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0篇
  12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55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配施有机肥减氮对川中丘区土壤微生物量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通过田间减施氮肥试验,设置减氮20%+不施有机肥(N_1O_0),减氮20%+普通有机肥(N_1O_1),减氮20%+生物有机肥(N_1O_2),减氮40%+不施有机肥(N_2O_0),减氮40%+普通有机肥(N2O1),减氮40%+生物有机肥(N_2O_2)处理,以不施肥(CK0)和全氮100%(N_(100))为对照,研究配施有机肥减氮对川中丘区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玉米生产减氮增效提高玉米氮素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减少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含量逐渐降低,较N_(100)相比,N_1O_0、N_2O_0分别吐丝期微生物量碳降低25.6,35.08mg/kg;大喇叭口期脲酶降低11.1%和14.1%;蔗糖酶降低30.4%,97.1%;产量降低921.98,1 719.62kg/hm~2。配施有机肥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含量和玉米产量。与N_1O_0相比N_1O_1、N_1O_2,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38.57%和54.45%;脲酶活性提高9.73%和14.82%;蔗糖酶提高42.75%和64.26%;过氧化氢酶提高11.05%和11.93%;增产2%和6%,且N_1O_2较N_1O_1产量提高4.0%。配施生物有机肥减氮20%降低了玉米秃尖长、增加了穗长、穗粒数、百粒重,玉米产量为8 710.83kg/hm~2。土壤微生物量碳、酶活性与玉米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说明配施生物有机肥减氮20%,可以提高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酶活性,改善植株根系生长环境,促进玉米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92.
在日光温室中利用丰富的中药渣资源进行有机生态型基质栽培黄瓜,既可使中药渣变废为宝,又可克服温室大棚常规栽培中的连作障碍问题,加之配套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研制开发的箭式滴灌设备,应用定时浇水、精确施……  相似文献   
93.
推进农业信息产业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淮阴市农业信息工作的开展过程,分析了90年代前后农业信息 困境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具备的优越条件以及面临的机遇,认为创办农业信息实体的同已经成熟。淮阴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创办农业信息实体不仅改善了自身的硬环境,而且走上了“围绕信息办实体,办好实体促信息”的良性循环轨道,推进了农业信息的产业化进程,并客观地评价了现有农业信息的产业化状态,认为还处在初级阶段,今后应采取四个方面的对策,进下推进2  相似文献   
94.
目的 用B.melitensis 16M提纯的LPS和O链抗原作为检测抗原,研制出针对B.melitensis 16M的单克隆抗体(McAb),将其标记胶体金,建立一种诊断布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方法 B.melitensis 16M全菌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McAb,测定免疫球蛋白亚类及亲和力。用HiTrap Protein G HP亲和层析纯化抗体并用胶体金标记,建立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选择最佳反应模式组装成试纸条,对其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阳性病料试验。结果 筛选出能稳定分泌抗B.melitensis 16M的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2D10、3C6、1E10,单抗亚类分别为IgG2a、IgG1,亲和常数(k)介于1×10-8~2.6×10-10。根据配对实验,以3C6为最佳包被抗体,2D10为最佳金标抗体。抗体IgG标记浓度为30μg/ml时,检测效果最佳。同时,与B.melitensis 16M多抗IgG作为包被抗体、2D10为金标抗体的检测体系对比,两种包被方法组装的试纸条最低检出量为5.0×103CFU/ml,且不与其它菌发生交叉反应,保持期≥100d。以荧光定量PCR为参照,试纸条检测80份阳性病料,检检出率为100%。结论 建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检测B.melitensis 16M快速、简便、可靠,有望开发成为布病快速诊断试剂盒。  相似文献   
95.
研究了电流在不同树种圆盘横截面上传导时电阻的变化情况,以期进一步认识其传导规律及影响因素,为利用电阻法进行木材缺陷检测提供理论依据。选择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红松(Pinus koraiensis)、落叶松(Larix gmelinii)、青杨(Populus david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5种树种的10个圆盘为试验材料,在圆盘的横截面上,测试不同弦向角下的圆盘电阻,并讨论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径向对称弦向角对圆盘电阻值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弦向角对圆盘电阻值的影响差异极其显著(P0.01);电流在圆盘横截面上传导时电阻值随弦向角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径向电阻值最大。不同弦向角下圆盘电阻值拟合曲线为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相关系数均高于0.9;不同树种的试样在相同弦向角下的电阻值不同,但变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96.
为探究籽粒大小与播种深度对玉米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确定西南丘陵地区夏玉米机播的适宜籽粒大小与播种深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正红505为试验材料,3个籽粒大小为主处理,3个播种深度(2,6,10 cm)为副处理,在大田干旱条件下调查了玉米的出苗率、幼苗素质、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大粒种比小粒种出苗率高,出苗后长势旺,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幼苗健壮,抗旱性增强,最终产量更高;浅播(2 cm)利于出苗,刚出苗时以6 cm播深的幼苗长势最好,之后10 cm播深的幼苗生长逐渐旺盛,至五叶期(大、中粒种)-七叶期(小粒种)时超过浅播处理,最终也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效果。因此,在旱地、旱季玉米生产中,选较大粒播种,适当深播,可以有效地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旱性,达到保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7.
98.
99.
空肠弯曲菌在动物中的分布十分广泛,已报道的有30多种动物携带空肠弯曲菌,但貉、水貂、獭兔、熊、山鸡和鹿等特种经济动物是否携带该菌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共采集这些动物的肛拭标本408份,熊胆汁标本8份,进行了空肠弯曲菌的常规分离培养鉴定,结果证明,除鹿和熊胆汁标本外,其余5种动物均分离出了空肠弯曲菌,貉的阳性率为70%、水貂23%、獭兔24%、熊43%、山鸡11%。  相似文献   
100.
以18匹鼻疽马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为主要依据,结合常规补体结合反应(CFT)的检查结果,确定了间接血凝试验(IHA)的判定标准,即血清凝集1:800或以上呈现“++”为阳性,1:400呈现“++”为疑似,1:200以下凝集为阴性反应。进而为比较固相补体结合反应(SP—CFT)与IHA检测鼻疽的敏感性,以CFT作对照,对内蒙和吉林两省(区)的1244匹马骤血清进行了检测,CFT、SP—CFT和IHA的阳性率依次为10.8%、16.8%和7.3%,阴性率为84.8%、71.2%和85.4%。用这三种血清学反应检查供作对照的20匹健康马血清及14匹其它6种传染病血清,均未出现影响结果判定的类属反应。1244匹马骡血清中鼻疽菌素试验呈阳性反应的血清540匹份,三种血清学反应阳性率依次为15.9%、30.9%和3.2%,阴性率依次为77.4%、44.8%和35.9%。由上可见,在三种血清学反应中,不论对大面积的鼻疽疫区,还是对鼻疽菌素试验阳性(M~+)马群的检疫,SP—CFT均表现了最高的敏感性,至于IHA的检出率,则较SP—CFT低,但可用于鼻疽的早期诊断,以弥补在此期间补体结合性抗体尚未出现,补体结合反应不能检出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