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1篇
  1篇
综合类   41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利用人工气候室控制实验过程中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采用称重法和茎流计法测定柑橘树植株蒸腾过程中的单位时间的蒸腾速率,以期得出不同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因素影响下的柑橘树植株蒸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浓度单独影响下,植株蒸腾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一般在500×10-6时开始下降;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一定时,植株蒸腾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但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甚至出现减小趋势;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同时变化时,植株在1个实验周期内蒸腾规律基本呈单峰曲线,光照强度越强,二氧化碳饱和点越高,蒸腾速率也越大,蒸腾速率变化也越快。  相似文献   
102.
1986年,我们在句容县石山头水库进行了网箱饲养尼罗丽鲷(俗称罗非鱼)的试验。课题计划试验年限两年,亩产指标1万公斤,出箱个体规格170克。  相似文献   
103.
中草药对海水动物致病菌体外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扩散法和稀释法研究了31种中草药对6株海水养殖致病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稀释法比扩散法更适用于中草药体外抑菌研究,扩散法由于受培养基等影响,误差较大,故实验以稀释法结果为主进行分析。同种中草药对不同致病菌抑制作用差异大,其中番石榴(Psidium guajava)、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黄芩(Scutellaria)和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对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piscicida),肉桂(Cinnamomum cassia)和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均有强杀灭作用;其次板蓝根(Lsatis tinctoria)、女贞子(Ligustrum lucidum)和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的抑菌效果较好,其余中草药抑菌效果差(仅在高浓度下才轻微抑菌)甚至完全无效;同菌株对不同种类中草药的敏感性差异也很明显,且抑菌药物种类少,可见药物筛选试验对针对性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稀释法结果显示,相同浓度下同种中草药的药粉比水提取物抑菌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4.
饲料中L-肉碱对斑节对虾肌肉中肌苷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平均体重为(8.25±1.18) g的池塘养殖斑节对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水泥池(100 cm×100 cm×100 cm)养虾60尾,分别投喂添加0、50、100和200 mg/kg L-肉碱的配合饲料4周.在实验的第0、1、2、3、4周分别从每个重复中随机取样,测定肌肉中的肌苷酸含量,研究L-肉碱对斑节对虾肌肉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1周后,实验组对虾肌肉肌苷酸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50 mg/kg的实验组肌苷酸含量比对照组高27.39%(P<0.05);2周后50 mg/kg的实验组比对照组高15.85% (P<0.05),随着肉碱添加浓度升高对虾肌肉中肌苷酸含量呈下降趋势;3、4周后,实验组肌苷酸含量均比对照组低,呈现明显的负相关.与野生斑节对虾相比,池塘养殖对虾肌苷酸含量均比野生的低,但使用实验配制的饲料养殖4周后的对照组则与其有接近趋势.  相似文献   
105.
为研究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_2的最适需要量,配制维生素B_2水平为10 mg·kg~(-1)、4.4 mg·kg~(-1)、6.2 mg·kg~(-1)、8.0 mg·kg~(-1)、11.3 mg·kg~(-1)、15.5 mg·kg~(-1)的6种实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25尾初始均质量为(11.63±0.17) g的卵形鲳鲹幼鱼,每日2次饱食,投喂8周。结果显示,4.4 mg·kg~(-1)组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0 mg·kg~(-1)组(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0 mg·kg~(-1)组(P0.05),但饲料中维生素B_2水平对饲料系数、成活率、肝脏维生素B_2含量、血清免疫指标、全鱼粗脂肪和粗蛋白、肌肉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6.2 mg·kg~(-1)组肝脏D-氨基酸氧化酶(D-AAO)活性显著高于0 mg·kg~(-1)组(P0.05)。折线模型分析显示,卵形鲳鲹获得最佳生长和肝脏D-AAO活力达到最大时对饲料中维生素B_2的需要量分别为4.23 mg·kg~(-1)和6.24 mg·kg~(-1)。  相似文献   
106.
亲鱼的脂类营养与繁殖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多数鱼类在性腺发育前积累的大量脂类,除了为生殖洄游等活动提供代谢能外,还是雌性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必需储存的重要能源和结构物质,其中必需脂肪酸(EFA)是磷脂和固醇类(生物膜主要结构成分)生物合成中的重要结构组分或转运因子,它对胚胎发育进程及早期仔鱼的存活至关重要。繁殖期间若缺乏EFA,会影响亲鱼的产卵数以及卵的发育质量,导致鱼卵孵化率下降,还可能引起幼鱼脊柱前突、侧突以及鳔发育不完全等严重后果。本文归纳与总结了国内外有关亲鱼脂类营养、代谢及其对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成果,希望能有助于我国亲鱼的营养与饲料研究,促进优质亲鱼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7.
