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4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3篇
  40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基于DNDC模型的冬小麦?夏玉米农田滴灌施肥优化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滴灌施肥是一种具有节水、节肥等优点的水肥一体化田间管理措施,然而其对N2O排放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针对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方式—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优化设计适宜的滴灌施肥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方法】在山东桓台冬小麦?夏玉米典型农田上设置试验,进行不同灌溉系数和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农田土壤N2O排放和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根据田间实测数据对DNDC模型进行校正和验证,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定量评估滴灌施肥对N2O排放的影响,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N2O减排效果和经济效益,最终提出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的优化滴灌施肥措施。 【结果】DNDC模型具备模拟滴灌施肥一体化管理措施下冬小麦、夏玉米生长情况和产量的能力,模型校正后能较好地模拟滴灌施肥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N2O排放特征。在田间试验筛选出的最佳滴灌量和施氮量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滴灌量、施氮量以及玉米季施氮次数、施氮时间模拟情景,经过模型情景模拟最终筛选出的最优滴灌施肥措施是冬小麦季分4次滴灌施肥,滴灌量130 mm,随水施N 189 kg/hm2,夏玉米避开雨季分4次滴灌施肥,滴灌量19 mm,随水施N 231 kg/hm2。该模型模拟出的最优措施能够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基础上比田间试验筛选出的最佳滴灌和施氮量处理减少16%的N2O排放。 【结论】与当地习惯漫灌撒肥措施相比,优化后的滴灌施肥管理全年共节水58.6%、减氮30.0%、减少50% N2O排放,同时净收益增加了1336.41元/hm2,增加投资部分的收益率为230.34%,远大于部分预算法中100%的新技术采用标准。研究结果可为滴灌施肥技术在华北农田推广应用提供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22.
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河滩地的经营与治理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自然概况及河滩地经营现状出发 ,提出了该区河滩地治理开发的大致框架、发展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23.
防护林科学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收集和分析近 10a来国内外有关防护林学术会议资料、发表论文以及科研成果基础上 ,结合我国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 ,对近 10a防护林科学的主要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阐明了过去研究的重点和薄弱环节 ,并提出未来 10a内我国防护林科学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为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 ,推动防护林科学进步 ,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4.
嫩江流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试验区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嫩江流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试验区内各林种进行科学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实施和对该试验区农、林、牧各业的系统调查,以及多年、多点、多因子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该试验区生态、经济效益显著,其中,在降低水土流失方面,地表径流量、含沙量和冲刷量分别降低42.32%、12.77%和45.19%;在改良土壤方面,土层厚度提高141.86%,土壤含水率提高36.93%,土壤容重降低16.79%;活立木总价值6056.27万元,人均占有2.73万元,农牧业年均纯利润达830.65万元,人均纯收入3742.95元,该试验区为同类地区江河流域治理提供了样板。  相似文献   
125.
在温室条件下,用不同质量百分数的盐溶液(0.05%、0.10%、0.30%、0.50%、0.80%、1.00%)浇灌1 a生四翅滨藜扦插容器苗,测定苗木的有关生理指标和苗高,同时测定土壤含盐量,研究其抗盐性.结果表明,不同盐协处理的四翅滨藜苗木的水分生理指标、光合作用生理指标以及叶绿素含量与质膜透性等均未受到明显影响,苗木生长正常,即使在土壤含盐量高达1.48%的状况下,苗木生长也未受到影响.四翅滨藜具有极强的抗盐能力,建议在吉林省西部地区有计划地扩大四翅滨藜的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26.
