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27篇
综合类   22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广泛分布于西南丘陵区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油菜/玉米轮作下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紫色土微生物量碳、氮、磷和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以期为秸秆在农业生产上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秸秆直接还田(CS)、生物质炭还田(BC)、秸秆+促腐剂还田(CSD)和秸秆1∶1配施生物质炭还田(CSB)均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氮(SMBN)、磷(SMBP)含量,其中以CSD处理的微生物量碳、磷最高,分别比CK(单施化肥)增加了46.32%,94.09%;CSB处理的微生物量氮最高,其次为CSD处理,分别达到了104.47,104.14mg/kg。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而言,除BC处理外,其他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提高了63.26%~189.46%,其中CSD处理最高,达72.74mg/kg;与CK处理相比,秸秆不同还田方式显著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但4种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磷(DOP)均有提高,特别是CSD处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磷的提高效果最佳。与CK处理相比,秸秆不同还田方式降低了土壤DON/TN,但有效提高了SMBC/SOC(除BC处理),其中CS和CSD处理的提高效果显著,同时CSD处理的DOC/SOC和SMBN/TN值最高,分别达到了0.49%和7.66%。秸秆不同还田方式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与CK处理相比,各处理的油菜和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3.37%~7.01%和1.49%~3.92%,其中以CSD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因此,油菜/玉米轮作下西南丘陵山区紫色土最优的秸秆还田方式为秸秆+促腐剂还田,该还田方式下活性有机质含量最高,有利于提高土壤生产力。  相似文献   
32.
<正> 犊牛肠便秘是一种常见病,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笔者试用腹部按摩疗法治疗,收到满意的效果。此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实,安全迅速的特点。  相似文献   
33.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植烟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Matlab7.0环境下,根据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和方法,以重庆市彭水县植烟土地的实测数据及评价标准构建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模型训练及样本评价;在ArcGIS技术支持下,进行不同尺度土地适宜性评价及精度检验.结果表明:采用最近邻聚类学习算法选取聚类中心,模型具有较强非线性处理能力和逼近能力,并具有学习时间短,网络运算速度快,性能稳定等优点;通过模型评价结果和检验值的验证,发现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评价土地适宜性,具有评价精度高,使用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因此可望将其用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分类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34.
采用平衡法研究了含硅熔渣对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结果表明,熔渣对磷的吸附量随着加入液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速率逐渐减缓。然而,随着磷吸附量的增加,吸附态磷解吸率逐渐减小,且不同类型熔渣由于化学组成不同吸附与解吸能力也不同。与水溶液相比,尿素、氯化钾和尿素+氯化钾处理能明显降低熔渣对磷的吸附,同时增加吸附态磷解吸率,其中以尿素影响作用更大。熔渣粒径越小,对磷的吸附越强,而对吸附态磷的解吸越弱。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能很好地拟合吸附曲线,其r值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方程参数K、MBC、a、b值都能很好地反映吸附特征。因此,利用含硅熔渣作为硅肥改良土壤或者生产含硅多元复肥,应考虑熔渣对磷的固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5.
本研究以三峡库区王家沟小流域为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种植常规玉米为对照(T1),利用2015年5-8月自然降雨采集的地表径流样品,研究了黑麦草(T2)、墨西哥玉米草(T3)、大力士甜高粱(T4)三种牧草对三峡库区旱坡地氮磷流失的影响,为三峡库区种植结构调整及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3种牧草均能显著减少径流及泥沙中的氮磷养分流失量,以墨西哥玉米草效果最佳;降雨造成的氮磷养分流失以泥沙为载体为主要流失途径,占总氮、总磷流失量的76.34%~79.97%和81.69%~83.90%;黑麦草、墨西哥玉米草的生物量及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分别为玉米处理的4.45、1.52倍和4.89、1.53倍,种植4种植被的养分截存效果表现为T2、T3>T4>T1。考虑到养分截存效果及饲用经济效益,三峡库区旱坡地应优先选择种植墨西哥玉米草,其次选择黑麦草,代替传统的玉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6.
生物质炭与秸秆配施对紫色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富华  黄容  高明  王子芳  田冬 《土壤学报》2019,56(4):929-939
以油菜/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生物质炭、秸秆(BC:8 000 kg·hm~(-2)生物质炭、CS:8 000 kg·hm~(-2)秸秆、0.5BC:4 000 kg·hm~(-2)生物质炭、0.5CS:4000kg·hm~(-2)秸秆、BC+CS:4 000 kg·hm~(-2)生物质炭+4 000 kg·hm~(-2)秸秆)与化肥配施对紫色土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及有机碳在各粒级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有机物料及为紫色土培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与对照(CK)相比,秸秆、生物质炭还田(除0.5BC处理外)均能提高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降低0.053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同时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R_(0.25)),其中只有CS处理达到了显著水平,且随着秸秆施用量增加,效果越显著。CS+BC处理则能显著提高0.25~2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2)除CS处理,其他各处理较CK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其中BC和CS+BC处理分别提高了45.55%和44.45%(P0.05),效果优于单施秸秆处理,且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呈增加趋势。对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而言,各处理的团聚体有机碳主要分布在0.053mm和2mm粒级团聚体中;BC处理较其他处理能提高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其次为CS+BC处理。(3)通过计算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发现,各处理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主要分布在0.25~2 mm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其中仅CS处理显著提高了2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较CK提高了53.53%;CS+BC、0.5BC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增幅为26.20%,48.63%。(4)秸秆和生物质炭还田能提高玉米和油菜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其中CS、BC、CS+BC效果较明显。总之,秸秆与生物质炭配施是改善紫色土结构和提升碳水平的较优培肥措施。  相似文献   
37.