研究池养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初次性成熟的性腺发育及季节性变化,可为其全人工繁殖提供基础数据。2019年1—7月,每月取1~+龄黄斑篮子鱼进行解剖取性腺切片,计算性腺成熟系数(GSI)和肝体指数(HSI)。结果显示,实验期间性腺发育可分为Ⅱ、Ⅲ、Ⅳ、Ⅴ、Ⅵ5个时期,未发现Ⅰ期性腺。1月全部为Ⅱ期;2月卵巢仍为Ⅱ期,部分精巢达Ⅲ期;3月卵巢约一半发育至Ⅲ期,个别Ⅳ期,精巢主要为Ⅳ期,部分Ⅴ期,能挤出精液;4月GSI最大,精巢基本都为Ⅴ期,卵巢少部分发育成熟,绝大部分停留在Ⅲ、Ⅳ期,少量为Ⅱ期;5月繁殖个体性腺短暂进入Ⅵ期后迅速退化,未成熟个体性腺停止发育并退化;6月性腺退化至Ⅱ期;7月保持Ⅱ期,GSI进一步降低。池养黄斑篮子鱼初次性成熟雌性GSI为1.74‰~133.44‰,雄性GSI为1.06‰~138.51‰,均在3—5月出现一次高峰,HSI与GSI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提前1个月左右达到峰值。黄斑篮子鱼卵巢发育是完全同步型,为一次产卵鱼类,繁殖期为3月底至5月初。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了选育出的生长速度不同的9个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家系在蛋白含量为34%、38%和42%饲料的饲喂下,其生长、生长激素基因(GH)、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L)、胰蛋白酶(Trypsin)等基因的表达量及生长和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斑节对虾的生长、3种基因的表达量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2)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不同斑节对虾家系之间的生长差异和3种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减小,相同斑节对虾家系在不同蛋白含量饲料的饲喂下,其特定生长率和基因表达量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3)选育的9个家系斑节对虾的生长在家系和蛋白质含量这两个因素间没有显著性的交互作用(P0.05),但是肝胰腺和肠道中3种基因的表达量在家系和蛋白质含量这两个因素间具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其中,饲料蛋白质含量因素对GH和Trypsin两个基因表达量的贡献率是家系因素的1.31~3.66倍,而饲料蛋白质含量因素对Cathepsin-L基因表达量的贡献率是家系因素的0.06~0.54倍。  相似文献   
109.
肌醇对卵形鲳鲹生长、饲料利用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配制w(肌醇)为350mg·kg^-1、458mg·kg^-1、507mg·kg^-1、720mg·kg^-1和1050mg·kg^-1的5种饲料,投喂初始质量为(8.30±0.11)g的卵形鲳鲹(Traehinotus ovatus)56d,评估肌醇对卵形鲳鲹生长、饲料利用和血液指标的影响。摄食w(肌醇)为720mg·kg^-1的饲料组的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脏体比不受肌醇的影响;458mg·kg^-1、507mg·kg^-1和720mg·kg^-1 3个饲料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350mg·kg^-1和1050mg·kg^-1 2个饲料组(P〈0.05);507mg·kg^-1 饲料组全鱼的水分显著高于720mg·kg^-1 饲料组以外的其他组(P〈0.05),脂肪显著低于720mg·kg^-1饲料组以外的其他组(P〈0.05),粗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肌醇质量分数的增加,血糖浓度先升高后下降,720mg·kg^-1饲料组血糖浓度最高,显著高于350mg·kg^-1和458mg·kg^-1饲料组(P〈0.05);507mg·kg^-1饲料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低于1050mg·kg^-1饲料组以外的其他组(P〈0.05);添加肌醇能显著降低血液甘油三酯浓度,但对血液总蛋白、尿素氮、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0.
采用牛磺酸添加量分别为0(N0)、0.4%(N1)、0.8%(N2)、1.2%(N3)和1.6%(N4)的5组试验饲料,投喂均质量(7.2±0.07)g的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56 d,研究其对花鲈生长、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牛磺酸可提高花鲈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摄食率,其中N2、N3和N4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牛磺酸可显著提高全鱼的粗蛋白含量并降低粗脂肪含量(P<0.05);牛磺酸可显著提高花鲈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牛磺酸添加组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2、N3和N4组的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牛磺酸添加组的溶菌酶活性、免疫球蛋白M(IgM)和补体4(C4)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牛磺酸可显著提高花鲈肝脏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丙二醛浓度(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以增重率为目标,花鲈对牛磺酸的最适需求量为0.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