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4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2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建国前,我国对柞蚕种质资源研究近乎空白。各地农家仅以柞蚕表现型为依据留种,自繁自育,形成了具有一定差异的地方种群。如山东的"客岭庄"、河南的"鲁山种"和辽宁的"云爱阳种"等,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品种,而且这些农家种性状表现驳杂、产量极不稳定。建国初期,为迅速扭转柞蚕生产的衰败局面,  相似文献   
22.
主成分分析法在柞蚕品种资源经济性状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柞蚕品种资源的性状进行评价和归类,有利于提高柞蚕品种资源鉴定的效率及育种亲本的合理、有效选择。对16份柞蚕品种资源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调查的16个主要经济性状选取出综合产量因子、茧丝效率因子、生命力因子和茧丝产量因子4个主成分,这4个主成分代表了16个主要经济性状信息总量的83.068%,其中包含有关茧丝性状的信息较多。基于4个主成分值的聚类分析,可将16份柞蚕品种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每个主成分在各类群的表现:综合产量因子为第1类群第2类群第3类群第4类群,茧丝效率因子为第4类群第2类群第1类群≈第3类群,生命力因子为第4类群第1类群第3类群第2类群,而茧丝产量因子在各类群的排列规律不明显。依据4个主成分对16份柞蚕品种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三里丝和定州1号排列前位。  相似文献   
23.
在柞蚕生产中,一般情况下雌雄比为1∶1,由于雌雄蚕的经济性状存在明显差异.近几年来,蚕业工作者一直将蚕的性别控制作为蚕丝学基础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1,2]。蛋白质是丝素、丝胶和绢丝物质的重要组分,是茧质优劣和茧层率高低的主要生化指标,5龄雌雄蚕的血液蛋白含量的差异,直接影响到雌雄茧全茧量、茧层量  相似文献   
24.
利用杂交技术育成异血统多丝量多元杂交种"多元多丝1号".其单蛾产卵量春296粒,秋246粒,比"柞蚕9号"增产10%以上,茧层率超过13%;鲜茧出丝率7.26%;百粒茧纤维量102.61g.属抗逆、优质、高产型品种.该品种的育成技术使多丝量品种从繁种到生产多次充分利用杂种优势,改善了多丝量纯种难繁、产卵量低的弱点,为今后的多丝量品种推广应用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介绍了我国柞蚕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同桑蚕及生丝绢纺等行业与地方标准作比较,分析了柞蚕标准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我国柞蚕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6.
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的方法,在DNA分子水平上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化性的71个柞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从14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8条可稳定扩增条带的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92条多态性条带,占总扩增带数的29%;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简称UPGMA)聚类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构建了71个柞蚕品种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各个地区与不同化性的柞蚕品种之间亲缘关系没有明显区别,遗传类型相互混杂。  相似文献   
27.
柞蚕不同品种酯酶同工酶的特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柞蚕酯酶同工酶不同品种间的特异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酯酶同工酶在柞蚕品种间表现很强的特异性。组平均法聚类结果表明:33个品种可分为5个大类,印度引进品种in981与其他各品种遗传距离最远,表明了其较远的亲缘关系。其他各品种按亲缘关系远近各自聚成一类。各品种与其母系亲本更多地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所以在杂交育种亲本选择过程中,应优先注重对母系亲本性状的选择。部分品种在系统分离育种过程中来自亲本的部分性状逐渐弱化,而某一特定性状得到加强,与其亲本间表现出较远的亲缘关系。柞蚕中肠酯酶同工酶品种间活性差异也比较大。茧层率较高的几个品种如多丝3号、多丝4号,三里丝、方山黄等在相对迁移率0.75位置均表达一条活性较强的酶带,其他品种此位置的酶带或者不表达,或者活性比较低。  相似文献   
28.
在昆虫的免疫防御系统中,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起着主导性作用。采用RACE方法克隆了柞蚕的模式识别受体——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的基因ApβGRP(GenBank登录号:JN880424)。序列分析表明:ApβGRP含有1 47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90个氨基酸;ApβGRP属于分泌型蛋白质,N端有17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具有βGRP保守性的糖苷水解酶活性结构域(Glyco_hydro_16)。系统进化分析显示ApβGRP与家蚕的βGRP-3属于同一个分支,序列相似度为71%。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柞蚕蛹经4种微生物(革兰阳性菌Bacillus subtilis、革兰阴性菌Escherichia coli Top10、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真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303-1A)诱导处理后,ApβGRP在蛹体表皮、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均明显上调表达,但在生殖腺内的表达则无明显变化,该基因在中肠内仅被革兰阳性菌及真菌诱导上调表达,并且该基因对真菌的应答表达最显著,显示ApβGRP经不同微生物诱导后的表达水平以及在蛹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推测ApβGRP因具有糖苷水解酶活性结构域能水解病原体的多糖,所以可以通过与微生物表面相关分子模式的结合而识别多种微生物,并调控相关的免疫通路,在柞蚕免疫系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9.
柞蚕(Antherae pernyi)以体色作为育种选择标志以及品种命名和类群划分依据,这是柞蚕育种区别于家蚕(Bombyx mori)育种的特点之一.柞蚕体色不仅与形态发育有关,还与适应性、抗逆性、抗病性、外观品质、营养物质种类和含量等紧密相关.然而,柞蚕体色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严重滞后于体色育种应用.文中从幼虫体色及其演变、幼虫体色遗传、蛹色和蛾色、体色与抗性、体色形成机制等5个方面对柞蚕体色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并提出了柞蚕体色研究展望.柞蚕体色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不仅可以解析柞蚕体色多样性的形成机制,还可以为抗逆、抗病、品质、营养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
野外放养柞蚕常受到高温环境胁迫,研究柞蚕对高温的应激反应和耐受性机制,有利于科学评价柞蚕种质资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调查柞蚕5龄幼虫经39℃、42℃、45℃高温胁迫1~3 h后的热应激行为表现、恢复能力和转室温饲养48 h的死亡率,结果均表现出随温度的升高与胁迫时间的延长,蚕体热激反应加剧、恢复能力降低和死亡率升高的趋势。对3个高温胁迫试验组的柞蚕5龄幼虫,每隔0.5 h取脂肪体提取RNA并逆转录合成c DNA,经qRT-PCR检测热激蛋白基因Ap HSP70与Ap HSP90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高温胁迫后幼虫的Ap HSP70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幼虫(53~777倍),39℃与42℃胁迫试验组幼虫在处理期间该基因的表达均逐步上调至峰值后再下降,其中42℃胁迫试验组幼虫在处理1.5 h时该基因的表达即达到最大值,基因表达量变化差异更为显著,45℃胁迫试验组幼虫在处理初期该基因的表达快速上调后再缓慢下降;高温胁迫后幼虫Ap HSP90基因的表达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幼虫(6~45倍),其中42℃胁迫试验组幼虫在处理2 h时该基因的表达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下降。研究结果初步揭示Ap HSP70与Ap HSP90基因可能在柞蚕幼虫对高温胁迫的适应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