【目的】稻田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耕作方式和水分管理措施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垄作直播方式是一种新型节本增效的水稻种植方式,探索稻田垄作直播下垄沟水分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丰产减排稻作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方法】以2019—2021年垄作直播方式下的水稻-萝卜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传统淹水沟灌(TFI:水分高于垄面约5 cm)、控制沟灌1(CFI1:水分低于垄面约5 cm)、控制沟灌2(CFI2:水分低于垄面约10 cm)、控制沟灌3(CFI3:水分低于垄面约15 cm)4个处理,采取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水稻-萝卜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全球增温潜势,同时测定水稻产量、土壤还原性物质、铵态氮和硝态氮等指标,明确既能减少全球增温潜势(GWP)又能增加作物产量的最佳灌水模式。【结果】综合3年试验结果,与TFI处理相比,控制灌溉能显著降低水稻季CH4累积排放量22.81%—78.47%,其中CFI3效果最显著;CFI2处理显著增加水稻季N2O累积排放量20.45%—59.90%,CFI3...  相似文献   
38.
为厘清中国西南典型丘陵山区的耕地非粮化态势和提供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地理探测器、主成分分析和K均值聚类等方法探究重庆市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并划分驱动类型。结果表明:2011—2020年,重庆市耕地非粮化率由37.51%上升至42.87%,中度非粮化和高度非粮化区县共增加了14个;空间聚集程度加深,高高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各区县距中心城区距离是耕地“非粮化”主要的驱动因子,各因子交互作用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各区县距中心城区距离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两因子交互对非粮化空间格局的解释力最强。重庆市非粮化驱动类型可以分为农业生产支持型、区位经济引导型、农业生产弱化型三类,且分区结果与重庆市“一区两群”规划一致。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耕地非粮化分区管控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山地、丘陵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9.
为科学规划区域内的种植与养殖结构,减少畜禽粪污等农业污染源,进一步为重庆市农牧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氮养分平衡法,测算了重庆市各区县的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主要作物的氮养分总需求量为557 487 t,其中蔬菜及食用菌的氮肥需求量最大(165 481 t).重庆市的土壤全氮平均质量分数处于相对较高的肥力水平(1.26 g/kg),施肥供给占比为35%,其中15个区县的施肥供给养分占比值可达45%.重庆市主要作物的粪肥氮养分需求总量为286 177~343 412 t,不同区县的主要作物粪肥养分需求总量分布不均.当粪肥中氮素当季利用率为25%~30%时,重庆全市的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为4 088.24~4 905.89万头猪当量,其中蔬菜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最大,为1 213.52~1 456.23万头猪当量,其次为水稻和玉米.与重庆市实际存栏量相比,重庆市畜牧业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区域差异明显,重庆主城区、城口县、丰都县、璧山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较小,需要积极引导其从减少畜禽饲养量、改变粪污资源化利用方式等方面进行管控....  相似文献   
40.
水热对三峡水库消落带退耕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江  丁长欢  樊晶晶  连茂山  慈恩  王子芳  谢德体 《土壤》2016,48(6):1203-1209
采用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热条件对三峡水库消落带退耕稻田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培养温度(10、20和30℃)和4个水分梯度(40%田间持水量(WHC)、70%WHC、100%WHC和浅层淹水)。结果表明:1在66天培养期内,各培养温度(10~30℃)下,70%WHC、100%WHC和浅层淹水处理之间的SOC累积矿化量均无明显差异,其中10℃培养时40%WHC处理下的累积矿化量要显著低于70%WHC和100%WHC水分处理(P0.05),但与浅层淹水无明显差异,而20℃和30℃培养时40%WHC处理下的累积矿化量则要显著低于其他水分处理,表明相较于70%WHC的水分处理,40%WHC水分处理会抑制消落带退耕稻田SOC矿化,而高水分(100%WHC和浅层淹水)对SOC矿化则无明显促进和抑制作用。2在相同水分条件下,消落带退耕稻田SOC累积矿化量均随培养温度升高而增加。3高温下各水分处理之间的温度敏感性无显著差异,而低温下水分对温度敏感性有显著影响,低温浅层淹水处理下的Q10为2.33,显著高于40%WHC处理,与70%WHC和100%WHC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且随着温度升高,浅层淹水下消落带退耕稻田SOC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显著降低,而在土壤含水量≤100%WHC下则无明显变化。温度和水分均能显著影响SOC矿化,但二者无明显的交互效应。4双库一级矿化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水分和温度通过影响消落带退耕稻田土壤易分解有机碳含量和难分解有机碳的矿化速率,从而影响SOC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