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06篇 |
免费 | 132篇 |
国内免费 | 16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60篇 |
农学 | 201篇 |
基础科学 | 342篇 |
260篇 | |
综合类 | 1693篇 |
农作物 | 398篇 |
水产渔业 | 195篇 |
畜牧兽医 | 508篇 |
园艺 | 253篇 |
植物保护 | 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101篇 |
2021年 | 93篇 |
2020年 | 88篇 |
2019年 | 132篇 |
2018年 | 167篇 |
2017年 | 77篇 |
2016年 | 182篇 |
2015年 | 211篇 |
2014年 | 212篇 |
2013年 | 143篇 |
2012年 | 182篇 |
2011年 | 179篇 |
2010年 | 159篇 |
2009年 | 169篇 |
2008年 | 192篇 |
2007年 | 179篇 |
2006年 | 167篇 |
2005年 | 134篇 |
2004年 | 115篇 |
2003年 | 135篇 |
2002年 | 123篇 |
2001年 | 121篇 |
2000年 | 123篇 |
1999年 | 101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51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40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9篇 |
1964年 | 13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淡水鱼肌球蛋白Ca2+-ATPase热稳定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春季(4月份)、夏季(8月份)、秋季(11月份)和冬季(1月份)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骨骼肌肌球蛋白进行提取和纯化,通过测定肌球蛋白在不同热变性温度下Ca^2+-ATPase的变性速率常数(KD),考察了两种淡水鱼肌球蛋白热稳定性的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鱼肌球蛋白Ca^2+-ATPase的活性均显示夏季鱼>春季鱼>秋季鱼>冬季鱼.在35 ℃、40 ℃、45 ℃和50 ℃的热变性温度下,测定了两种鱼的肌球蛋白Ca^2+-ATPase变性速率常数(KD),证明了肌球蛋白的热变性符合一级反应速度方程.经35 ℃热变性的肌球蛋白的KD值显示了冬季鱼约为夏季鱼的4倍,而秋季鱼和春季鱼介于冬季鱼和夏季鱼之间,且秋季鱼的KD值略低于冬季鱼,而春季鱼的KD值略高于夏季鱼.在40 ℃、45 ℃和50 ℃的热变性温度下,对各种肌球蛋白测得的KD值的变化趋势与上述结果相似.本研究证明了淡水鱼肌球蛋白的热稳定性夏季鱼明显优于冬季鱼,而春季鱼和秋季鱼分别与夏季鱼和冬季鱼的相似. 相似文献
143.
144.
采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对船上不同方式加工处理后南极磷虾不同部位的氟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鲜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虾肉中的氟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虾壳中含量最高,为538.67 mg/kg,虾头中含量为395.20 mg/kg,虾肉中含量最少,为50.33 mg/kg,约为虾壳中的十分之一;不同体长的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虾肉中的氟含量差异不显著;总体上环境温度为4℃时,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中氟含量随放置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但4 h内南极磷虾虾肉中氟含量上升,达到最大值59.67 mg/kg,之后开始下降。经70℃和沸水热处理后的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虾肉中的氟含量差异不显著,热处理后放置1和4 h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中氟含量差异不显著,但热处理后虾肉中氟含量高于新鲜虾肉中氟含量。冷冻熟南极磷虾虾肉与冷冻南极磷虾虾肉中氟含量都高于新鲜虾肉中氟含量,但冷冻熟南极磷虾虾肉氟含量比冷冻南极磷虾虾肉低23%。实验结果表明,在船上对南极磷虾进行适当加工处理可以明显减少虾肉中的氟含量。 相似文献
145.
阐述了植物和微生物降解环境中石油污染物及PAHs的重要作用和最新进展。国内外大量实验室研究表明,不同植物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均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微生物菌群要优于单一菌株;土壤中植物根系与微生物形成根际效应对污染物的降解起到了促进作用;生物表面活性剂较合成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好的生态适宜性和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能力;土壤中多组分污染物共同修复虽处于起步阶段,其作用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发展前景值得期待。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植物–微生物菌群降解石油污染物过程中,微生物菌群间协同和竞争机制及试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尚需证实;实验室研究与大田环境条件的差异,使得目前的研究成果尚需田间试验的验证和支持;根据土壤类型和气候特点,研究极端(高含盐量;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低温)条件下的石油高效降解菌株/群,制备有效的便于大田应用的固体菌肥意义重大;同时在确定石油污染物对环境致害的限值的基础上,建立石油污染土壤评价体系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6.
对在生长季节里,引起茶树出现休止现象的原因,假说很多。苏联的巴赫达兹~([1])认为,新梢的生长和休止是茶树的遗传特性,是生长的节奏性表现。日本的中山仰~([1])认为,休止是因为芽要经过充实,并进行新叶和茎组织的分化和形成。印度的 Bond~([2])提出了“瓶颈”理论,他认为新梢生长到一定阶段,嫩茎维管组织的横切面缩小呈“瓶颈”状,从而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向上输送,造成休止。Barua D.N.~([2])也认为,“瓶颈”是造成茶树休止的直接原因。刘宝祥~([3])认为,茶树新梢叶原基分化有一定阶段性,休 相似文献
147.
148.
149.
四川省盆地丘陵区,中稻梁稻田的骨干种植方式。近年来,随着稻田综合利用的开展,席草(经济,鱼苗等)——一季晚稻种植形式有所扩大;部份地区夏旱发生频率较高,望天田缺水难以插上中稻,也可走一季晚稻的路子。为了准准确评价一季晚稻的增产潜力及应用条件,从1980年起我们开展了定位研究,现将部位份结果整理如后。试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