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8篇
园艺   1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优势畜种--牦牛的种质特性,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为试验基点,探讨了在完全放牧条件下,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实际称重,采集循环血样,分析了血液17种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在分子标记层次,以欧洲15个普通牛品种的有关资料为参照,比较研究了大通牦牛群体、甘南牦牛群体和3头野牦牛的13种微卫星座位的变异,揭示了大通牦牛群体遗传结构,为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二)大通生长牦牛13种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研究血液化学成分含量受体内平衡机制的调控,这种机制无疑又受遗传的调节,一般变异范围较小.但机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严峻的逆境下,平衡态会出现偏移,导致血液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因此,其中部分化学成分含量可用作监测家畜营养供给或实施间接选种的指示性状.该研究首次对大通牦牛5~15月龄、17~27月龄和29~39月龄3个年龄段(G1、G2和G3)的13种生化指标总蛋白(Total protein)、白蛋白(Albmin)、球蛋白(Globulin)、甘油三脂(Trglyceride)、胆固醇(Cholesterol)、血清尿素氮(Serum urea nitrgen)、肌酐(Creatinine)、尿酸(Uric acid)、血清钙(Serum cacium)、血清磷(Serumphosphate)、血清氯(Serum chlorine)、血清钾(Serum potassium)和血清钠(Serum sodium)等进行了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13种生化指标测定值在报道的牦牛与普通牛相关研究范围以内.生长牦牛不同性别间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月份-季节间差异明显.除血清Na和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值在G1、G2和G3组牛间无差异外,其余生化指标表现出显著(P<0.05)或极显著的差异(P<0.01),并基本呈现有序的排列,总蛋白、肌酐和血清钙表现为G3>G2>G1,而甘油三脂、胆固醇和血清磷则以G1为高.在月份-季节间,生化指标如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血清钙和血清磷等在9月份达最高水平,显示出与牧草营养供给的同步性.血清尿素氮在7月份最高,是高寒草地牧草蛋白质营养供应丰富,牦牛快速补偿生长的标志之一.血液生化指标随草地牧草营养物质变化而表现出相应的升高或降低、以及体重和日增重与血清蛋白质、血清尿素氮和甘油三脂等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提示生长牦牛的营养物质供给远没有达到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充分表现的限度,血液生化成分在一年的大多时期处于低水平的不稳定的平衡态中,是牦牛生产性能低下的重要标志.牦牛在1~5月份间的饲草供给绝对不足期,依据生物系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原则,实现营养物质的再循环,或降低细胞代谢水平以保存体内积蓄维持生存.从血清总蛋白、尿素氮和甘油三脂在7月份便达到全年最高水平,反映了在这一时期机体细胞蛋白质、脂类代谢十分旺盛,因而,牦牛暖季生长"抓膘"(包括补偿生长和正常生长)非常迅速.血清蛋白、尿素氮、甘油三脂和Ca含量是与牦牛生长发育有关的重要的指示性状.生长牦牛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的平均值为1.236±0.234,比普通牛一般小于1为高,是耐寒动物的标志.从血液生化指标动态揭示了牦牛适应高寒牧区生态环境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103.
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优势畜种--牦牛的种质特性,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为试验基点,探讨了在完全放牧条件下,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实际称重,采集循环血样,分析了血液17种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在分子标记层次,以欧洲15个普通牛品种的有关资料为参照,比较研究了大通牦牛群体、甘南牦牛群体和3头野牦牛的13种微卫星座位的变异,揭示了大通牦牛群体遗传结构,为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四)大通牦牛、甘南牦牛微卫星变异的比较研究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动物遗传学会(ISAG-FAO)推荐的13种普通牛种的微卫星标记、以已分型的15个欧洲普通牛品种的相应资料作参照,研究了大通牦牛(青海环湖型)、甘南牦牛(青藏高原型)和3头野牦牛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牦牛的全部13种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或多或少与普通牛相应座位的等位基因分布发生重叠,说明两牛种在上述座位的侧翼碱基序列是较为保守的.与普通牛相比,两个牦牛群体的所有座位同样显示了高度多态性.每个座位等位基因数的范围为4~8个,平均5.462个,略低于普通牛平均数6.515个,可能与对普通牛微卫星的选择有关.在两个牦牛群体间,等位基因片段范围、高频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等非常相似.两个牦牛群体的观察基因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639和0.665,与其无偏期望基因杂合度平均值0.676和0.651相近.除HEL5(2个群体类型)和BM1824(环湖型)座位外,其余座位皆处于哈德-温伯格平衡状态.两个牦牛群体的Nei's标准遗传距离Ds等于0.032 4,这一数值甚至比15个欧洲普通牛品种中最小的两个品种的标准遗传距离Ds(0.0662)还小一半.在检测的13个座位中,3头野牦牛共发现42个等位基因,野牦牛的等位基因在大通牦牛群体中平均有92.1%的分布,在甘南牦牛群体中有84.7%的分布.上述结果表明,核基因组微卫星层次的遗传变异比线粒体DNA的遗传变异更丰富.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反映了现在的家牦牛,依然是一个培育程度很低的"自然群体",牦牛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产生的遗传变异较为保守,频繁的基因交流、较大的畜群规模和随机交配方式,能使群体产生遗传差异的漂变作用难以发挥,是导致牦牛群体间遗传结构较为相近,遗传距离较小的主要原因.通过对13个微卫星座位的研究分析,足以揭示出牦牛与普通牛的种间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04.
