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1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69篇
林业   165篇
农学   92篇
基础科学   119篇
  71篇
综合类   731篇
农作物   69篇
水产渔业   68篇
畜牧兽医   232篇
园艺   62篇
植物保护   8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对早熟和正常发育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大颚器官(mandibularorgan,MO)进行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发现早熟蟹的MO在当年秋季已充分发育,MO细胞直径在当年11月达到最大值;而正常发育幼蟹的MO在当年细胞排列紧密,直到翌年秋季才充分发育。正常发育成蟹(二秋龄蟹)的MO细胞直径在10月达到最大值,明显大于早熟蟹(P<0.05)。表明早熟蟹MO较正常发育蟹提早一年发育,但是,秋季早熟蟹MO的发育速度和发育良好程度均不及二秋龄蟹MO的发育,这可能是早熟蟹卵黄发生过程较缓慢,较二秋龄蟹滞后约一个月达到次级卵黄发生末期的原因。中华绒螯蟹MO细胞超微结构的显著特征是丰富而形态多样的光面内质网和具小管状内嵴的线粒体,以及丰富的游离核糖体。  相似文献   
52.
于番茄青果期在江西主产番茄的10个市(县)进行了番茄绵疫病发生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江西番茄绵疫病发生较为严重,病果率在10.8%~33.1%之间,病株率在32.7%~63.6%之间,病情指数在3.5~12.1之间。鉴定了82份番茄种质材料在室内和田间自然病圃对绵疫病的抗性,共筛选到16-96、16-36b和Y18三份抗性材料,为江西省番茄抗病育种材料的筛选及品种的推广种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3.
不同利用方式对纳帕海湿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利用方式对纳帕海湿地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原生沼泽相比,浅水沼泽草甸,排干用于放牧的草甸和垦后湿地的土壤有机质分别减少了4.33%、7.32%和5.64%,全氮分别减少了0.1%、0.33%和0.16%,除垦后湿地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较高外,此两种土壤的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全氮一样变化在不同利用方式的湿地中,均随人为活动干扰的加剧而不断下降。在不同利用方式湿地的土壤酶活性中,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与其土壤有机质等肥力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综合土壤性质10项指标计算的土壤退化指数表明,与原生沼泽相比,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湿地均出现退化。  相似文献   
54.
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的原理,对水土保持型速生高效乔灌草配置模式及其土壤侵蚀控制效能作了初步研究。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水土保持、速生、高效等功能,选择乔灌草品种,设计了5种植被配置模式,在每种模式中,用标准径流小区、米级小区和钉子法测定土壤侵蚀量;用溅蚀杯法测定土壤溅蚀量;用In-situ技术监测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通过研究,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各个模式的土壤侵蚀控制效能进行定量化综合评价,选出最佳模式,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5.
李月辉  周锐  冯秀  胡志斌  牛剑锋  谭振军 《林业科学》2008,44(1):95-100,F0003
利用GIS视域分析功能,基于地形特征,对辽宁省猴石国家森林公园内可达景点、不可达景点和游道的视域特征进行分析,其中,游道的视域特征以游道上间隔50m的75个样点来表征.结果表明:公园内可达景点分布较为合理,一类位于游道两侧山坡上,视野开阔,90%景点的视域面积达100hm2以上;另一类分布在近游道两侧,视域面积40~70hm2.不可达景点可视性良好,75%的景点视域面积达100hm2以上,观赏价值充分体现;游道分布较为合理,全程可观赏到公园总面积的41.71%,游道内的平均视域面积为(61.%±23.52)hm2.视域内地形呈一定程度起伏,平均高差350m,兼具一览无余的豁达之美与峰回路转的曼妙之美.研究以游览者的景观视觉特征分析为目的,探讨森林公园景点和游道规划的定量依据,是对目前旅游区景观视觉特征评价的重要补充,是旅游区总体规划和综合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6.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探索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分析了秸秆还田和未还田小麦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并系统调查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小麦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提高,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比未还田的严重。秸秆还田后,在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成熟期五个生育期中,茎基腐病的发病率均比未还田区的发病率高,分别高出12.00%、13.00%、17.50%、17.00%和16.00%,茎基腐病的病情指数比未还田区分别高出3.38、5.28、7.37、8.25和8.13。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相比未还田土壤中的显著增加,真菌的增长幅度最大,在小麦五个生育期中分别比未还田土壤中的真菌增长591.32%、373.63%、212.62%、285.74%、373.95%。因此,秸秆还田后,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加重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7.
昆虫病原真菌绿僵菌对地下害虫防治具有良好应用前景,而大量释放绿僵菌可能引起土著微生物群落变化,从而影响其植物保护的综合效果。本文研究了花生播种期施用绿僵菌后,在根际和根围土壤中绿僵菌自身种群及土著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种群的消长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绿僵菌种群在30 d内快速下降,之后降速减缓,以低密度持续存活。随花生生长,土壤微生物自身有消长过程,施用绿僵菌对放线菌影响最大、真菌其次、细菌最小,在根际的影响大于在根围的影响。分别地,绿僵菌处理对根际和根围细菌、根围真菌无显著影响;使根际真菌种群初期的下降速度减缓,到达谷底时间由15 d推迟到30 d,但回升速度加快,达峰顶由60 d提前到45 d,峰值降低1/3;绿僵菌明显抑制了根际放线菌种群,使其消长变化周期与对照完全相反,且45 d时回落至低点后不再回升;绿僵菌减缓了根围放线菌种群下降,使达谷底时间由30 d推迟到45 d,且回升幅度减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施菌后15~30 d的幼苗至初花期有明显变化,细菌种群总体占比显著下降,但与对照相比,施菌后的根际细菌占比提高,真菌占比下降,放线菌占比显著地先抑后扬。在根围的变化相对较小。45 d即盛花期后,三类微生物结构逐渐恢复趋近原来状态。  相似文献   
58.
59.
为了使施肥速度与机器行进速度同步,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PI算法的闭环施肥系统,主要由传感器、PLC、脉宽调制电机驱动器(PWM驱动器)、GPRS模块及直流无刷电机组成。通过检测拖拉机的速度信号及外槽轮转速,PLC根据所输入决策经PWM驱动器对外槽轮下料速度进行闭环控制,从而实现精准施肥。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数字PI算法的闭环控制系统提高了施肥精度和响应速度,机具操作简单,在田间工作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60.
为给综合治理绿豆象提供理论支撑,在室内(28±2℃)条件下,饲养绿豆象,并观察了6种豆类对绿豆象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豆象的卵孵化后,幼虫仅在绿豆、红小豆、大豆上可蛀入危害;在绿豆、红小豆和大豆上的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26.50、29.90、52.00天;在绿豆、红小豆、大豆上的存活率分别为52.11%、56.45%、1.60%;绿豆象成虫在不同豆种上的产卵历期差异不显著(P0.05);但雌成虫在不同豆种上的产卵量差异显著(P0.05)。综上认为绿豆象的发育和繁殖明显受储粮豆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