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4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199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正>解景戎先生是安徽省合肥市人。1931年开始养蜂。他最早撰写的数篇文章曾在曾仙舟主编的《华北养蜂月刊》上发表。20世纪40年代,解先生又在《中国养蜂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文章。解先生对中蜂很有研究。解先生的蜂场命名为"锦萦养蜂场"。在建场初期,工作艰苦,经营惨淡。没有巢础——原先用的巢础是从上海和北京购买的,抗战期间,北京和上海沦陷,养蜂使用的巢础无从购买。解先生即亲手制作巢础,用石膏制成巢础模子,虽然稍微厚点,但毕竟能解决急需。后来合肥也遭沦馅,解先生的蜂场损失很大。  相似文献   
32.
在江浙地区,提倡新法饲养蜜蜂最负盛名、成绩最为优异并能与戚秀甫、徐受谦、吴小峰、郦辛农等诸位先贤同时并起,应该是江苏无锡荡口镇的华绎之先生。华先生对饲养蜜蜂特别热心,加上家庭很富裕,所以他在养蜂业上的创新事项很多,成绩也很卓著。  相似文献   
33.
张伯衡先生,是河北省新城县人,是一位很早就养蜂的老前辈。他的蜂场起名"北京兴农养蜂场"。他对华北蜂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当时他儿子张德田与曾仙舟为同一个时期的养蜂者。  相似文献   
34.
大约在人类半开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养蜂了。起初是捕猎野"蜂"而食,后来才知道食"蜜",最后到开始"养蜂"。这样过了几千年,到了商周以后,饲养蜜蜂的事业,便有了记载。由商周到满清灭亡、四千余年的帝制时代中,虽然蜜蜂由人类所养,其实人类对蜜蜂的"管"和"养",都是有名无实,只有极简单粗糙的管养而已。在饲养技术上、墨守成规,无所改进。  相似文献   
35.
王博亚先生,是河北省大名县人,名光照,是我国养蜂界年纪最高的一位人士。他比万广洲、章元玮和李振纲等老先生都还年长。他年轻时就读于"农业专科学校"及"家禽学校"。  相似文献   
36.
刘襄榖先生是江苏省江都县(即古扬州,为苏北重要商埠)人.在1934年间,刘襄榖先生在本县开始倡导新法饲养蜜蜂,经过他连年的大力宣传,才受到社会人士的关注.该县"扬州中学"和"生活学校"的唐、陈两位校长,接续先生的新法饲养技术,率先购买蜂群、巢础、蜂箱和蜂具,提供给学生们实习研究.从此以后饲养蜜蜂逐渐得到发展,当地农民也购买蜜蜂饲养.  相似文献   
37.
利用蜜蜂自身的生理特性,控制分蜂情绪,是完全可能的。具体办法是:华北地区是在最后一个蜜、粉源期间(如马豆秧、菊芋、荞麦花期),培育新王,交尾产卵。实际这种蜂王在越冬前,产卵并不多,就入冬了。这样的蜂王,不但越冬极为安全,到下一年的初春,开产也早,产量也高,能早成大群,能带动二十四框群势不发生分蜂。如果在越冬前再用强群包装过冬,到洋槐花期,虽然天气不正常,也照样可以高产丰收。这  相似文献   
38.
本国蜂经过用活框蜂箱改良饲养以后,产蜜量可以较用旧法饲养在土窝、木桶、竹笼里的提高好几倍,这说明本国蜂还有着无限的生产潜力。尽快地把士窝、木桶、竹笼里的本国蜂解放出来,是符合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养蜂生产的精神的,这也是养蜂者的光荣的政治任务。为了更好地饲养本国蜂,兹将笔者对本国蜂一些习性特点的了解介绍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39.
郦辛农先生是浙江绍兴人。在浙江绍兴他建起第一所养蜂场,和他的孩子一同经营,为绍兴地区的养蜂事业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当地群众经常到他的蜂场参观学习,向郦先生请教饲养方法,郦先生都认真详细地给他们讲解,得到当地群众的  相似文献   
40.
江西一刘庄     
刘庄先生是江西九江人。金陵大学专修科毕业,在江西省农业院第四农村服务处工作。他是三湖地区很有名的养蜂专家,也是当地首先倡导养蜂的人士。在当地任农事指导员。1934年,刘先生为该省农业院畜牧组代管20群意蜂,放置在三湖饲养做试验,试验的成绩很优良。附近的农民看到后十分羡慕,便纷纷要求到蜂场学习养蜂技术。由于农民学习养蜂的热情很高,来学习的村民很多。刘先生一个人应付不过来,幸好得到畜牧兽医部主任黄异生先生的帮忙,黄先生每天亲临三湖讲课半天,后来凌鼐先生也到蜂场帮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