我国现有牦牛约1 300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85%以上,堪称"牦牛王国".为了提高牦牛群体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我们在牦牛本品种选育过程中,试用了野、家牦牛杂交,现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5.
运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分析指出了牦牛角性状是受常染色体上一对呈显、隐性的等位基因控制.就育种群而言,无角母牛中,约有70%的个体角性状的基因型处于Pp杂合状态.作为核心群的遗传特征,其个体的体表主体毛色多为黑灰色;唇、鼻、眼睑多为灰白色;背部多有明晰可辨的、深浅不一的灰色背践;鬐甲略高,胸宽而深,腹大而不下垂,四肢无毛而显高.据此,提出了新品种形成后的体型外貌标准,并对核心群的体型外貌给于总体评分,为加速新品种的形成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6.
对生长牦牛(0.5~3.5岁)的血液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CREA)、血钙(CA)、无机璘(IP)和对血液生长激素(GH)、三碘甲状腺素(T3)、四碘甲状腺素原(T4)、胰岛素(INS)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分析,同时跟踪测定了生长牦牛的体重和放牧草场牧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所测血液生化指标和激素的季节性变化达极显著水平(P<0.01)或显著水平(P<0.05),同一季节内各年龄阶段间差异主要表现在A组(0.5~1.5岁)与B组(1.5~2.5岁)和C组(2.5~3.5岁)之间,B组与C组间无显著差异.各组牛的体重增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5~9月增重显著,1~5月减重显著,五月为生长牦牛减重转入增重的临界月.体重与血液TP、ALB、CREA、T4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生长牦牛的物质代谢系统在2~3岁已趋于稳定和完善,能适应高寒草原上终年放牧的生态环境.血液生化指标和激素都与牧草的季节性变化相一致.血清T4、TP、CREA可作为2岁以上放牧牦牛营养状况的监控指标.牦牛的体重季节性变化依牧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变化而转移.  相似文献   
107.
第一部分大通牦牛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增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优势畜种--牦牛的种质特性,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为试验基点,探讨了在完全放牧条件下,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实际称重,采集循环血样,分析了血液17种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在分子标记层次,以欧洲15个普通牛品种的有关资料为参照,比较研究了大通牦牛群体、甘南牦牛群体和3头野牦牛的13种微卫星座位的变异,揭示了大通牦牛群体遗传结构,为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一)牦牛生长发育规律及体重增长模型生长牦牛的体重增长规律受高寒牧区牧草营养物质四季供给极不平衡的影响,在体成熟前,表现出暖季体重快速增长,冷季体重又逐渐损失,最终呈现体重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增加的周期性规律.1头牦牛从出生后生长至37月龄,体重平均增长158.7 kg.但在经历的三个冷季,其体重损失达67.0 kg,占增重的42.2%.对3胎以上的3个连续年龄段的G1、G2和G3组生长牦牛(分别为初生~13月龄、13~25月龄和25~37月龄)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牛不同,生长牦牛从初生~37月龄,公牛与母畜间的体重未表现明显的差异.G1组牛从初生~11月龄,由于随母哺乳和生长发育较快的固有的生物学特性,体重一直保持增长,只是在13月龄断乳后的牧草极度匮乏期,才略下降0.5 kg.在一年3~4个月的暖季,G2、G3组牛体重分别增长68.9 kg、56.9 kg,日增重分别达561 g和463 g.在约8个月的冷季枯草期,两组牛体重损失基本相同,为33 kg.表明随着年龄增长,生长牦牛暖季增重速度逐渐下降.因此,在高寒牧区应推广季节性畜牧业,将淘汰牦牛的屠宰、出售年龄提前到2.5~3.5岁.从出生至37月龄,牦牛体重增长有3个峰值,应采用3个数学模型组合表述这一生长期牦牛体重Y依月龄X变化的生长发育规律性Y1=8.012+13.543x-0.629x2适于描述初生~13月龄的生长曲线;13~25月龄和25~37月龄的生长曲线分别由Y2=-359.687+49.977x-1.249x2和Y3=-833.339+63.772x-1.019x2描述.回归系数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0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食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籽粒香甜、营养丰富的糯玉米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白糯2号”经河南省大面积种植,表现突出。本文从选地、播种、科学管理诸多方面阐述了鲜食甜糯玉米实行无公害栽培,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高其商品性的重要措施。希望对广大种植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9.
在自然情况下豆科作物也能产生根瘤菌 ,但根瘤形成的晚且固氮能力弱。在目前栽培水平下通过改善根瘤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可有效增加根瘤的数量和活跃程度 ,提高根瘤的固氮能力 ,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具体措施如下。1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包括根瘤菌在内的各种土壤微生物的培养基 ,根瘤菌数量是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而增减。因此 ,增施有机肥料是提高根瘤菌数量的基本措施。生产上已证实 ,豆科作物当年当季亩施有机肥 30 0 0~ 40 0 0kg ,其根瘤菌数量可增加 1 .5~ 2倍 ,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加。2 增施磷钾肥料豆科作物除早期需…  相似文献   
110.
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5.0显示评判引物质量重要信息,通过对扩增鸡脂蛋白脂酶基因第1、第3和第4外显子引物的PCR-SSCP凝胶电泳结果对比,分析这3对引物的重要参数如GC含量以及二级结构等对扩增效果的影响。电泳结果显示,第3对引物扩增相对容易,效果也最好,第4对居中,第1对最差,与引物设计软件给出的信息指标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