长期施肥下黑土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基于东北黑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黑土活性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措施的影响下土壤有机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撂荒处理(CK0)土壤有机质较初始值提高了35.62%;单施化肥处理有机质提高最小,为10%~15%;其次为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20%;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土壤有机质提高效果最显著,为66.38%~92.13%。黑土活性有机质分布规律为高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低活性有机质分别占有机质含量的3.80%~10.28%、1.59%~12.32%、8.71%~27.45%。以撂荒处理为参考土壤,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高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高于参考土壤;氮磷钾肥配施处理(NPK)高活性有机质及其高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与参考土壤较为接近;单施氮肥处理(N)、施用氮肥和磷肥处理(NP)、施用氮肥和钾肥处理(NK)、施用磷肥和钾肥处理(PK)高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及总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均低于参考土壤。采用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提高黑土活性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具有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7.
为了明确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条件下华北旱地春玉米农田N2O周年排放规律、影响因素及其净温室效应,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相结合的方法,对单施化肥(NPK)、有机无机肥料配施(50%M+50%U)、单施有机肥(M)、对照(CK)等处理的春玉米农田N2O排放情况进行了周年监测,并对DNDC模型进行验证,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定量评价了不同施肥处理的净温室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处理N2O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通量变化范围是-17.56—157.25μg·m2·h-1,在非生长季观测到明显的N2O排放峰,最大排放通量为83.85μg·m2·h-1。NPK、50%M+50%U、M、CK处理周年累计排放量分别为1.49、1.20、0.82、0.61kgN·hm-2·a-1,非生长季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年总排放量的40.6%、59.2%、61.7%和60.7%,非生长季N2O排放不容忽视;在整个周年观测期内,当土壤水分含量介于19%-37%之间时,各处理下的N2O通量同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考虑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平衡和温室气体排放,经过DNDC模型模拟表明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净温室效应减少33.5%,可以达到在保持产量的基础上“减排”和“固碳”的协同效果。上述研究结果为有机无机肥料合理使用以及旱地农田“稳产、减排、固碳”相协调施肥技术的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8.
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的出现和基因分型技术平台的发展使在猪上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成为现实。本研究以大白猪(Sus scrofa)×民猪(S.scrofa)F2设计资源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公司猪SNP60K分型芯片技术,开展胴体瘦肉量(LMW)GWAS研究,寻找与瘦肉量相关的遗传变异。所有F2代个体在达到(240±7)d日龄时进行屠宰测定。对分型后的355头F2个体,采用基于混合模型及回归的快速全基因组关联及基因组控制法(GRAMMAR-GC)方法进行GWAS分析,结果获得14个在染色体水平与瘦肉量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P<9.63e-06,SSC1;P<2.37e-05,SSC2;P<1.56e-05,SSC14)。其中2个SNP位点ALGA0010777和ALGA0010788分别位于1号染色体上285030256和285276856bp处;10个SNP位点都位于猪2号染色体末端,可能与已发现的瘦肉量基因突变位点IGF2-intron3-G3072A紧密连锁;2个SNP位点ASGA0065444和ASGA0065455位于14号染色体上99627980和100078535bp处。本研究为猪的瘦肉量性状提供了显著关联SNP位点,预测了新的候选基因。初步阐释了中外猪种瘦肉量性状巨大差异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了基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29.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农防林针叶树新品种的引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农防林树种较为单一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按照气候相似论及品种同源性理论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常绿针叶树品种17个,历经40余a定点试验,从生长发育、抗逆性及适宜性等方面进行了长期观测。结果表明:国外引进的10个品种先后3次在6个地点试验,因不能适应该区严寒、干旱的气候条件而在苗期即被淘汰。国内的7个品种中东宁赤松、长白松、兴凯湖松、红松在该区从播种育苗到试验造林获得成功。从生长特性看,其生长速度为兴凯湖松>樟子松≥红松>长白松>东宁赤松;抗逆性上,东宁赤松最弱,其余3个品种与樟子松稍有差异;从生长特性及树种特性上看,兴凯湖松、长白松较适宜作为农防林树种,红松作为农防林则还需进一步驯化。  相似文献   
130.
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当前推进中国农业生态化转型、实现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具有重要意,而科学评估现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了解其再利用的物质循环导向十分必要.在运用归纳演绎法梳理承德市当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为其今后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研究认为,承德市农业废弃物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