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9篇
基础科学   3篇
  1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施氏鲟精子诱导匙吻鲟雌核发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照射强度为10 188 μW/(cm2·s),照射距离为15 cm的紫外线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精子进行4~7 min的照射,用照射后的精子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卵进行人工授精,以探索精子的最佳紫外线照射时间.设计热休克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休克温度3因子、3水平的正交试验,以探索人工诱导匙吻鲟雌核发育的理想热休克条件.结果表明:用紫外线照射5 min处理的施氏鲟精子,与匙吻鲟卵受精所得胚胎经染色体观察均为单倍体(n=60),表明照射精子遗传失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若热休克处理前受精卵保持在(18±013)℃,在一定的休克温度(35~39℃)条件下,于不同时间(受精后16~20 min)起始热休克,持续处理2 min均能诱导受精卵染色体加倍.对热休克处理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将受精卵于受精后18 min,在37℃的水中热休克处理2 min,二倍体诱导率最高,达18.8%.染色体鉴定显示,该条件下处理的胚胎均为二倍体(2n=120),未发现单倍体和非整倍体.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异源精子诱导匙吻鲟雌核发育机制以及匙吻鲟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濒危中华鲟人工群体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1998―2008年孵出的子一代(F1)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为材料,研究了人工养殖中华鲟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年龄10~20龄的492尾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体重为30~169 kg,体长为140~258 cm,肥满度为0.77~1.26,体长(L)与体重(W)之间的关系式为W=1×10~(–5)L~(2.9658) (R~2=0.9076,n=492)。74尾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成熟比例为15.04%,成熟个体中雄鱼体重[(60.73±14.53)kg]和体长[(172.27±13.46)cm]均小于雌鱼体重[(88.39±29.14)kg]和体长[(193.37±18.90) cm];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10龄,平均为(14.96±1.93)龄,雌鱼最小成熟年龄为12龄,平均为(17.84±1.80)龄。雄鱼催产成功率为76.36%,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49.11±13.38) s,精子寿命为(220.75±56.47)s;雌鱼催产成功率为57.89%,产卵量为(13.43±6.79)万粒,卵径(3.97±0.15)mm,卵重(0.046±0.013)g,受精率为(42.72±27.82)%,孵化率为(51.61±32.41)%,出苗量为(4.44±5.67)万尾。与野生中华鲟相比,人工养殖中华鲟成熟个体体格、繁殖力和繁殖效果均有下降趋势,人工保种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划及菌源传播路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四川省是我国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 f.sp.tritici Eriks的菌源地和常发区,近10年秋苗病害始见期提前、流行期加长、危害损失呈上升趋势.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全省132个小麦主产县(市、区)1987-2006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域可划分为川西北越夏区、川西南越夏及冬繁区、盆地冬繁区和川东南春季流行区.GIS软件分析发现病菌孢子在四川盆地内的传播路径为沿岷江、涪江、沱江和嘉陵江等4条河流自北向南、自西向东传播.  相似文献   
14.
以吉烟9号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吉林省东部地区烤烟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保护酶(SOD、CAT、MDA)硝酸还原酶(NR)、转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抗氧化酶上,不同部位烟叶SOD及CAT活性的变化趋势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在丙二醛含量上,从小到大依次为上部叶、中部叶和下部叶;处理间进行比较,处理C(50%∶50%)在抗氧化酶方面比其它处理都高,且丙二醛含量比其它处理都低;说明处理C的抗逆性最强,处理D、B次之;在INV、NR及INV/NR方面,不同叶位INV、NR的酶活性变化趋势均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且随着铵态氮用量下降和硝态氮用量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当配比50%:50%时达到最高值,表明适当的氨硝比能够增强植株抗逆性,并促进植物的碳氮代谢.  相似文献   
15.
以3个烤烟品种(K326,JY-2-03,吉烟九号)为试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净光合速率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烤烟净光合速率(Pn)在整个生长期内变化曲线呈“抛物线”型;光合有效辐射(PAR)、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均与Pn变化相似,呈正相关;而胞间CO2浓度(Ci)和大气CO2浓度(Ca)呈“U”型变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起主导作用的生理因子是Gs,其次是Tr和Ci;田间生态因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大气温度(Ta),此外,PAR、叶片温度(TL)及大气相对湿度(RH)也对3个品种的Pn有较大影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Gs、Tr和TL、PAR是烤烟Pn的主要生理和生态贡献因子,但不同品种的次要影响因子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辣椒延秋栽培山东育苗期在7月中旬,此时正值一年中平均气温最高、雨水最多、光照最强的季节,这样的环境条件对辣椒育苗十分不利,管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病害发生,轻者生长不良,重者甚至绝收。本文作者总结了秋延迟大棚辣椒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主要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育苗、定植前的准备、定植、定植后的管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蚯蚓粪对油菜根肿病的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8年在四川青神县进行了蚯蚓粪控制油菜根肿病试验。结果表明:蚯蚓粪作为底肥施用能有效控制油菜根肿病的发生与为害,防效达56.3%~61.4%,并能降低土壤酸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产优势明显,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川麦107慢条锈性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配制杂交组合川麦107×川育12和川麦107×台长29,研究了小麦品种川麦107的慢条锈性遗传特性和分子标记,以期为该品种慢条锈性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两个组合F1代植株均表现感病,F2代感病、慢条锈植株呈15∶1分离,表明川麦107慢条锈性受2对隐性基因控制。用已知与Yr5、Yr15、Yr24和Yr26连锁的SSR标记Xgwm501-2B、Xgwm413-1B、Xgwm11-1B和Xgwm18-1B等检测后,没有扩增出相同的条带,表明川麦107可能不含上述4个基因。初步发现了与该品种2个隐性慢条锈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即Xgwm46-7B和Xgwm648-3D,其中,Xgwm46-7B位于7B染色体,Xgwm648-3D位于3D染色体,分别与慢条锈性基因相距15.9和20.6cM。  相似文献   
19.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方法,对9个彩色棉杂交新品种(系)的14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评判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D222综合农艺性状表现好,具有高产、优质、早熟等优良特性,B213、D224分别居第二、第三位。  相似文献   
20.
陈静  孙宇  沈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5,(3):364-366,380
介绍了电子鼻(人工嗅觉系统)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组成部分,综述了电子鼻近年来在检测农产品品质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