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78篇
林业   223篇
农学   182篇
基础科学   150篇
  139篇
综合类   943篇
农作物   161篇
水产渔业   156篇
畜牧兽医   624篇
园艺   261篇
植物保护   76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921.
我国芝麻主产区茎点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国内首次对我国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等芝麻主产区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芝麻茎点枯病病原采集和菌株分离,纯化培养得到35个菌株.通过比较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不同诱孢处理方式、不同诱孢培养条件等,确定适宜培养条件为普通PDA培养基28℃黑暗培养4~5 d切断菌丝,再培养4~5d,建立了一套较成熟的芝麻茎点枯菌株分离培养纯化技术...  相似文献   
922.
东北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研究其粮食生产力和耕地变化的影响要素对提高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利用土地利用数据、自然环境数据、气象数据、区位和交通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采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实现了东北区粮食生产力、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及耕地向林/草地转移这3个区域生态过程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定量表达。从人口规模、社会、经济、政策、区位和自然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东北区粮食生产力起着显著作用,农业人口增长、生产投入要素的作用也相对显著。在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过程中,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区位条件、坡度及政策是其关键影响因素。耕地向林/草地转移过程主要受农业人口比例、地形坡度、区位和交通条件、政策、气候等关键控制变量的影响。该研究结论将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保护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23.
三齿耘锄     
随着茶叶生产的大跃进,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园中耕除草的工作越来越繁重,旧式鋤头已经不能适应茶叶生产的需要。因此,我們試用三齿耘鋤中耕,解决了以往难以解决的耕牛上山問題,也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和減輕了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924.
对1990-1992年间冬小麦田氧化亚氮排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研宪,观测了N_2O通量与土壤温度的关系。在整个实验阶段,不施肥田和施肥田N_2O通量的平均值为10.5μgN/m ̄2·h和22.6μN/m.h。小麦地上所施尿素排放N_2O-N的释放系数为0.09%。  相似文献   
925.
土壤酶是推动土壤养分循环的生物催化剂, 研究华北山前平原农田养分循环的酶学调控机制将有助于评价该地区土壤养分状况。试验用土壤取自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 分析了土壤脲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10 cm、10~20 cm、20~30 cm 和30~40 cm 4 个土层中的分布, 研究了土壤粗砂(2 000~200 μm)、粉砂(200~63 μm)、粉粒(63~2 μm)和黏粒(2~0.1 μm) 4 个颗粒组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脲酶活性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 土壤酶活性随土壤粒径减小而升高。在土壤粗砂和粉砂组分中, 土壤酶活性与养分含量显著相关, 而在土壤粉粒和黏粒组分中,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并不总是显著相关。这些结果说明: 土壤酶活性在土壤养分循环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土壤粗砂和粉砂中的土壤酶具有较高的田间实际催化活性, 对土壤养分循环的贡献较大; 与此相反, 土壤粉粒和黏粒中的土壤酶由于土壤无机矿物的吸附作用而失去部分田间催化能力, 降低了其对土壤养分循环的贡献。  相似文献   
926.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分布及冬小麦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华北平原山前平原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氮、磷、钾等养分分布及冬小麦吸收与分配变化和对产量的影响。试验设深翻耕秸秆还田(MC)、秸秆还田旋耕(X)、秸秆粉碎免耕(NC)和整秸覆盖免耕(NW) 4 种冬小麦播前土壤耕作方式。试验结果表明, 6 年的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养分分布及冬小麦吸收与分配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旋耕可显著提高土壤表层(0~5 cm)有机质、全氮以及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但随土壤深度增加, 提高效果呈逐渐下降趋势; 20~30 cm 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含量显著低于秸秆粉碎免耕处理。两种免耕模式(NC、NW)植株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在苗期明显低于翻耕(MC)和旋耕(X)模式,在返青期差异最为显著。到拔节和扬花期, 免耕(NC、NW)植株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与翻耕(MC)和旋耕(X)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少, 并最终影响到籽粒养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927.
野生蚕类是我国重要的泌丝昆虫资源,研究其亲缘关系对于发掘和利用野生蚕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大蚕蛾科的柞蚕、栗蚕、野生柞蚕、天蚕、蓖麻蚕、透目天蚕间的亲缘关系,利用从54个引物中筛选出的30个重复性较好的随机引物对6种野生蚕类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632个RAPD标记,其中可变条带数为632条,单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15~27,平均为21.1。6种野生蚕类相互间的遗传距离(D)较大,说明相互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其中:蓖麻蚕和栗蚕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761 2;天蚕和透目天蚕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671 1。采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图显示6种野生蚕类聚为4类,柞蚕与野生柞蚕聚为一类,天蚕与透目天蚕聚为一类,栗蚕、蓖麻蚕各自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928.
丝氨酸蛋白酶参与昆虫对抗入侵病原体及保护受伤组织的黑化反应。为了探讨家蚕黑化反应过程中丝氨酸蛋白酶在酚氧化酶原前体级联体系的作用,克隆了家蚕的一个新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命名为BmHP21(GenBank登录号:JF431073)。该基因由1 233个核苷酸组成,编码410个氨基酸。通过SMART网站预测蛋白结构显示BmHP21包括一个clip结构域和一个胰蛋白酶结构域。BmHP21蛋白和烟草天蛾Ms-HP21的氨基酸序列有55%的相似性,推测BmHP21在家蚕黑化反应中起着激活酚氧化酶原前体激酶(PPAE)的作用。RT-PCR检测结果表明,BmHP21在家蚕大部分组织包括脂肪体中都有表达,其mRNA转录几乎贯穿于整个家蚕的幼虫、蛹和成虫发育阶段,推测BmHP21除了参与黑化反应外,还有其它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929.
The reactions of exo-cellulase (cellobiohydrolase, CBH) and endo-cellulase (endoglucanase, EG) were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the insoluble residues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MCC) and filter paper...  相似文献   
930.
犬品种资源是养犬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本文叙述了犬资源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犬资源的现状,分布状况,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开发和利用犬资源的措施,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