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0篇
综合类   52篇
水产渔业   181篇
畜牧兽医   6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斑点叉尾鮰的主要细菌病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养殖斑点叉尾鮰的细菌性传染病频繁暴发,危害严重,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柱形菌病、出血性败血症、烂尾病等常见细菌病的病原、流行情况、病理变化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2.
鱼类“腹水症”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鱼类“腹水症”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是以腹水的形成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大类鱼类疾病的总称。随着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养殖密度的增加,养殖环境的恶化日趋严重,病原微生物的大量孳生,以及药物滥用,营养成分的失衡等因素的作用,导致鱼类发生“腹水症”,甚至发生大量死亡,给水产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增大。本文就引起“鱼类腹水症”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进行一概述,为水产养殖生产中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鲵在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感染过程中组织的动态病理损伤,同时定量检测CGSRV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对大鲵腹腔注射1.0×106.5 TCID50/m L的CGSRV进行人工感染,在感染的0d,3d,5d,7d,9d,13d,16d随机采集3尾,取肝、肾、脾、肺、肠、皮肤、肌肉、脑、心脏和胃等组织,石蜡切片和HE染色对CGSRV感染大鲵的病理损伤过程进行观察,采用SYBR Green q PCR技术对病毒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进行定量研究。组织病理结果表明,CGSRV感染导致大鲵多组织器官损伤,其中肝、脾、肾和皮肤肌肉病变严重,为损伤靶器官,且在一些损伤的细胞内见嗜碱性或嗜酸性包涵体。感染后3d肝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间以及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感染后5~7d实质性器官变性、坏死,炎症加重,胃肠道呈卡他性炎。感染后9d表皮细胞坏死、脱落,肌纤维变性、坏死。感染后13~16d肝出现广泛变性、坏死与炎症,脾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肾小球渗出性-坏死性炎,皮肤肌肉呈出血性坏死性炎和实质性心肌炎。SYBR Green qPCR结果显示,整个感染进程中各组织CGSRV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组织中病毒量为2.36×103~1.84×109 copy/mg组织,其中肺、肠、肝、脾、肾和皮肤肌肉含量高,表明CGSRV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特征,但肝、脾、肾、皮肤肌肉为其复制和损伤的靶器官,且病毒分布量与病理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4.
根据GenBank中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外膜微孔蛋白N(outer membrane porin protein,OMP)基因序列(NC_012779.2)设计引物,以鮰爱德华菌Ms12基因组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后克隆至pMD19-T载体,将阳性克隆菌送公司测序。测序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ompN1、ompN2和ompN3序列的氨基酸序列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信号肽、跨膜区、亲/疏水性、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根据去信号肽的B细胞表位相对集中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后,将截段序列克隆至pMD19-T载体,鉴定成功后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并转化至BL21(DE3)/Rosseta(DE3)进行IPTG诱导表达,最后用兔抗鮰爱德华菌血清对重组蛋白OmpN1、OmpN2和OmpN3进行免疫原性检测。结果显示扩增得到ompN1(1 143bp)、ompN2(1 056bp)和ompN3(1 053bp)的序列,获得的基因登录号分别为KJ831564、KJ831565和KJ831566。经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OmpN1、OmpN2和OmpN3蛋白分子式分别为C1940H2993N543O622S7、C1817H2723N497O579S5和C1896H2843N519O563S7,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分别为44 100、40 900和41 800,均为含有1个信号肽和跨膜区的疏水性蛋白,具有1个革兰阴性细菌OM_channels超家族结构域,是1种嵌入型的膜外蛋白;SDS-PAGE电泳检测发现,诱导表达的融合重组蛋白均以包涵体的形式出现在沉淀中,大小分别约为61 800、58 700和59 100;Western-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OmpN1、OmpN2和OmpN3均能与兔抗鮰爱德华菌全菌血清结合,表明鮰爱德华菌外膜微孔蛋白N具有亚单位疫苗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45.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剖检、细菌分离鉴定、生化试验、PCR检测、动物试验和药敏试验对一起鹅巴氏杆菌感染病例进行了确诊,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用药治疗,控制疫情。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巴氏杆菌分离株对菌必治、头孢噻吩、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和氟苯尼考5种药物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46.
铜离子对鲤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利  汪开毓 《淡水渔业》2004,34(1):21-22
于水族箱内进行铜离子对鲤鱼的急性毒性试验。铜对鲤鱼 2 4h、 48h和 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1 67mg/L、 1 2 5mg/L和 0 77mg/L。安全浓度为 0 0 77mg/L。中毒鱼体表和鳃的粘液增多 ,鳃上附着有淡蓝色的絮状物 ,临死前出现痉挛症状。铜主要对鱼类的鳃、肠、肝、肾、脑造成较严重的损伤 ,特别是对鳃的损害与鱼的死亡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7.
从发生在四川、重庆等省市的斑点叉尾妇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病鱼的肝脏、肾脏内分离到1株高致病性菌株(CCF00024),人工感染健康鱼表现出与自然痛鱼相同的症状,并从中分离获得同种细菌,证实其为斑点叉尾鲴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形态、生理生化检测表明,该菌为非发酵型直杆菌,严格需氧,革兰氏阴性,极生多鞭毛,对除麦芽糖和甘露糖以外的多种糖类不利用产酸,氧化酶阴性,DNA酶、蛋白酶、脲酶、赖氨酸脱羧酶阳性,MR、VP阴性。在以该菌16S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AY970826)和GenBank及RDP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分离菌CCF00024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聚在一簇,特剐是与5.maltophiliaM5—1的同源性最高,序列相似性达99.6%,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将其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磺胺甲口恶唑、磺胺异口恶唑、阿齐霉素、洛美沙星高度敏感,而对新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先锋霉素V和链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48.
喹诺酮类新型抗菌鱼药的开发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9.
白缘(鱼央)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发病白缘(鱼央)病变组织分离纯化1株G-细菌,经过染色镜检、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和动物试验鉴定为气单胞菌属维氏气单胞菌,并编号为LA201001。采用Kirby-Bauer法检测了维氏气单胞菌分离菌株对30种常用抗菌药敏感性。结果显示,维氏气单胞菌分离株LA201001对小鼠和白缘(鱼央)具有致病性,且耐药性较强,对强力霉素、四环素、复方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头孢氨苄、头孢噻吩、卡那霉素等21种受试药物耐受,仅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5种受试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50.
鲤鱼指环虫病的暴发与诊治报道汪开毓(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雅安625014)鲤鱼指环虫病的病原为坏鳃指环虫,该虫主要寄生在鲤鱼的鳃上,大量寄生时会引起鳃组织的损害,造成鱼体呼吸困难而死亡。1995年9月下旬,四川三台和盐亭县两个湖渔场网箱内养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