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7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篇 |
农学 | 14篇 |
基础科学 | 7篇 |
10篇 | |
综合类 | 57篇 |
农作物 | 9篇 |
水产渔业 | 6篇 |
畜牧兽医 | 49篇 |
园艺 | 3篇 |
植物保护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9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采用体外发酵,研究了不同发酵豆粕饲喂仔猪粪样对日粮发酵的影响。以仔猪日粮作为底物,仔猪粪样作为接种物进行体外发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粪样B对日粮进行发酵后显著提高了干物质消失率、粗蛋白降解率和微生物蛋白量(P<0.05),有利于丁酸的产生。粪样A对日粮进行发酵后显著降低了吲哚的产生(P<0.05),显著提高了粪臭素的产生(P<0.05)。日粮B经发酵后,TVFA和乙酸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结果提示:发酵豆粕B有利于增加微生物的发酵活性,发酵豆粕A饲喂仔猪后利于肠道微生物产生粪臭素。 相似文献
73.
74.
75.
王潇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1):46-49
根据相关反馈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了基于简单向量距离分类方法的文本分类反馈学习技术,给出了具体实现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反馈学习能明显提高分类能力. 相似文献
76.
两个小麦甲基结合蛋白基因cDNA全长克隆及其在种子中的表达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麦甲基结合蛋白基因TaMBD1和TaMBD6的序列特征及其在种子形成和萌发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探讨小麦种子形成及萌发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积累资料。【方法】利用RACE技术进行cDNA全长克隆,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克隆基因的编码蛋白特性,并通过半定量RT-PCR分析克隆基因在小麦种子不同发育阶段及萌发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获得了小麦甲基结合蛋白基因TaMBD1和TaMBD6的cDNA全长,可分别编码193和187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TaMBD1和TaMBD6均包含有典型的甲基结合域,TaMBD1还包含1个CW型的锌指结构域。三维结构分析显示,TaMBD1和TaMBD6均可形成由β-折叠、α-螺旋及C-端扭曲共同构成的特定夹层结构。表达特性分析表明:TaMBD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一直保持有较高水平的稳定表达,而在萌发过程中呈现出有规律的表达动态,即胚中的表达量逐渐增强,胚乳中的表达量却逐渐减弱;TaMBD6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趋势,以开花后15 d时表达量最高,但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却未检测到其表达。【结论】首次克隆了小麦甲基结合蛋白基因TaMBD1和TaMBD6的cDNA全长,这2个基因的编码蛋白均包含有与DNA互作的典型功能域;通过对这2个基因在种子发育及萌发过程中的表达特性分析表明,TaMBD1在小麦种子的发育及萌发过程中均发挥重要调控功能,而TaMBD6仅与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小麦种子形成和萌发过程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7.
78.
转TPSP融合基因小麦植株的获得及抗旱性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育抗旱小麦新材料,在构建舍大肠杆茵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基因(otsA)和海藻糖-6磷酸磷酸酯酶基因(otsB)融合基因TPSP的表达栽体pBS-ATPSP的基础上.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对小麦品种豫麦34和豫麦18进行了遗传转化.两个品种共处理2 495朵小花,获得T0代种子1 611粒.两个品种分别获得T1代小麦植株857和659株,经PCR鉴定转基因植株分别为11株和7株.通过半定量RT-PCR技术对4个T2代转基因株系中融合基因TPSP的表达分析显示,3个株系中TPSP基因受水分胁迫而诱导表达,其中2个株系在温室进行的干旱胁迫鉴定中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79.
纤维素酶在畜牧业、饲料工业、生物技术和生物能源利用方面均有广泛应用。纤维素酶基因工程作为研究的重点,可以提高酶产量和稳定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pMG36e载体,成功构建出具有双筛选标记的外分泌表达纤维素酶的食品级重组质粒,完成载体构建;然后将该质粒转化到粪肠球菌19855株并实现基因表达,经测定,分泌的纤维素酶活力为0.92 U/mL。该研究结果为后续食品级工程菌的进一步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0.
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和氯虫苯甲酰胺在龙眼上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龙眼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和氯虫苯甲酰胺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检测方法。于2018年进行了1年6地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和氯虫苯甲酰胺在龙眼上的规范残留田间试验,研究了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和氯虫苯甲酰胺在龙眼上的残留行为。样品用乙腈提取,以N-丙基乙二胺 (PSA) 净化,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氯虫苯甲酰胺在龙眼全果和果肉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3%~103%和87%~9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3%~8.7%和3.3%~6.3%;定量限均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显示:22.4%螺虫乙酯悬浮剂以有效成分60 mg/kg、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以有效成分50 mg/kg施用2次,间隔7~10 d,于末次施药后14 d取样测定,螺虫乙酯和氯虫苯甲酰胺在龙眼全果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30~1.14和0.06~0.29 mg/kg,在果肉中的残留量分别为 <0.05和 <0.01 mg/kg。研究结果可为指导这两种农药的田间安全合理使用及制定其在龙眼上的最大残留限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