ETEC F18细菌攻毒的试验猪均未发病,无法判断试验猪对ETEC F18的抵抗能力.ETEC F18标准菌株能与所有FUT I敏感基因型仔猪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而不能与抗性基因型仔猪小肠上皮黏膜细胞黏附,莱芜黑猪与大约克的肠黏膜上皮细胞与E.coli F18的黏附特性并无品种差异.但是养猪生产实践中,莱芜黑猪极少发生断奶仔猪水肿和腹泻病.所以除FUT I基因外,也许本地猪种有其他导致遗传抗性的突变或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25.
不同储存温度、时间对长白猪肌肉pH及失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长白猪屠宰后13 h肌肉pH的下降速度、极限值、不同储藏温度和时间对肌肉pH及失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屠宰后0~5 h长白猪肌肉pH下降速度较快.4℃和-20℃条件下,储藏时间对肌肉pH影响显著,pH随储藏时间逐渐升高而后趋于降低和平稳,且以-20℃的pH升幅较大,4℃的较小;储藏时间对滴水损失影响明显,对解冻失水率影响不明显,但滴水损失和解冻失水率都随时间逐渐降低.温度对pH的影响不明显,对滴水损失和解冻失水率有极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以莱芜黑猪、烟台黑猪为育种素材,采用继代选育法培育而成了ZML专门化母系和鲁烟白猪新品种。ZML专门化母系和鲁烟白猪新品种具有繁殖哺育率高、适应性抗逆性强和肉质优良等突出性状。ZML专门化母系窝均产仔14.82头,70日龄育成率90.90%,肌内脂肪9.78%。利用ZML筛选的“ZFD♂Х(ZFY系♂ХZML系♀)♀”配套系育肥猪日增重742g,料重比2.99:1,胴体瘦肉率(58.39±4.40)%,肌内脂肪4.01%。鲁烟白猪窝均产仔13.02头,70日龄育成率95.01%,育肥期日增重782g,料重比2.57:1,瘦肉率62.67%。推广应用结果表明ZML专门化母系和鲁烟白猪新品种适宜于黄淮海区域饲养,尤其适宜于该区域中小型规模饲养。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大棚黄瓜霜霉病发病率、病情指数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日均相对湿度≥80%累计天数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累计天数4~5 d以内时,发病率≤20%,病情指数10左右;(2)相对湿度≥80%、≥90%逐时累计量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呈线性正相关,且灵敏度相当,当相对湿度≥80%累计时数达到140 h或≥90%累计时数100~110 h时,霜霉病发病率达到20%左右,病情指数为10;当相对湿度≥80%累计时数达到450~500 h或≥90%累计时数达到300 h时,发病率达到100%,病情指数达到50;(3)5 d新增病株率随相对湿度≥80%累计天数(时数)增加呈指数增长,5 d新增病情指数与后者呈抛物线关系,当≥80%累计天数(时数)为14 d (450 h)时新增病情指数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28.
旨在研究莱芜猪和杜洛克猪间肌肉H-FABP基因mRNA表达差异,同时分析H-FABP基因mRNA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探索莱芜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理.试验选择100 kg体重莱芜猪10头、杜洛克7头,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H-FABP基因mRNA表达丰度,并测定肌内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莱芜猪背最长肌H-FABP基因mRNA的表达量比杜洛克猪高36.16%.莱芜猪和杜洛克猪肌肉H-FABP基因mRNA的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显著,H-FABP基因mRNA的表达量和肌内脂肪含量与饱和脂肪酸、饱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关显著,莱芜猪H-FABP基因mRNA的表达量和肌内脂肪含量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关显著,与脂肪酸总量相关不显著,但是杜洛克猪则与此相反.莱芜猪和杜洛克猪肌肉H-FABP基因mRNA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和脂肪酸组成相关显著,该基因可作为莱芜猪肌内脂肪选育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9.
研究测定了莱州和肥城两地上市商品猪的宰前体尺性状、活膘及宰后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肥城和莱州商品猪的屠宰体重、体长、体高、腹围、胴体直长、屠宰率、胴体瘦肉率、皮脂率和肉质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其中,肥城商品猪屠宰体重和胴体瘦肉率较高,分别比莱州商品猪高4.18%(P〈0.05)和3.52%(P〈0.01);莱州商品猪pH、肉色和大理石纹都较高,分别比肥城商品猪高4.29%(P〈0.01)、21.28%(P〈0.01)和86.76%(P〈0.01);失水率以莱州商品猪较低,比肥城商品猪低38.78%(P〈0.01)。  相似文献   
30.
试验选择屠宰体重100 kg、110 kg和120 kg左右的枣庄黑盖猪31头,依据体重分成3组,按照有关标准进行屠宰及胴体和肉质性状测定,分析了屠宰体重对枣庄黑盖猪胴体和肉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屠宰体重对枣庄黑盖猪的部分胴体和肉质性状有显著影响。随着屠宰体重增加,胴体直长、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显著增加(P0.05),游离水分显著降低(P0.05)。背膘厚、板油与肾脏重、皮肥肉率、大理石纹评分、肌纤维直径和剪切力表现出随屠宰体重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瘦肉率、滴水损失和失水率表现出随屠宰体重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他指标变化趋势均不明显。文章为枣庄黑盖猪胴体和肉质性能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确定其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